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求知、智力培育作為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但不是唯一任務。新課程改革倡導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應當通過學習課程,使學生學會學習技能、學會做人做事、學會健康生活,學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使學生得到全面均衡發(fā)展,而不是單純傳授一門科學知識。當前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成為國際上熱議的焦點,其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容確定為: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梢?,人文精神作為教育的靈魂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人文教育就是人的精神、自由、人格、思想、心靈的教育。人文教育旨在促進受教育者提升人性境界、塑造人格理想及實現個人人生價值。人文教育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1]人文教育第一層涵義是人性,即人道主義,注重 “善”;第二層涵義是理性,即科學求真,注重 “真”;第三層涵義是超越性,即 “情理”結合,注重精神價值。在教學上則強調人的興趣愛好、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自我價值實現、人格獨立。
在強調交流、合作、相互依賴、創(chuàng)造力、情感和想象力的時代,學校教育需要通過一種新的范式來發(fā)現和探索人性的本質,而不是競爭。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極端的價值觀念、合作意識與集體觀念薄弱、功利性強、傳統(tǒng)道德素養(yǎng)低、國家責任感淡漠。同時,學校教育工作仍存在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人文教育的力度還不夠。[2]因此,必須加強人文教育,解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原因。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僅依靠人文科學,更應該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的科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3]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程,不僅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完善健全的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新課程方案,在教育目標上突出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標,體現出主要以個人發(fā)展需要為標準的教育價值觀。生物教科書中較多地寫入科學發(fā)展史、科學家的故事、生物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等人文性內容?!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聚焦提升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人生觀與價值觀。在人文教育的實用性方面,認為有必要加強人文教育。
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與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以往的生物課堂只把知識傳授、智力培養(yǎng)、學習成績作為核心,而忽視了人文教育。如果在整個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人的生命情感、價值觀、對世界的體驗和人文精神的感悟存在缺失,學生難免會出現不愛學習的表現和一些消極情緒,導致整個生物課堂學習缺乏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人文教育融入課程,對于新時期教育人才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2.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原則。
(1)滲透性原則。人文精神的有效培育在于學科教育過程中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在堅持以學科基礎知識為主體性的同時,注重滲透人文教育,避免空洞式機械說教。人文精神絕對不是教師強行施加給學生,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平等交流,共同探討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達到情感升華與共鳴、內化與認同。生物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滲透,教師要廣泛從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中挖掘人文教育相關內容,在教學中適切結合情感教育法、參與活動體驗法、講授說理法等,給學生以耳濡目染與浸潤。
(2)導向性原則。導向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育活動時,要有科學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教育應該教給人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的素質、態(tài)度與技能。[4]在人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人生觀與價值觀,把個人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堅持正確的人生方向。人文教育中注重導向性原則,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有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體現生物學科新課程理念,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基礎教育生物學科教學的正確導向性作用。
(3)科學性原則??茖W性原則是指以科學為指導思想,以科學理論、原理與事實作為主要依據,不能憑空捏造,不能與科學原理、事實相違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科學性。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科學界尚未定論的問題,如聯(lián)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介紹地球上最初生命是怎樣形成的,恐龍神秘消失的原因,等等,在學生中展開討論,使學生理性辯證地看待問題。在進行人文教育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敢于懷疑和批判,敢于根據已證明的科學原理對一些問題提出質疑,這也是尊重科學性的人文表現。
(4)時代性原則。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生物學科課程內容不斷豐富,人文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與時俱進。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介紹當前生物科學最新研究領域與科研成果,如聯(lián)系生物遺傳與變異知識,介紹關于 “克隆”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對我國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行分析與展望,并與世界國際先進水平對比,展開討論交流,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圖強的決心,使學生把對生物學的濃厚學習興趣轉為對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生物學科人文教育中以時代性為原則,有利于學生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發(fā)展、更新思想觀念,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未來美好前景的展望。
作為一名傳道授業(yè)的生物學科教育者,在傳授生物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生物實踐能力時,應該從學生發(fā)展的視角出發(fā),充分探尋生物學教育過程中的人文價值,努力找到生物學科與人文教育的切合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yǎng),使之成為全面發(fā)展的 “文化人”。
在講魚、鳥等動物的主要類群知識時,培養(yǎng)學生保護與關愛動物的人文精神,通過比較各種動物類群特征,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教師可以播放魚類、鳥類遭到人類捕殺,因環(huán)境污染而大量死亡的畫面,播放 “小魚尼莫尋找家園” “我是一只小小鳥”的動畫視頻,設置 “角色互換”活動,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假如 “我是小魚尼莫,我一直生活在水中……”以此喚醒學生仁愛之心。案例《鳥》一課中片段: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鳥》動畫視頻,畫面情境:一只小鳥,在身邊的樹木被砍伐、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同類被人類無情地殺害之后,孤孤單單地飛著,最后也難免落入人類的電網,小鳥無奈地發(fā)出心靈的呼喊:“我是一只小小鳥,想要飛卻怎么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想要一個溫暖的懷抱,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教師引導學生共同交流:通過觀看《我是一只小小鳥》的視頻動畫,作為人類你有哪些感觸,以后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怎樣做?學生在觀看的同時發(fā)出陣陣嘆息,在談感想時,意識到今后應該更好地保護鳥類,這種仁愛的情感意識逐漸得到培養(yǎng)。
在講授動物的行為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進行 “小調查”活動,收集或觀察家養(yǎng)動物的一些行為并記錄下來,在小組內進行報告,還可以觀看視頻 “猩猩交流之蛇來了” “螞蟻搬家”,分享小故事“螞蟻滾火球重生”等,培養(yǎng)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集體觀念和關心他人、合作發(fā)展的意識。案例 “社會行為”一課中片段:展示一個關于 “螞蟻滾火球重生”的小故事,在秋日里的一天,河岸邊的草叢突然起火。熊熊烈火形成一團火,迅速包圍草叢中間的小山丘。小山丘上的無數螞蟻被猛烈的火焰逼得緊緊后退,在越來越小的包圍圈中,螞蟻已經走投無路,這一時刻,奇跡發(fā)生了,螞蟻迅速聚集在一起,緊緊抱成一團,很快變成一個黑黑的大蟻球。螞蟻球滾得越來越快,沖出火海,沖下山丘,沖進小河,重獲新生。教師引導學生分享交流:作為社會中的一員、班集體中的一分子,對于螞蟻的故事你有何感觸?同學們紛紛發(fā)言,認為社會生活中的人更應該具有情感價值觀念。
在講細菌、真菌、病毒等生物圈中微生物時,教師安排小活動 “制作發(fā)酵食品”,可以制作泡菜、米酒、酸奶等發(fā)酵食品,進行班內成果展示與匯報,以“我們身邊的微生物”為主題進行課前活動演講,播放 “日本731部隊的細菌戰(zhàn)” “紅樓夢之林黛玉結核病”片段、 “后會無期細菌版”動畫視頻、禽流感之歌 “我不想說我是雞”等,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熱愛自然與生活、關愛生命、關注健康、社會責任感、辯證唯物主義人文精神。案例 “病毒”一課中片段:展示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科學奮斗史,經過五年鍥而不舍的研究,巴斯德終于研發(fā)出了一種預防狂犬病的疫苗,并在狗身上試驗成功。但是,疫苗是否適用于人體?巴斯德決定用狗身上試驗成功的辦法給一位小男孩治療,每天給他接種疫苗,療程為十天。當得知小男孩安然無恙時,他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巴斯德終于征服了狂犬?。“退沟掳炎约旱漠吷洑v和全部才智獻給了科學研究事業(yè),戰(zhàn)勝狂犬病是他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之一。
通過以上范例,鼓勵學生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奉獻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講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知識時,由于知識概念比較抽象,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如 “你說我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描述一些相應的水果,認識生物的性狀,以及人身上常見相對性狀。布置一場“我是小辯手之轉基因技術的利與弊”小辯論賽,讓學生利用彩紙、剪刀、膠水等工具進行DNA分子模型制作,并在課堂展示交流,在活動中學習生物學科學知識,同時引導學生熱愛生命、關注環(huán)境,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
如今,人們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生活,也面臨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森林銳減、糧食危機等一系列生存問題,全球變暖、多地洪災頻發(fā)、沙塵暴的肆虐、極端氣候、北極熊大量死亡等事實頻頻給人類敲響警鐘:關愛地球、拯救人類,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作為地球人民必須有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在生物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刻不容緩,應如春雨潤物,滲透在每一節(jié)生物課堂教學當中。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及時抓住生活中與人文緊密相關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探究這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應該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命,而生物學科教育更應該充分聚焦生命的人文精神、彰顯生命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