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陳亮
【摘要】 目的:探討核磁共振(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3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給予核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照組給予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比較兩組對前列腺癌診斷的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及對不同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結果: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陽性率明顯高于CT掃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3.807,P=0.051)。觀察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B期的診斷相符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C、D期的診斷相符、誤診、漏診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應用于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均很高,對早、晚期患者均能進行準確的診斷,從而實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核磁共振; 動態(tài)增強; 前列腺癌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8.031
前列腺癌是一種男性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位于男性惡性腫瘤中的第2位,是影響男性健康和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1]。其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因此早期診斷對該病的及時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影像學檢查是檢查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其中包括彩色多普勒超聲、盆腔核磁共振(MRI)及CT掃描等,在疾病診斷、臨床分期及治療等方面具有指導意義,但它們對前列腺癌的診斷準確性并不完全相同[3]。本研究針對前列腺癌患者采用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或CT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準確性,旨在為臨床上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提供可靠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經(jīng)肛門直腸指檢發(fā)現(xiàn)前列腺結節(jié)或不規(guī)則增大;B超均顯示前列腺低回聲結節(jié);臨床資料均完整;患者或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病、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心腦肺腎功能障礙及對造影劑過敏。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儀器采用美國GE 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腹部相控陣線圈?;颊邫z查前禁食4 h,檢查時排空膀胱。患者取仰臥位行常規(guī)SE序列掃描,自恥骨上方2 cm起,依次掃描前列腺冠狀位、矢狀位及橫斷位。掃描參數(shù):視野180 mm×180 mm,掃描時間120 s,層間距3 mm,矩陣384×384。再行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檢查,對橫切面、冠狀面和矢狀面進行快速掃描。掃描參數(shù):掃描時間300 s,
層厚3 mm,矩陣384×384。最后行1.5T 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造影劑采用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劑量0.2 mmol/kg,以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前靜脈注射,注射流率3 mL/s,其后靜脈注射2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確保對比劑完全進入體內(nèi),延遲10 s后開始掃描,由儀器自動生成影像資料。掃描參數(shù):掃描時間13~16 s/次,共掃描15次,層厚5 mm。
1.2.2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CT檢查,儀器采用GE(通用)公司最新的64排128層寶石能譜CT?;颊邟呙枨? h飲水500~1 000 mL以保持膀胱充盈?;颊呷⊙雠P位行平行掃描,掃描范圍自雙側髂前上棘連線水平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水平。掃描參數(shù):電壓120 kv,電流230 mA,螺距0.9,層厚5 mm,層間距5 mm,矩陣256×256。再行增強掃描,造影劑采用碘海醇注射液,用量90~105 mL,以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射,注射速度3 mL/s,閉推注后分別在30、60、120 s后行動脈期、靜脈期及平衡期掃描,圖像重建為多層面重建與曲面重建。
1.2.3 圖像分析 由2名主治醫(yī)師以上職稱影像專業(yè)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觀察評價。
1.3 觀察指標 (1)以術后或穿刺病理活檢為“金標準”,計算兩種檢查方法對前列腺癌診斷的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2)兩種檢查方法對不同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46~79歲,平均(64.7±5.9)歲;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水平8.5~102.6 ?g/L,平均(53.4±14.7)?g/L。
對照組年齡45~80歲,平均(62.8±4.6)歲;PSA水平8.1~98.7 ?g/L,平均(54.3±15.3)?g/L。兩組患者的年齡、PSA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檢查結果比較 觀察組病理診斷診斷結果陽性率為85.71%,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為82.86%;對照組病理診斷診斷結果陽性率為88.57%,CT掃描為71.43%。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陽性率明顯高于CT掃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3.807,P=0.051)。見表1、2。
2.3 兩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比較 觀察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對不同病理分期的前列腺癌的診斷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30例前列腺癌患者經(jīng)手術后病理組織活檢分期為:A期4例、B期8例、C期6例、D期12例,對照組中31例前列腺癌患者經(jīng)手術后病理組織活檢分期為:A期5例、B期9例、C期6例、D期11例。以此為標準,觀察組A、B期患者中確診11例、漏診為正常前列腺1例,無誤診,在C、D期患者中確診18例,無漏診及誤診;對照組A、B期患者中確診7例、漏診為正常前列腺4例、誤診為前列腺增生3例,在C、D期患者中確診16例、誤診為前列腺增生1例。觀察組A、B期的診斷相符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C、D期的診斷相符、誤診、漏診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前列腺癌屬雄性激素依賴性惡性腫瘤,是常見的男性生殖器官上皮性惡性腫瘤,其常見病理類型包括腺癌、腺鱗癌、導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鱗狀細胞癌等,其中以腺癌發(fā)病率最高,占總前列腺癌的9成以上[4]。該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較高,多發(fā)于60歲以上老年男性,且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遞增[5]。隨著近年來我國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前列腺癌發(fā)病率也日趨上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6]。前列腺癌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是依據(jù)術前確診及分期,A、B期腫瘤以外科的根治性切除治療為主,C、D期則多采用放、化療及雄激素治療[7]。但前列腺癌A、B期時臨床癥狀不典型,診斷的影響因素較多[8]。因此,早期、準確診斷是抑制病情發(fā)展、改善預后的關鍵。
前列腺癌穿刺活檢是目前主要診斷依據(jù),但其難以發(fā)現(xiàn)細小病灶及病變范圍,且易引起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9];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輔助檢查的重要方式,MRI、CT等是目前廣泛應用于前列腺癌的檢查方式,均具有特異性表現(xiàn)[10]。1.5T 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技術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評估組織檢查成像技術,能較好地分辨軟組織,對病灶的信號改變敏感度優(yōu)于CT檢查,現(xiàn)已成為前列腺癌的主要檢查手段[11]。它能實現(xiàn)多層面、任意角度及多方位成像,可描繪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對腫瘤組織的血管生成行通透性檢查,可反應腫瘤結節(jié)血液動力學,從而為辨別腫瘤的良惡性提供重要依據(jù)[12];還可提供前列腺癌組織微血管密度的信息,能清晰顯現(xiàn)靜脈期低密度灶、動脈期較低密度灶,后者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13];此外,該技術能精確定位癌灶,確定癌的包膜外浸潤,亦能對病灶侵犯盆腔淋巴結及骨轉移情況較好辨別,對臨床分期具有重要意義,從而為臨床治療選擇最佳治療方案[14]。研究表明,1.5T動態(tài)增強MRI在前列腺癌術前診斷及分期中的價值明顯優(yōu)于CT診斷,有助于幫助醫(yī)師準確檢出前列腺癌病例[15]。CT掃描則對前列腺癌的診斷有一定局限性,若患者處于A、B期,其征象并無特異性,只能診斷出前列腺增大的情況,與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組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行平掃或增強CT掃描診斷均有較大難度[16];而MRI的T2加權像(T2WI)的周圍信號情況表現(xiàn)為DWI高信號的病灶,因此MRI在診斷A、B期前列腺癌具有較高的準確率[17]。C、D期時前列腺的形態(tài)變化較A、B期更為明顯,常伴周圍淋巴結轉移、前列腺周圍組織侵犯、骨轉移,前列腺的包膜信號發(fā)生異常,因此MRI和CT實施診斷準確率都非常高,但其對周圍淋巴結轉移、前列腺周圍組織侵犯等情況敏感性CT仍不如MRI[18]。
本研究針對前列腺癌患者分別予以1.5T 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及CT檢查,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均明顯高于CT掃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相較于CT檢查,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能更有效地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前列腺癌,顯著提升腫瘤檢出率和診斷等的準確性。另外,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病理分期為A、B期的診斷相符率明顯高于CT掃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式在病理分期為C、D期的診斷相符、誤診、漏診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較CT在前列腺癌早期分期診斷中更為準確,對臨床分期具有重要意義,對后續(xù)診療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19]。但臨床研究也指出,MRI對微小包膜侵犯的敏感性較差,對前列腺中央?yún)^(qū)癌變檢查的檢出率也不高,臨床診療中需聯(lián)合其他檢查輔助診斷,以此降低漏診及誤診風險,提高患者預后水平[20]。
綜上所述,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應用于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均很高,對早、晚期患者均能進行準確的診斷,從而實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明,梁朝朝.前列腺癌患者社會心理因素和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5,29(12):66-68.
[2] Jadvar H,Chen K,Ukimura O.Targeted prostate gland biopsy with combined transrectal ultrasound,mpMRI,and 18F-FMAU PET/CT[J].Clin Nucl Med,2015,40(8):426-428.
[3]韓蘇軍,張思維,陳萬青.中國前列腺癌發(fā)病現(xiàn)狀和流行趨勢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4):330-334.
[4]范校周,郭燕麗.前列腺癌的分子影像學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3,29(1):150-152.
[5]朱云海,孟軍,鄒政.直腸超聲引導下經(jīng)會陰前列腺穿刺診斷前列腺癌的臨床價值及并發(fā)癥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5,13(6):611-612.
[6]王麗霞,高晉軍,齊志民,等.T2WI結合彌散加權成像對前列腺癌危險分級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24(3):78-82.
[7] Rooij M D,Crienen S,Witjes J A,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magnetic resonance(MR)imaging and MR-guided targeted biopsy versus systematic transrectal ultrasound-guided biopsy in diagnosing prostate cancer:a modelling study from fl health care perspective[J].Eur Urol,2013,66(3):430-436.
[8]張華權,吳修東,秦瀾.GE1.5T核磁共振平掃及動態(tài)增強聯(lián)合多種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診斷價值[J].醫(yī)藥前沿,2017,7(3):197-198.
[9]梁陽冰,黃向華,覃斌,等.F-PSA/T-PSA比值與磁共振聯(lián)合直腸超聲經(jīng)會陰前列腺穿刺對提高早期前列腺癌檢出率的意義[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13):130-132.
[10] Volkin D,Turkbey B,Hoang A N,et al.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nd subsequent MRI/ultrasonography fusion guided biopsy increase the detection of anteriorly located prostate cancers[J].BJU Int,2014,114(6b):E43-49.
[11]王省白,高益萍,黎良山,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與動態(tài)增強在早期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11):1991-1994.
[12] Peng Y,Jiang Y,Yang C,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parametric prostate MR images: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rostate cancer and normal tissue and correlation with Gleason score-a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development study[J].Radiology,2013,267(3):787-796.
[13]江曉勇,王德順,林建軍,等.CT及MRI征象對老年前列腺癌的敏感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1(24):7079-7080.
[14] Valerio M,Zini C,F(xiàn)ierro D,et al.3 T multiparametric MRI of the prostate:does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imaging have a role in the detec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the peripheral zone[J].Eur J Radiol,2016,85(4):790-794.
[15]劉會佳,任靜,李娜,等.3.0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及擴散加權成像對前列腺病變的診斷價值[J/OL].功能與分子醫(yī)學影像學(電子版),2014,1(9):323-328.
[16]陳勃,蔡俊.1.5T磁共振成像動態(tài)增強診斷前列腺癌的臨床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1(6):239-241.
[17]廖文華,張楊貴,何旭升,等.MRI與CT診斷不同病理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準確率對比[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3):81-83.
[18]王潔瓊,王青,徐興華,等.動態(tài)增強MR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應用進展[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6,39(6):657-660.
[19] Bodelle B,Naguib N N,Schulz B,et al.1.5-T magnetic resonance-guided transgluteal biopsies of the prostat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prostate cancer:technique and feasibility[J].Invest Radiol,2013,48(6):458-463.
[20]潘峰,鄭曉風.3.0T磁共振新技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原則[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4(1):453-455.
(收稿日期:2018-06-04) (本文編輯: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