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輝南
(東北石油大學 黑龍江大慶 163318)
白金寶文化在對陶器飾紋發(fā)展的影響是十分關鍵的,文化和經濟自古以來都是共同進步協(xié)同發(fā)展的,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同時在白金寶文化陶器上飾紋的演變歷程中,人們可以挖掘到的不僅僅是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和認知的改變,同時也能發(fā)現人們的態(tài)度對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所以對白金寶文化陶器飾紋的演變歷程和涉獵經濟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們進一步對白金寶文化發(fā)展歷程進行探究和分析,了解白金寶文化陶器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人們審美的方向。
商代早期至西周中期,中國東北邊陲的嫩江平原上生活著考古界命名為白金寶文化的古老部落。同其他部落一樣,白金寶部落的經濟形態(tài)也是以采集和漁獵為主的。由于嫩江流域水源豐富,各遺址發(fā)現的生產工具以骨器和蚌器為多。在漠北草原白金寶部落,手工業(yè)生產的總體水平雖很落后,但在石器制作上,骨、蚌器采集和漁獵經濟種類有很多,這意味著白金寶部落的人們在當時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打磨和制造技術,只不過尚未成形,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同時,白金寶文化陶器的存在與演變表明了白金寶部落的人們已經從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逐步過度到了青銅器時代。可能當時的人們尚不自知,可是白金寶文化的確存在于兩個時期的過渡點上,在兩個關鍵的時期銜接時,白金寶文化發(fā)揮了它獨有的作用。
白金寶文化陶器在當時來說是十分出色的,已經遠遠超出其他部落的制陶水平,在制陶領域一直處于相對領先的地位。雖然從白金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些工具上來看,白金寶部落的經濟文化地位仍然處于較低的位置,可是白金寶部落的人們在制陶領域的造詣是其他領域人們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白金寶文化遺址中最有研究價值的一點。白金寶部落的人們在陶藝水平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比夏家店上層文化和西團山文化更出色。各遺址中發(fā)現的陶器有鬲、罐、壺、碗、盆、杯等,還有較多陶支座。在觀察這些出土文物時不難發(fā)現,白金寶遺址中的陶器大都是用泥條盤筑法手制的,當然也有部份器物系捏塑而成,同時在一些容器的內壁還保留著泥條的清晰痕跡。但是白金寶遺址中出土的器物,其唇、耳、底、足部都是分別制成后再安接于器身上的,很容易脫落,例如陶鬲是先把三個乳狀袋足分別做好后再粘接到一起,然后另外附加泥條捏成厚唇。不難發(fā)現,白金寶部落的人們制陶的燒成溫度較高,所以白金寶文化的陶器質地堅硬細膩顏色比較純正。[1]
白金寶遺址中所出土的文物證實了白金寶部落的人們在陶藝上的造詣,也進一步體現出了當時白金寶部落的人們對美的追求,這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體現。白金寶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同時也處于青銅器時代的開端,所以白金寶文化對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影響。白金寶遺址對涉獵經濟遺跡存在著一定的揭示作用,畢竟文化與經濟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協(xié)同發(fā)展,所以在宏觀角度來看,文化是經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這種情況下,白金寶遺址中所體現出來的白金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涉獵經濟的一些情況。白金寶遺址主要存在于嫩江下游,從地理位置來看,當時的人們大多數是以狩獵和捕魚為主,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對于物資的追求遠遠高于其他事物,所以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對于審美的追求是隨著需求在改變的。
白金寶文化的陶器時代中,乳釘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乳釘作為應用最多,最普遍的裝飾品。如果想探究白金寶文化陶器上的飾紋演變過程,首先要考慮到的就是乳釘的使用。在整個陶器時期,乳釘的應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陶器的裝飾意義,因為乳釘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多見于器型罐與單耳杯,偶見裝飾于甕、缽以及盆,這一裝飾應用也體現出了在一.二時期時人們對乳釘的重視。然而,伴隨著繩紋的出現,在白金寶文化二期時,乳釘與繩紋共同存在成為了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同時值得關注的是,以乳釘裝飾的大多為盛器,而繩紋則多用來裝飾炊具,這是人們在陶器裝飾時一種裝飾習慣,也是白金寶文化的體現。然而在白金寶三期文化中,繩紋的裝飾又消失了,所以在宏觀角度來看,人們可以將繩紋與乳釘共飾的階段,理解為兩種文化的過渡階段,這是一種文化的演變與共生,又與白金寶文化中繩紋的變體相關聯(lián)。
乳釘作為一種飾件,以點狀凸出的造型出現在陶器上,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先民們對于審美的認知大多數與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所以對于乳釘的設計與應用是有探究價值的。松嫩平原的先民運用這種嚴肅拘謹的裝飾風格,不僅僅是源于文化的承襲,也存在著人們對于生殖的崇拜和認知。不難發(fā)現乳釘是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哺乳器官的一種模擬,經研究發(fā)現,白金寶人在母系氏族社會中深受母系氏族文化的影響與熏陶,同時存在著地域原因,甚至可以說乳釘可能是兩個部落的人們產生文化交流的產物。[2]
本文首先對白金寶文化進行了相關介紹,明確了白金寶文化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發(fā)展所處位置,也揭示了白金寶遺址對涉獵經濟遺跡的表達,并進一步挖掘了白金寶文化陶器的的飾紋演變歷程。白金寶文化在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中只是很短暫的一段,其發(fā)揮的作用也并不是轟轟烈烈的,可是白金寶文化中陶器飾紋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同時白金寶文化陶器上飾紋的演變也揭示了人們的對審美追求的方向。希望本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視,為我國文化研究事業(yè)做出應有貢獻。
[1]齊甲子,黃也平.涉獵經濟與白金寶文化陶器上飾紋的演變[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2]蔡昕欣.白金寶文化陶器紋飾初步研究[J].北方文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