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 歐麗娜
接到公開課的通知時,筆者的內(nèi)心是迷茫而困惑的。按照教學進度,初一的學生將要進入的是第二單元“感悟人間至真至純的親情”的學習。在《秋天的懷念》和《散步》這兩篇經(jīng)典課文之間,筆者搖擺不定。一個是“秋的叮嚀中帶來的一場有關生死的突圍”;一個是“一家人在春天的田野上為我們帶來的有關生命、有關親情的心靈漫步”。筆者該如何選擇?
在經(jīng)歷了外婆的突然離世后,筆者對生死有了更多不同以往的切身感受。我們無法阻撓時間的流逝,也不能避免親人的離去。可是,對待親人朋友,我們卻往往粗心而殘忍地忽視了陪伴與感恩。想到這兒,筆者不禁唏噓不已,同時也堅定地明確了自己的授課內(nèi)容,那就是這篇平凡而經(jīng)典、感動了無數(shù)人的短文——《散步》。
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很難。在這條路上,筆者有過彷徨、有過苦痛、有過掙扎。但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條道路上,有太多執(zhí)著而強大的領路人。他們一直在自己的教學舞臺上旋轉(zhuǎn)、跳躍、升騰,試圖為無數(shù)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和久撫粉筆而熱情漸失的中老年教師指出一條去尋找獨屬于語文教師的“菜花、桑樹和魚塘”的明路。特級教師王君就是這樣一個給人啟迪、引人開闊的智者。
通過閱讀王君老師的《散步》課堂實錄,筆者產(chǎn)生了一種感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它更巧妙、更靈動的課堂設計了。通過文章 “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不過短短八字的首句切入到對文本內(nèi)容的整體解讀,王君老師將整篇文章簡化成對句中三個關鍵詞“我們”“田野”“散步”的咀嚼,讓學生從對“我們的人物形象的把握”中,去感受“田野的生機和美妙”,去體會“現(xiàn)代生活中久失的散步的奇妙”,然后水到渠成地引領學生探究造就了這一切的偉大功臣——作者“慢、穩(wěn)、對稱”的語言風格。這樣渾然天成的教學設計,不得不令人臣服。因此,筆者沿用了王君老師的教學思路,保留了對“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句話中的三個關鍵詞的咀嚼;但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出發(fā)點與授課情感目標,筆者大膽地舍棄了王君老師在提升部分對文本語言的探究,并且加入了第四個關鍵詞:“由‘我們’到我們”,去調(diào)動學生的現(xiàn)實情感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親情、對人性以至對生命的領悟和思考。
在周三上課時,1704班的紫維站起來說出了這樣的句子:“小時候,我們伏在媽媽的肩上看世界,而長大后媽媽卻需要倚靠我們的肩膀去重生,這是一種生命的輪回……”筆者幾乎為孩子的這一席話而落下淚來。是啊,“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薄扒懊嬉彩菋寢尯蛢鹤?,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边@些句子在全文中巧妙地相互映襯著,它們傳達出來的正是那有關生命的至高哲思:兒子的背上是生命的起源,妻子的背上是生命的延續(xù),生命就在這一場場輪回中獲得了永恒與圓滿。孩子生命的枝繁葉茂必不可免地要以長者生命的衰敗枯竭為代價,這是生命殘酷的美妙,它旨在提醒我們:要懂得知足、學會珍惜、永懷感恩。
基于這一點,在備課階段,筆者偷偷向兩個班的家長發(fā)起了“說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活動,并且為保證效果,要求家長對孩子暫時保密。課堂的最后,當那些塵封的照片和已被遺忘的溫暖又一一重現(xiàn)在孩子們眼前時,他們的心靈震顫了,喉嚨哽咽了,淚水順勢滑落。當然,這種沖擊還遠遠不夠,筆者更希望孩子能把感動和感恩通過文字回饋給自己的父母、長輩。所以這堂課的課后作業(yè),就是要求孩子們在班級簡書的語文天地里,找到自己對應的照片,給家長回一封信。雖然現(xiàn)在還不知道孩子們會寫成什么樣子,但相信家長們一定能從他們稚嫩至純的文字中感受到心與心貼近的奇妙,感受到情與情輝映的魔力。
筆者常常期待孩子們能在課堂上肆無忌憚地高聲大笑,或不顧一切地大哭一場。人這一輩子,能在開心時大笑、在悲傷時哭泣,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
張愛玲曾說:“教書很難,又要做戲,又要做人。”筆者不否認這句話有著它直指本質(zhì)的道理,在人生的大道理和人性的小算盤間,作為教師的我們會猶豫、會矛盾、會掙扎。但在這堂課結(jié)束后,筆者希望自己能帶著這滿滿的對于生命最原始、最真摯、最純粹的感動去善待學生、善待課堂;從匆忙的腳步中停下來,去善待家人、善待自己;也希望各位語文教師無論在課堂還是在生活中,都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