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心理課的普及性正在逐步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提升,心理課的內容也在不斷擴大和豐富。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幸福課”校本心理體系的核心是培養(yǎng)“快樂、健康、自主、慧雅”的學生,圍繞情緒管理、自我認知、溝通交流、生命教育四大板塊,涉及學習輔導、人際交往輔導、人格輔導、情緒情感訓練、意志力培養(yǎng)、青春期輔導等各個方面,與江蘇省編心理教材有機融合,從一定程度上為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是學校德育內涵發(fā)展的基礎。
心理課程在星洲學校普及性開展,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每班每兩周一節(jié)心理課。學生通過心理課的學習和分享緩解了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壓力,加強了對自我的認識,增強了自信心,培養(yǎng)了情緒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德育說教模式,讓學生在快樂和活動中發(fā)展完善的人格,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
對于一線心理健康教師來說,“情緒課”是基本功,也是每一位心理教師的“必上課”,如何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接納情緒,調節(jié)情緒是重點之一。體驗式心理課堂活動,有效將校本心理課程與展示課相結合,可以讓情緒課更好地貼近學生,走進學生內心。
“情緒”課是每一位心理教師的基本功,同時又是非常難上的一節(jié)課。一是很難把握度:情緒是五味瓶,課堂上把學生帶入各種情緒狀態(tài),教師需要拿捏好火候;二是知易行難: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老師所說的方法和內容,但是出了心理課堂就很難運用到生活中,也就是說他們很難將意識層面的感受帶到潛意識的行為中;三是難以讓孩子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在心理課尤其是公開課堂上,孩子缺乏安全感。要想打開孩子的心扉,首先,教師需要重現保密原則,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其次,一旦孩子們認為情緒是有對錯時,他們就很難分享自己的負面情緒,因此教師要讓孩子認識到情緒沒有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心理課堂上,與學生貼得更近,越能讓孩子勇敢地分享,這點也是心理課的獨特之處。
在心理學上,情緒分成三個部分:身體變化、意識體驗和心理認知。在情緒心理課中,藝術性的體驗非常重要,屬于有意識的體驗部分,如音樂、繪畫這些表達性的心理治療方法可以讓孩子覺察得更多,當然這些也可以在其他心理課中運用。關于認知即認識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如情緒ABC等。課堂上需要將情緒和感覺、心情、情感作對比,感覺是主觀的認識,比較私人化;心情比情緒持續(xù)的時間要長,具有一定的彌漫性;情感的范圍更加廣泛。
情緒課可以作為一個系統分單元上課,有老師將情緒課分成三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認識和識別情緒,可以通過讓學生抽取情緒卡片來表演,此種活動的好處在于學生表演的是別人的情緒,他們能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更加愿意表現。在情緒表演時,可以適當設定場景,例如“今天上課的時候我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但是我居然沒聽清楚問題是什么”,從而表現你的情緒。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表演能更好地貼近學生生活。第二節(jié)課介紹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例如情緒ABC理論等,這也是心理教師經常會運用到的方法。第三節(jié)課助人自助,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可以通過情緒面具的方式,例如“我現在帶著怎樣的情緒面具,你覺得你可以用怎樣的情緒面具來回應我、幫助我”。幫助別人實際上是在幫助自己,因為分享幫助別人的方式比較容易,公開提及自己的情緒總是比較困難的。
心理課與其他科目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心理課重視與每個學生狀態(tài)的聯結,所以上課之前的準備非常重要。每個班級的特點不一樣,學生的需求也不相同,心理教師可以嘗試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和狀態(tài)的基礎上設計心理課,讓心理課“貼”著學生走。例如,與學生說話時蹲下來、目光與學生齊平、與學生握手等都是在嘗試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更好的聯結,才可以讓心理課更好地走進學生內心。
以“情緒”為主題的心理課,如何走進學生內心呢?運用情景體驗的方式呈現情緒ABC理論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學生的體驗更加深刻。例如,在課堂上呈現對一座山的描述,讓學生根據描述分別寫出這座山的危險和美麗之處,因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由此引出情緒ABC理論,這比單純運用講故事或者理論講解更具體驗性和操作性。教師在情緒課堂上要注重觀察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根據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適當進行拓展。心理課堂上時常會出現一種“突發(fā)狀況”,這種突發(fā)狀況的出現恰恰可以作為心理課的素材。例如,在做冥想的時候,教師關注學生的不同狀態(tài),根據學生的狀態(tài)進行調整,從而引導學生做出適宜改變。
園區(qū)首屆體驗式心理課堂結束以后,星洲學校在校本情緒心理課程體系上做了變革。首先,讓情緒心理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在上心理課之前,教師會運用多種方式收集學生的“我的喜怒哀樂”照片集,引導學生對于主觀情緒擁有更加深刻的體驗。一張張具有生活氣息的照片,為孩子學習情緒管理做好鋪墊,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其次,運用心晴心理社團帶動情緒心理課程的建設。心晴心理社團是以“有效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心理劇社團,教師在社團會引導學生羅列在日常生活中所體驗的情緒,鼓勵學生進行多種情緒應對模式的角色扮演,感受不同應對模式的內心體驗及其對關系的影響。例如,很多同學會選擇“焦慮”這一情緒,學生針對學習焦慮、人際交往焦慮等編寫了一幕幕如何處理焦慮情緒的心理劇,并且自行分配角色,在心理劇中體驗如何有效地緩解焦慮情緒。此類心理社團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起到“自己的情緒自己選、解決情緒問題的方法大家想、情緒的體驗一起感受”的作用,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完成對自我的探索。
貼近學生實際的心理課堂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實際體驗,力圖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用走進學生心靈的事例,用注重學生體驗的方法,實現師生心靈的共振,同時一節(jié)成功的情緒心理課也為心理輔導工作的成功開展奠定了基礎。當學生樂于與你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也意味著心理教師向學生走近了一步,孩子們會愈加享受心理課堂,越來越愿意在心理輔導室中對你敞開心扉,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到渠成,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