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年齡12歲,八年級學生。在小明升讀初中后,其父親與母親因為感情不和而離婚,小明母親取得了撫養(yǎng)權,父親則離開了他的生活,小明的情緒一直比較低落。尤其在進入八年級之后,這個原本活潑的小男生在班上話越來越少,每天放學回到家之后,他要么一聲不吭地寫作業(yè),要么玩游戲,連以前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也看得越來越少。班上的許多老師反映,以前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小明往往最先舉手,自從家庭出現(xiàn)變故之后,小明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大幅度下降,他很少舉手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下課了也不愿意和同學一起玩,而喜歡趴在桌子上睡覺。針對小明的種種反?,F(xiàn)象,我通過電話聯(lián)系上小明母親并告知其具體情況,母親猜測小明可能是因為父母突然離婚,一時之間難以接受,以及在班上與其他同學鬧矛盾而引發(fā)反常。但是,無論母親和其他親人如何詢問,他都矢口否認,說與父親和同學沒有關系,自己沒有事。
萬般無奈之下,小明母親主動與我聯(lián)系,希望能想辦法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周末,我到小明家中進行了家訪,在小明媽媽的陪同下,他什么也沒有說。為了讓小明能夠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我認真征求他的意見,與他單獨談話。在媽媽離開之后,我試著和小明講了一些班上近期發(fā)生的趣事,并詢問他知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小明依然沒有放開,要么點頭,要么使用簡單的語句進行交談,表現(xiàn)得小心翼翼。后來,我又問他最近為什么變化這么大,是因為爸爸嗎?聽了之后,小明突然流淚了,說身邊有同學嘲笑自己,說他爸爸“包二奶”,不要他們的家了。他爸爸“包二奶”的原因是他是一個壞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所以……聽了小明的話之后,我馬上開導說,小明不是壞孩子,父母離婚,是因為他們的感情出現(xiàn)了問題,與你并沒有關系;即使父母離婚了,他們還是一樣疼愛你,你看爸爸雖然沒有與你生活在一起,但是他還是經常給你打電話,給你帶禮物。而且,你平時在學校也很聽老師的話,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每次老師提出問題之后,你都認真思考,并積極回答問題。經過一番交流之后,小明的心扉逐漸打開,可能是想到了父親,他臉上掛上了笑容。然后,我又接著問他,你認為什么樣的孩子是壞孩子,是像你這樣的孩子嗎?小明好像一下子找回了自己,告訴我,老師,我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不是壞孩子,我并沒有像電視劇里的壞人一樣做壞事。
家訪之后,小明的心結得以解開,他在課堂上又活躍起來。在農村地區(qū)初中班級里,單親孩子并非個例,有的孩子爸爸媽媽離婚了,有的孩子則是父母中一方去世了。經過長期觀察和研究,我發(fā)現(xiàn)相較于正常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更加突出,由于缺乏父親或者母親的引導,這些孩子往往更加敏感、內向,自尊心也更強。因此,在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時,還應當由個案入手,分析單親孩子的整體心理問題,并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幫助他們更加健康地成長和發(fā)展。
初中階段的孩子身心發(fā)育速度快,對外界事物好奇心強,對于父母及同學之間的事情特別敏感,如果父母突然與其分離,或者同學對他們區(qū)別對待,很容易使他們產生恐懼心理。如果父母在家庭中由于感情方面的問題長期爭吵,也會對處于叛逆期的孩子產生一定打擊。上文個案分析中提到的小明,父母感情不和,經常爭吵,加之自己與其他同學家庭環(huán)境不同,遭受他人的嘲笑,進而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是壞孩子。孩子尚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因而出現(xiàn)心理方面的問題,影響其健康成長。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經驗,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解決。
1.幫助孩子正向認識離婚及單親的內涵。在當前社會,單親孩子并非個例,父母由于感情及其他方面的矛盾而離婚已經不是新鮮事,畢竟每一位家長都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力。如果夫妻雙方已經沒有感情,每天在孩子面前不停地爭吵,為了孩子勉強在一起,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實際上極為不利,而且大多父母習慣于用拳頭和暴力解決問題,會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產生不利影響。父母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選擇離婚,無可厚非。但是,在離婚之前,父母必須慎重考慮孩子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盡可能選擇一種相對穩(wěn)妥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使他們認識到父母即使離婚了,還是一樣愛著他,在感情消失之后,離婚這一事實是無法回避的。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感及心理變化,定期開展家訪活動,特別是關注父母剛剛離婚的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為他們營造一個有愛的環(huán)境。
2.幫助孩子明確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區(qū)別。初中階段的學生,社會經驗少,他們正處于自我概念形成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師生對于他們的評價可能會直接成為其自我意象的有效成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僅僅用某一方面評判一個孩子是壞孩子或好孩子,顯然是不合理的。一個人是多面的,即使他在其他人看來是一個“壞人”,但是其身上也有獨特的閃光點。在幫助單親孩子解決心理問題,轉變他們對于“壞孩子”的固化認識時,教師還可以嘗試開展多種類型的活動,在活動中幫助他們明確究竟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壞孩子,進而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和發(fā)展。比如,可以開展“勵志教育———小孩不笨”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一段時間里主動做好事,并為自己打分,如果自己在一天里做的好事比較多,可以得到教師的獎勵,但是如果自己做了壞事,則需要接受懲罰。在活動中滲透好與壞的理念,采用多元化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于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3.幫助離異家長構建無條件親子聯(lián)盟。在實際生活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無人能夠替代。父母雖然離婚了,但是卻無法改變親子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嘗試幫助孩子的親生父母或繼父繼母建立“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聯(lián)盟,通過聯(lián)盟的力量降低離異對孩子的心理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同時這種方式也能夠有效地增強當事人的責任感和自信心,使孩子更好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
總之,在學習和生活中,由于社會環(huán)境復雜,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單親孩子由于長期缺乏父親或者是母親的關愛,面臨的相關問題更加嚴重。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教師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長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