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載體,其對小學生的文化熏陶是無可替代的。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一直存在許多困惑和盲點:對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定位不明確;對古詩詞教學在各學段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夠明確;各學段的教學方法沒有明顯的區(qū)分等等,這些因素導致古詩詞教學方法單一、目標不統(tǒng)一。 針對這些現象,筆者就部分特級教師教古詩詞的方法并結合自己教學古詩的方法談幾點見解。
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古詩詞教學要有古詩味,他們都要透過文字的窗口看到文字背后的內容與意境。
眾所周知,古詩與現代文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它的濃縮性很強,但知識的包容量很大;雖言簡意賅,但小學生難以領悟其詩意境。因此教學古詩時,首先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領悟字義句意。在引導學生領悟字義句義時,要引導學生理解字義句意的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自學自悟。
筆者在教 《游園不值》這首詩時,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逐句理解,課文注釋沒有詮釋的,筆者讓學生查閱資料,然后小組討論,學生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下,潤物細無聲地領悟了詩句的意義。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把課堂的主動權讓給了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與文字交流,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朗讀是古詩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古詩的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朗讀中理解詩意、發(fā)展思維,在朗讀中陶冶情感。在教學 《石灰吟》這首詩時,筆者以 “三讀”為主線,以發(fā)揮想象為思維發(fā)展的切入點,深入淺出地引導孩子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初讀古詩時,筆者讓孩子大聲朗讀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然后,筆者點學生朗讀,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及時發(fā)現孩子朗讀時的優(yōu)缺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筆者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讀一讀古詩,讀熟了才能深入理解古詩的內涵。學古詩而不會讀古詩那不如不學。因此初讀古詩時,一定要全班學生都張開口朗讀,達到由不熟到熟再到基本能背誦的目的。
再讀古詩,體會石灰的精神時,筆者引導孩子一句一句的讀古詩,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分析。比如“千錘萬鑿”這個詞,筆者先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詞的本義,再讓學生理解在 “千錘萬鑿”這個詞中,千和萬并不是指實數一千一萬,而是形容很多,然后筆者讓學生說出自己平時積累的有關數字的詞語。這樣一拓展積累,學生會很快理解石灰制造過程十分艱辛,困難重重。在引導學生學習 “若等閑”這個詞時,筆者利用已知的學習來帶動現在的學習。筆者讓學生回顧 《長征》這首古詩的第一句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學生很快理解了石灰即使 “千錘萬鑿” “烈火焚燒”,但它毫不畏懼,體現出石灰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氣概。在孩子大致理解句子含義時,筆者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讀這句古詩,在讀中理解古詩的內涵。
在深讀古詩,體會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筆者飽含深情地帶讀,同時補充于謙的資料,讓孩子進一步理解作者寫這首古詩的背景,再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激情朗讀,點生讀,男女生分讀,全班齊讀。這樣三讀,將學生的情緒帶動起來,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而且讀出了詩的韻味,讀出了作者的心聲,也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語文教學是學語言,用語言。古詩詞教學是用語言,學語言,再用語言。
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教古詩 《游園不值》時,讓學生找出詩眼 “憐”,以 “憐”牽動學生思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以 “憐”為中心點,輻射式教學,讓學生在這首詩中自然而然地與文學打招呼。 “憐”蒼苔,“憐”柴扉, “憐”紅杏,整首詩的文學價值盡展學生腦海。
杜甫的 《春夜喜雨》,教學時以 “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喜?喜有何表現?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古詩,體會這一喜在詩中的蘊意。
每一首詩中的每一個詞都是作者經過反復推敲精雕細琢而成的。教學古詩時,要引導學生善于通過這些重點詞的領悟來理解詩的蘊意,領略詩的文學意義。特級教師竇桂梅在引導學生理解 “應憐屐齒印蒼苔”這句詩時,讓學生比較 “印” 與 “踩”,句子為什么不用 “踩” 而用 “印” 呢? 學生理解 “印” 上去,就好像在蒼苔的肌膚上留下一丁點印兒,好像畫上去的,一定很好看。真是用詞之巧妙??!還有 “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句詩,竇老師抓住 “小”讓學生說一個成語小心翼翼,然后抓住 “扣”,讓學生與 “敲”做比較,讓學生體會出這一扣,叫扣人心弦,扣出了對園主人的尊重,扣出了對春天的喜愛,真是 “語不驚人不罷休”。
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如同清新淡雅的梅花在輕柔和諧的韻律中相繼盛開。煮一蠱香茗,手捧經卷,窗外紅杏微晃,在熱氣氤氳之中,品中華千年文化之精髓,嘆歷史千古人物之風騷。韻在字里行間洋溢,吐露出的是耐人尋味。
語文知識的積累是學語文的一項古老但又很新意的學習方法,拓展積累是學習古詩的一項重要的方法,根據不同題材讓學生進行積累學習,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傳承民族文化。 《石灰吟》是一首詠物詩, 在學習時, 拓展 《墨梅》 《竹石》,學生經過積累學習,進一步理解詠物詩的特點。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年段進行循序漸進地歸類積累,學生才會覺得學古詩不會枯燥無味。
古詩是一部濃縮的歷史文化通史,每一個字,每一句詩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針對古詩這一特點,在教古詩時,筆者經常讓學生學完古詩后將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傳承了現代文化。如教完 《游園不值》 《乞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些詩時,筆者讓學生理解詩意后把古詩改寫成現代文,這樣一訓練,學生不僅深刻地領悟了古詩的內涵,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