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九年一貫制”,通常是指該校的小學和初中施行一體化的教育,小學畢業(yè)后可直升本校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年級通常被稱為一年級、二年級……,至九年級。其中一到六年級屬于小學階段,七到九年級處于初中階段。這樣在學生年齡較小,適應能力較弱時的教育會有一個連貫性,由此,在德育上,就引申出了分段式。
1-3年級屬于小學的低年級階段,這一時期的小學生年齡都比較小,認知、日常行為等方面都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對該年齡階段的學生評價應以認知、行為標準作為主要出發(fā)點進行評價。其主要內容包括對道德認知方面的評價,主要涉及他們日常對于道德方面真、善、美等角度的認知,要求學生能掌握基本的判斷道德好壞的標準,并以此更好地通過自己的認知嚴格要求自己。在行為評價方面,要求學生必須以掌握的基礎道德為標準,在校園生活、學習和家庭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同時,要求學生隨時接受教師、同學和家長的評價,滿足社會對新時期小學生道德的基本要求。
4-6年級的學生相對來說已經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意識和評價能力,因此在這一時期的德育評價標準應比上一個階段的要求更高。主要涉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兩個方面。首先道德情感主要是對道德行為內在動力的控制,要求學生能夠對一些事情進行合理的評價,能夠做到從愛憎、好惡、追求與舍棄、贊成與反對等方面開展評價,從而更好地達到既定的教學要求;其次是道德意志的評價,主要要求在評價學生道德水平時應注重對學生品質、信念和堅持力度等方面開展對應的工作。
七年級著重從認知進行評價,因為七年級是關鍵的過渡期,這時候德育的認知是相當重要的,故初一的德育評價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認知的評價,具體表現在堅持 “五愛”、學習 《中學生守則》;八年級著重從情、意方面進行評價,這時候的學生處于一個叛逆期,故道德情感和意志的評價占了重要的地位;九年級著重從意、行方面進行評價,這個階段的學生思想日趨成熟, “厚德、弘毅”正是在這階段得到充分表現。這個階段的學生有著個性的思想和行為,在這階段的評價以 《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為標準。
不僅不同階段的學生德育評價標準存在較大差異,且不同階段學生德育評價的主要矛盾也不一樣。
對于1-3年級的學生來說,其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學生年齡小與德育基礎階段之間的矛盾。一方面,1-3年級的學生年齡主要集中在5-9歲,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于事物的辨別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很多學生無法判斷事情的正確與否,在內心深處大多是以 “善”為主的。面對德育的要求和評價標準,這一年齡段的小學生無法很好地通過自身元素滿足既定的德育要求,因此在開展教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另一方面,1-3年級這個階段,又是學生奠定正確價值觀和思想觀的關鍵時期,只有在這一時期把握良好地價值觀和思想觀,也就是正確的德育觀點,才能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有更好的表現。因此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表現在學生年齡小與德育基礎建立之上。
對于4-6年級的學生來說,在開展德育教育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主觀思想的逐漸增強和外來多樣化因素影響的矛盾。一方面,這一時期的學生主觀思想變得更加強烈,做任何事情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且已經在頭腦中對各種事情有了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方式方法處理各種事情;另一方面,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外界因素對他們的影響也變得愈加顯著,很多不好的文化元素在不斷侵蝕著這些小學生的德育意識。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渡過這一難關,很有可能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其德育矛盾主要表現在自身目標確立不明確和自信心之間的矛盾。到了中學階段,學生主觀思想變得更加強烈,做任何事情都會制定教育目標,但因為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的目標變得高不可攀,以至于失去信心;有的目標比較低,使之缺少了對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因此,由教師的協(xié)助之下制定可行的目標之時,但又缺乏對目標的實現毅力和恒心,常常會半途而廢。同時在執(zhí)行目標時,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決心很大,但執(zhí)行力不足,計劃總被拖延,日積月累,形成了壓力過大難以完成,以致最后放棄原有的計劃,形成拖延的習慣。
既然在整個九年一貫制度中,不同時期的學生德育教育的矛盾不同,所以在對應的德育評價制度過程中,教師應把握不同的評價標準開展德育教育,并根據這些不同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德育水平。為了更好地開展德育評價,教師應時刻把握以下幾點德育評價策略,才能讓處在不同階段學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所謂過程評價,指的是根據學生日常生活的表現制定對應的評價方案。這一時期的學生做任何事情都缺乏主心骨,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因此對于這一時期的評價應該以過程評價為主,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隨時給予指導,讓更多的學生通過過程評價及時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身德育水平。
對于4-6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其主要矛盾為主觀思想的逐漸增強和外來多樣化因素影響的矛盾。因此在制定對應的評價方案時,應該以素質評價為主要策略。為了更好地幫助這些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在進行素質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能力的評測,讓更多的學生增強篩選外在文化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綜合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相比于小學生來說,初中生對于德育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學生對 “如何做是對的,如何做是不對的”已經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因此在這一時期的評價過程中,教師不應再以教師評價為主,相反應該將更多地評價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其對自己綜合素質的認識,從而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
總之,在九年一貫制下的中小學德育教學是除文化課以外最重要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具有無標準、無課本、無專門任課教師等特點。同時處在不同階段的學生其德育學習要求也不相同,其具體的矛盾也存在較大差異。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評價標準不僅應該有所差異,更應注重不同德育評價標準下的評價方法。一般來說,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的不同德育水平,教師應分別采用過程評價、素質評價和自我評價三種方式開展德育評價,從而更好地提升不同階段學生的德育水平。
[1]周楠.新課改下德育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科教文匯,2016(3):113-114.
[2]徐強.中小學校有效德育星級評價實施策略初探[J].百度學術.成才,2016(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