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6月正式進入深圳市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之程少堂語文味工作室學習這幾年,筆者最大的收獲就兩樣:一是情懷,一是思想。情懷,意謂燦爛美好,照耀弟子;思想,言指先鋒獨特,導引后學。在一個情懷稀缺、思想?yún)T乏的時代收獲了情懷和思想,人生當然應該是富足的。當下有一句時髦話: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眳⒓映躺偬谜Z文味工作室學習的過程,就是筆者的人生從 “茍且”抵達 “詩和遠方”的過程,縱使這個過程注定要吃些苦,也值得。程少堂教授一貫對工作的定位極高,對工作室成員的要求自然也就十分嚴格,工作室的日常氛圍里總明亮著一種如詩如遠方般的精神感召,那就是:擺脫平庸,追求卓越。所以,在工作室學習的日子,苦肯定苦,然而更多、更珍貴的,恰是苦中之樂,苦后之樂。
五年來,程少堂語文味工作室的運作,除了憑借語文味網(wǎng)這個主要的大平臺外,多數(shù)是借助工作室QQ群的在線交流,其中包括程少堂教授大量富有啟迪意義的在線講座、對語文味理念的闡發(fā)解說、學術觀點之間的碰撞爭鳴、各類頂級經(jīng)典書目的推薦,當然也包括一些饒有情趣、別有意味的閑話家常。五年間工作室的QQ聊天記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早已大大超過百萬言,如果整理成書,必是洋洋大觀。其實,無論哪種交流,都或直接或間接地和語文味有關,和語文有關,和做學問有關,和做人有關,有心人自可心領神會,觸類旁通,從中獲益。
而筆者此時所說的情懷和思想,多半正是來自這些聊天記錄。
五年間,工作室學術成果累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全體成員在程少堂教授的領銜指導下,為中國語文教育史貢獻的一部集體結晶——《語文味教學法》。 《語文味教學法》本質上是表現(xiàn)性教學法,它一改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教學面貌,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開風氣之先,是中國語文教育史的革命性貢獻。與此同時,工作室成員圍繞語文味這一核心課題所撰寫的研究論文,絕大多數(shù)都已發(fā)表,有些還發(fā)表在核心期刊,更有的多次在人大復印資料上全文轉載。如此振奮人心的豐碩成果,皆來自于程少堂教授高遠的人生定位、務實的工作作風、堅韌的學術定力,這其中既融入了他的深厚情懷,也滲透著他的獨特思想,這也是語文味工作室的工作方針和成功秘訣。
語文味工作室是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教育科研專家,顧名思義,即是在教育學術上有專門研究的人。這樣的戰(zhàn)略高度為工作室的具體戰(zhàn)術 (即培養(yǎng)目標和運作方法)指明了方向。程教授主持工作室的很多思想方法,筆者深以為然。
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既不能滿足于一般名師工作室偏重教育實踐方面的培養(yǎng),也不能是紙上談兵式的僅僅關注教育理論方面的培養(yǎng),而應以理論型的實干家或實干型的理論家為目標,培養(yǎng)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人才。
以一線教師為培養(yǎng)對象的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的學風,不僅要遵循 “大三實”,即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而且要重視和提倡 “小三實”,即扎實 (工作要 “扎”在提高工作室成員教學與科研基本功的實處)、樸實 (指手段和方法運用上的純樸無華,不?;?,不搞形式主義的東西)、真實 (指各種活動、數(shù)據(jù)要確切清楚,要與客觀事實相符合,不摻假)。
工作室要出有檔次的人才和成果,就要遵循語文教育科研專家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這個基本規(guī)律就是:共生互學,知行并重,扎硬寨,打死仗。
作為工作室主持人,理當身先士卒,用人格魅力鼓舞斗志,昂揚士氣,即如軍隊中指揮打仗一樣,將領對士兵喊的不是 “給我上”,而是 “跟我上”,這才是領袖的風范,制勝的法寶。
綜上所述,程教授的工作戰(zhàn)略戰(zhàn)術,其實是情與思交匯而成的。
近年來,程少堂教授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用頑強執(zhí)著的毅力帶領工作室全體成員一起,在語文的大道上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一字一句一標一點深情品玩語文滋味,一筆一畫一點一滴動情書寫雄心壯志,一水一木一磚一石激情澆筑語文江山。究竟如何帶領呢?即上文提及的思想方法之一: “跟我上?!本唧w來說是五個 “跟我一起”:跟我一起讀書, 跟我一起講課,跟我一起研究,跟我一起寫書,跟我一起走進語文教育史。因為 “一起”,讓本來聽上去枯燥寂寞的科研工作變成了親切有力的情感召喚,充滿了暖暖的人情味兒;因為 “一起”,我們的思想才有可能互相碰撞切磋,不斷淬煉,共同生長。 “跟我一起”,這就是語文味工作室的學術常態(tài)。
一線教師要向教育科研專家邁進,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書是一切的基礎,會讀書才有眼界、有品位、有思想、有底氣。程教授本人就是一書癡,他愛書如命,家里的書價值有二十多萬,讀書卡片數(shù)以萬計。他在工作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列書單,隆重推薦近百本古今中外各類頂級經(jīng)典著作:從春秋諸子到明清大家的中國文化經(jīng)典十余種,涵蓋哲學、 美學、 文學、 語言學、 文章學、 文藝學、 文化學、邏輯學、心理學等中外名著五十余種,著名雜志刊物近十種。這些書目涉獵范圍很廣,有些跟語文教育教學比較近,但更多的是看似離語文比較遠的書,有些還是比較難讀懂的硬書,甚至最后教授還特別補充了被稱為 “天書”的黑格爾的 《小邏輯》。這樣結構的書單,其實是在構建思想大廈的底座,也是在生成語文教學的氣象。程教授經(jīng)常教導弟子們說: “別人書都寫出來了,我們怎么就讀不下來呢?讀不懂就硬讀,讀多了就懂了,實在不懂也沒關系,似懂非懂總比讀都沒讀過要好。不強迫自己讀點硬書,你的思想就硬不起來?!彼€經(jīng)常提醒弟子們要準備讀書卡片做好讀書筆記。這些諄諄教導和善意提醒,至今指導、影響著筆者的閱讀人生。
程教授十多年如一日地堅持每年主講大型公開課,他的很多課例都成了著名經(jīng)典課例廣為流傳,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他的所有課例都是語文味思想的生動演繹,是真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chǎn)物。他有名言曰:十本名著一堂課。他主講的 《錦瑟》 《沁園春》等大型公開課,閱讀的參考書目多達五十余種。程教授自己這樣做,也要求工作室成員跟他一起這樣做。在工作室學習這幾年,他要求全體成員都要在認真學習領會語文味理論的基礎上用心揣摩他的課例,運用他建構的 “一語三文”教學模式大膽實踐。期間,筆者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嘗試:如主講市、區(qū)級公開課 《大自然的生命之歌——讀解<鞏乃斯的馬>》《亡國之音里的詞韻——從<虞美人>細讀李煜詞》《以 “生命”的名義——從張潔<我的四季>談一種生命的意義》等,均獲同行好評,并取得國家級教學比賽大獎;嘗試設計李白 《春夜宴諸從弟桃花園序》、泰戈爾 《我一無所求》等課例,逐步深化對語文味理論的認識;由于常年任教高三,還運用 “一語三文”教學模式在高考備考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不俗的成績,榮獲高考突出貢獻獎。
多年跟隨程少堂教授學習語文味,筆者慢慢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也有了一點研究的基礎,進入工作室后,每天QQ在線零距離感受語文味和程教授,耳濡目染,便也漸漸學習了教授做學問的研究方法和科學精神。2014年,筆者申報的兩項科研課題均獲批立項:一是省教研院的立項課題 《“語文味”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教學行為研究》,一是越秀區(qū)科信局的立項課題 《“語文味”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兩年來,筆者借鑒程教授帶領工作室做課題的研究方法,結合課題的研究方向和成員的專業(yè)特長,組織課題組老師讀書、講課、研討、寫文章,目前課題進展順利,已進入結題階段。
實事求是地說,筆者真正意義上的撰寫并發(fā)表學術論文,是進入語文味工作室之后。程教授很早就明確要求,寫論文最好是寫成系列,也就是長期圍繞一個問題展開不懈研究,從不同角度進行觀照思考,這才是做學問的態(tài)度,這樣的學問才更有意義和價值。他還說,對同一個問題,連續(xù)發(fā)表五六篇文章,你就在這個領域有話語權了。在程教授的啟發(fā)建議和悉心指導下,近年筆者圍繞 “語文味”撰寫并發(fā)表的文章有十余篇,其中有兩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梢哉f,通過論文的撰寫,我的理論思想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質的飛躍。
如果問,語文味工作室的全體成員最終以什么方式進入中國語文教育史,答案應該是: 《語文味教學法》。筆者想用人生中的300天 (從2014年3月6日語文味工作室舉行 《語文味教學法》集體備課會算起,到出版社印出近80萬言的 《語文味教學法》一書樣書,2014年12月8日以此樣書作為語文味工作室主成果結題為止),也就是筆者參與編寫 《語文味教學法》這部學術專著的300天的點滴體會,向一路指導、幫助、關心、鼓勵筆者的程少堂教授和語文味工作室奉上崇高的敬意和深摯的謝意。這些文字,或許能讓你間接感受到一位師者是如何用他燦爛美好的深厚情懷燭照弟子,是如何用他先鋒獨特的學術思想導引后學的。
語文味工作室留給中國語文教育史的,是全體成員歷時300天在程少堂教授全身心投入的悉心指導下撰寫的 《語文味教學法》。這部著作凝聚了程教授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是他的情懷、思想、學養(yǎng)等所有美好品質的結晶;這300天的寫作經(jīng)歷也可以說是全體成員的一次完美的集團大沖鋒,為工作室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300天于筆者,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生命成長印記。
筆者這300天,是不停讀書、不停思考、不停寫作的300天;是精神極度緊張的300天,是心力高度集中的300天;是眼界和思維不斷打開的300天,是靈感與火花不時迸發(fā)的300天;是常常茫然無措躊躇焦慮又每每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300天,是時而飽受折磨與煎熬又時而倍受鼓舞與鞭策的300天。總之,這300天,是交織夾雜著艱難痛苦與快樂興奮的300天,是既被黑暗糾纏又被光明眷顧的300天,是生命非常充盈飽滿、學術品質日漸養(yǎng)成的300天;這300天,筆者的內心布滿著荊棘也盛開著鮮花,聽過驟雨的呼嘯也聽過夜鶯的歌唱,走過曲折蜿蜒的小路也走過筆直平坦的大道,內心有微瀾也有巨浪,有清風也有明月,蔚為壯觀。
是語文味,是語文味教學法,給筆者帶來了這風景怡人又滋味綿長的300天。如果沒有邂逅語文味,如果沒有進入語文味工作室,如果沒有撰寫語文味教學法,筆者極可能就錯過了這份難得的珍貴的學術訓練,甚至也許筆者的一生永遠都不會擁有這樣的300天。
2014年6月中旬,語文味工作室全體成員在程少堂教授的精心組織下,集中聆聽了扈中平教授關于科研寫作的理論講座,這為 《語文味教學法》一書的撰寫拉開了大幕。之后的三周,大家便按照專著的寫作分工要求開始 “拼命碼字”了,每章兩萬字左右。最初,筆者覺得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程教授歷來要求很高,學術上相當嚴謹,幾近苛刻;而筆者呢,也是追求完美的性格,不愿意也根本無法接受那種只是抱著完成任務的敷衍馬虎的心態(tài),所以想著300天要寫出像樣的兩萬字,真的頗有點難度。
但很多時候,你以為的不可能,僅僅是因為你壓根兒沒有嘗試過,你從來沒有被一股執(zhí)著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壓著推著趕著往前走,你沒有被深切感召過,所以你始終不知道自己的極限,你也就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特別慶幸自己獲得了這股力量的支撐與推動,這股力量就來自程少堂教授。筆者一直堅信這位語文味的主人可以引領筆者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他強大的頭腦、強大的內心、強大的意志和毅力足以讓筆者克服自身學術的缺陷和惰性,排除周遭的種種困難,帶筆者沖破暗夜看到黎明。于是,筆者緊跟教授的步伐,唯教授之為聽。
這大約300天,工作之余,筆者第一時間就是上工作室的QQ群,閱讀海量信息。筆者知道,那里每天都備著豐盛的精神大餐,源源不斷地為筆者提供著新鮮充足的養(yǎng)料和能量;那里每天都有前進的指引,為筆者開辟著一條條新的航線,啟迪著筆者的思維;那里每天都響著沖鋒的號角,為筆者注入無窮的精神動力,激起筆者高漲昂揚的斗志。據(jù)筆者的不完全統(tǒng)計,這300天里,教授在QQ群發(fā)布的留言竟達數(shù)十萬字,可以編成一本小書了!若干年后,當筆者重溫這些留言,憶起這段歲月,定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吧。
這300天,筆者每讀取完當天的信息,便開始細致的整理工作。因為信息量太大,涉及面甚廣,教授有時談的是對語文味教學思想理念的新解,有時則是針對某一章節(jié)寫作的有感而發(fā),有時談的是學術科研的共性問題,有時提供的又是參考文獻甚或勵志文字乃至視頻材料。如此千頭萬緒,筆者覺得有必要一一梳理,條分縷析,分門別類。這項工作筆者持續(xù)做了300天沒有間斷,起初還懷疑自己,不知這樣做有沒有意義,意義有多大。但一天天做下來,特別是后來動筆寫作時,越來越感到功夫沒有白費,用處很大。筆者發(fā)現(xiàn),整理信息對于寫作是很基礎也很重要的一步,做得好,方向感就更強,效率就更高。
按照教授的指引,筆者閱讀了幾乎他開列的所有參考文獻。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自己根底淺,想著如果不緊跟指引,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事倍功半。讀文獻時,筆者緊抓兩點不放,一是和語文味思想有關的論述 (因為這本書研究的就是 “語文味教學法”),二是和散文寫作有關的文字 (這是我所負責撰寫的章節(jié)內容)。筆者邊閱讀邊思考,邊聯(lián)系邊研究,同時特別注意做好文獻摘錄和思考筆記的工作,摘錄時連頁碼也不含糊,順便標注清楚,這樣做,便于最后的注釋和參考文獻的羅列。每次閱讀,筆者都會有充電的感覺,常常靈感迸發(fā),火花四射,好幾次都有寫作的沖動,于是就把碎片式的隨想迅速記下來。
然而直到最后一周,筆者才真正動筆,。由于之前的兩周,筆者做了比較細致的準備和充分的鋪墊,所以整個寫作過程,不僅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反而時有暢快淋漓之感,不知不覺就寫過了一萬字,卻還依依不舍,纏纏綿綿到了兩萬多字。當然,寫作中偶爾也會有停頓凝滯的時候,那是大腦在用力向深處思考的時刻。對于所讀之書有不理解處,筆者停下來慢慢咀嚼,細細琢磨。筆者明白,教授這個時候提供、推薦的文獻資料一定是對我們的寫作極有幫助的,筆者必須用心體會,前勾后連,理解這些資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領會教授提供、推薦它們的用意。這個內化的過程特別重要,一旦理解了、領會了,眼前就是一片綠草如茵的開闊地。
這300天的寫作經(jīng)歷,對筆者來說是一次極大的挑戰(zhàn)與考驗。筆者初嘗到做學問的一點滋味了,這必須自己經(jīng)歷一番之后才能體會。
這300天里,筆者通過工作室的QQ群沐浴著學術賜予筆者的光輝和力量,筆者從程少堂教授那里學做學問學做人。筆者懂得,真正的恩師益友就應像程教授這樣:他用開放的心態(tài)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幾十年積淀下來的深厚的學養(yǎng)和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與感悟同弟子們分享,很多文字堪稱 “語文味語錄”;他對弟子們日常的治學態(tài)度和學術規(guī)范從嚴要求,嚴到每一處細節(jié),他對寫作中出現(xiàn)的大至理論認識的偏差、思路架構的混亂,小到遣詞造句的粗糙、標點符號的誤用等種種問題,或提出尖銳的批評,或給予善意的指正,很多時候甚至以躬身示范的方式開啟大家的思維;更難得的是,他為了讓弟子們更快地提高、更好地成長,會把一些很重要的問題掛到群里集思廣益,讓大家討論交流,互相切磋。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這300多天里,教授每天都在和弟子們并肩作戰(zhàn),用他自己的話說,不是“給我上”,而是 “跟我上”。他自己要撰寫總論部分的十幾萬字,還要隨時指導弟子,應答互動,更有時至深夜一兩點,他依然守在線上,凌晨五六點就又在群里發(fā)布信息了,由此足可見教授他的心有多細,多重。如此這番殷殷教誨,無他,都是為了讓我們養(yǎng)成一種學術人良好的習慣和品格,成為并成全更好的自己。明白理解了教授的這份良苦用心,就不僅不會嗔怪埋怨反感他的 “鐵面無私”毫不留情,相反,會覺得他的急躁是那么可愛,他的直率坦蕩是那么可貴,他的執(zhí)著一念一往無前的堅定是那么可敬,可嘆。所有這一切都是讓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終身受益的寶藏,是筆者人生中一筆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說到這里,筆者眼前竟不知不覺浮現(xiàn)出了孔子誨人不倦、勞碌奔波的萬世師表的影像。幾千年前的大圣人孔子流傳給后人的,是他不朽的儒家思想和智慧,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感謝這300天,是她帶筆者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自己,帶筆者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她讓筆者的生命充滿斑斕色彩。因為這300天,筆者在用另一種方式生活,所以,筆者的人生詩篇有了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峰回路轉,筆者的人生變得豐富充實,錯落有致。感謝筆者人生中的這300天,筆者將永遠銘記、回味、懷念她;筆者愿用行動,在人生里繼續(xù)創(chuàng)造出這樣不尋常的3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