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揚 黃靜吟 肖力 萬德炎
(廣東省汕尾逸揮基金醫(yī)院普外科 汕尾516600)
化療是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化療所需時間常達3~6個月之久,患者常需留置導管,而置管期間患者易發(fā)生血管炎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帶管舒適度[1]。經外周靜脈穿刺行中心靜脈置管術(PICC)和超聲引導下植入式靜脈輸液港(IVAP)是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深靜脈導管留置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討IVAP應用于乳腺癌化療患者的可行性與安全性?,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化療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資料作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1)病理等各項檢查符合乳腺癌的診斷,處于 N1~N3期[2];(2)均需行深靜脈置管化療;(3)患者知情同意,且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并發(fā)癥等晚期患者;(2)無法正常交流者;(3)口服抗凝藥物、穿刺部位感染、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等禁忌證者。80例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B兩組。所有患者均為女性,A組38例,平均年齡(42.76±4.28)歲,癌變位置左側22例、右側15例、雙側1例,癌癥分期1期11例、2期18例、3期9例;B組42例,平均年齡(43.24±4.35)歲,癌變位置左側25例、右側15例、雙側2例,癌癥分期1期13例、2期17例、3期12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置管方法 A組行PICC?;颊咂脚P,外展穿刺上肢與軀體垂直,在超聲引導下,由具有執(zhí)業(yè)資格的護士或醫(yī)師于肘上部貴要靜脈或頭靜脈穿刺,測量穿刺點至胸鎖關節(jié),向下達第3肋間長度為導管置入長度。常規(guī)消毒鋪巾、上止血帶,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穿刺,回血后勻速置入導管(美國巴德三向瓣膜式中心靜脈導管),拔出導絲,后以肝素鈉封管,連接可來福接頭,固定導管,覆蓋穿刺點。而后用X線檢查導管頭端位置,局部加壓2 h,穿刺上肢1 d內不可過度活動。B組行IVAP。術前超聲定位,患者仰臥,局麻成功后,由醫(yī)師常規(guī)首選右頸內靜脈(有禁忌證時選左頸內靜脈)進行穿刺,經導絲指引和超聲確認,將導管(美國巴德三向瓣膜式)置入頸內靜脈,將其末端插到右心房與上腔靜脈的交界處,將鎖骨下皮下組織鈍性分離后,形成皮下隧道和囊袋,將導管和靜脈輸液港(美國巴德植入式輸液港,6F或7F型號)港體相連,在鎖骨下窩安裝并固定注射座。術后用X線檢查導管走形和頭部位置,確保其末端在第5~7前肋,并檢查導管是否扭曲或有氣胸。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置管成功率、單次置管成功率、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維護用時、帶管舒適度和不良反應(包括感染、靜脈炎、血腫和靜脈血栓等)發(fā)生情況。帶管舒適度[3]:發(fā)放調查問卷并以Kamofsky標準進行評分,90分以上為A級,60~90分為B級,60分以下為C級,分數越高說明舒適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置管成功率和單次置管成功率比較 A、B兩組置管成功率和單次置管成功率均較高,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置管成功率和單次置管成功率比較[例(%)]
2.2 兩組導管留置時間和維護用時比較 B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A組,導管維護用時短于A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導管留置時間和維護用時比較(±s)
表2 兩組導管留置時間和維護用時比較(±s)
組別 n 導管留置時間4個月以內(例) 4~6個月(例) 超過6個月(例)導管維護用時(min)B組A組42 38 16 23 25 15 1 0 11.22±2.37 15.28±3.75
2.3 兩組帶管舒適度對比 B組帶管舒適度優(yōu)于A 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帶管舒適度比較(例)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B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A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PICC是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靜脈通道之一,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IVAP是一種可以實現長期反復治療的閉合靜脈輸液系統(tǒng),能夠完全植入患者體內,有效減少因反復穿刺引起的疼痛和不良反應。兩種技術雖然已在臨床上普遍應用,但也均存在一定的優(yōu)劣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A、B兩組置管成功率和單次置管成功率均較高,說明PICC和IVAP兩種技術目前在臨床上均已較成熟,尤其是IVAP技術借助超聲引導作為輔助,操作性較強,置管成功率較高。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行外周靜脈穿刺行程較遠且靜脈變異性較大,增加了穿刺難度,而頸內靜脈的位置比較固定,且其在體表的標志也較容易找到,降低了穿刺難度,有利于提高單次置管成功率;另一方面是因為IVAP是在超聲引導下實施,能夠有效避免盲視下操作引起的穿刺風險,降低了手術難度[4]。同時研究顯示,B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A組,導管維護用時短于A組。由于乳腺癌患者化療周期較長,約每3周1次,共約6~8個周期,導管一般均于化療結束時取出,故需留置時間較長。PICC實施時由于導管暴露,為降低感染等風險,需每周到醫(yī)院常規(guī)維護導管,包括皮膚消毒、更換敷料、導管沖洗等,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則需拔除導管,而且因維護操作較繁瑣,導致導管維護時間也較長。而IVAP技術輸液港能夠完全植入體內,減少與外界暴露的機會,因此導管可留置較長時間,可每月回醫(yī)院維護一次,且操作簡便,導管維護時間較短[5]。
在帶管舒適度和不良反應方面,因導管材質均經過嚴格檢查審核,因此發(fā)生感染等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與導管配戴和維護有關。PICC置管因維護較頻繁,增加了維護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與外界暴露的機會和時間,尤其是在出汗或洗澡后,導管維護不及時,加之穿刺點常位于肘關節(jié)附近,常因拖拽等原因導致導管脫落,增加感染風險;皮疹的發(fā)生可能與消毒液對皮膚的反復刺激和敷料貼膜長期與皮膚接觸有關,尤其是炎熱季節(jié)敷料不易透氣,更易增加皮疹發(fā)生幾率;由于PICC置管的路徑較長,且外周靜脈的管徑較小,增加了靜脈炎和靜脈血栓的形成幾率[6]。以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均會增加拔管幾率,增大維護難度,患者帶管舒適度也隨之下降。而IVAP置管因導管完全植入皮下,與外界暴露機會和時間較少,能有效減少感染等不良反應發(fā)生幾率,對患者洗澡、穿衣等日常活動影響較小,因此患者帶管舒適度也較高[7]。該結果與盧曉婷等[8]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與外周靜脈穿刺行中心靜脈置管術相比,超聲引導下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置入導管留置時間較長,導管維護用時較短,能提高患者帶管舒適度,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