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師范大學東城第二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建立“核心素養(yǎng)體系”。語文核心素養(yǎng)則定位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體現(xiàn)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遞。這四方面也可以說是語文學科應對新時代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變化而進行的目的系統(tǒng)地重構。在核心素養(yǎng)的思想浪潮中,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又該如何落實好核心素養(yǎng)?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語文的價值則是為學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適應社會服務,使學生習得終身學習所需的品質。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提出的教育目標系統(tǒng)的重新建構與組合,是語文學科的整體目標。個體發(fā)展的階段性決定論語文素養(yǎng)也具有階段性,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中每一個方面還可分成很多小的方面。[1]在“核心素養(yǎng)熱”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首先應該將核心素養(yǎng)細化為符合小學生個體特征的要求。在低段教學中更應該將核心素養(yǎng)細化為具有低段特征的“元素”,將核心素養(yǎng)轉化為具體的行為。
第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yǎng)在低段體現(xiàn)為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語文建構與運用表現(xiàn)為對語文學科中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能力。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是學生在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綜合能力。低段語文是基礎中的基礎,教學內容圍繞著漢語拼音、認字、寫字、閱讀展開。低段學生具有語言表達的能力,但是欠缺對基礎字詞的理解能力,從而導致在表達上出現(xiàn)用詞錯誤,詞不達意,鬧出不少笑話。所以,低段語文教學中應以注重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為主,為下一階段的語言建構與運用做準備。
第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在低段應細化為學習方法與習慣的養(yǎng)成。低段學生處于幼兒園過渡期、小學適應期,其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能掌握具體的、可直接感知的概念。低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主要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思維訓練,更多的是一些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學習方法的習得。
第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在低段應細化為感悟語言與圖畫的美。低段學生對于“美”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上淺層的美,對美的評價標準也具有靈活性。他們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階段,對于課文中的文字的美以及文字表達的情感美的鑒賞需要借助具體形象的圖片、句式對比、教師分析等外在的工具。比如在比喻句的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強調比喻句的好處,可能學生不能理解比喻句的好有哪些。當教師呈現(xiàn)出“A:雪花飛來飛去。B:雪花像蝴蝶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這兩句話進行對比時,學生從具體的句式對比中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比喻句帶來的語言美。
第四,文化理解與傳遞的核心素養(yǎng)應細化為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文化理解與傳遞表現(xiàn)為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2]低段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更多表現(xiàn)為對祖國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愛。本階段應以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對民族、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與熱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朗讀課文、詩歌、古詩詞激起學生對民族的感情,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在書寫中進行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以及對文字歷史的了解,為日后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打下夯實基礎。
將核心素養(yǎng)細化為具體的行為,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能掌握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否落到實處,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學習中目標更加明確。
小學低段的教學重難點是識字、認字、書寫,閱讀則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認字的文本情境,閱讀內容又能成為一個吸引學生閱讀的激發(fā)點。閱讀文本是集文字美、思維邏輯、文化為一體的知識載體,閱讀行為正是知識的輸入。
1.閱讀中增加識字量
低段的閱讀材料往往有拼音作為輔助,配有精美的插圖。圖片吸引著學生閱讀,也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在教學中,認字教學是課堂教學重點,應通過隨文認字、課前認字、集體認字等多種認字方式不斷鞏固、加強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在閱讀材料中,教師應側重指導學生對生字詞的積累。比如,每天布置一篇閱讀練習,讓學生在做完閱讀題之后,進行生字詞的摘錄與積累。一周或者一個月進行一次“生字寶寶大比拼”活動,對學生字詞的積累進行檢測、監(jiān)督與激勵。
2.閱讀中鍛煉思維能力
閱讀,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另一方面是也是學生思維的訓練。文本中的寫作思路、故事情節(jié)、主題思想等都是語文思維的體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應提前向學生說明閱讀要求或者閱讀提示,比如“故事的主人公是誰?”“能在讀完故事后能不能根據(jù)提示說一說故事主要講了什么?”“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或者反義詞嗎?”等等。所提的問題要求具體,這樣的引導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的問題上,讓他們在閱讀中能根據(jù)閱讀要求去尋找所要的信息進行加工、表達。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多閱讀能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的語文思維模式。
3.閱讀中體悟文字與文化的美
閱讀文本以文字為外顯,思維嚴謹與縝密,字詞的選擇用,句式的順序無不經(jīng)過作者的思考,這都是文字美的體現(xiàn)。在低段教學中,關鍵字詞的理解與是感悟文字美的重要途徑。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從現(xiàn)在開始》中,“高興極了”表達了小動物們的高興程度。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如果“______極了”換成“非常______”,你們再念一念,哪一個詞更能表達小動物們的高興?通過詞語的替換和對比,學生馬上就能體驗到“極了”更能表達小動物內心的高興之情。通過詞語的對比或者替換,能幫助學生更生動形象地感受關鍵詞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文字魅力。又如人教版二年級上《一株紫丁香》,文章展現(xiàn)了文字的韻律美,表達了學生對教師的“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文章的結構規(guī)律,讓他們初步體會文字的韻律美,又可通過“我們會為老師唱什么歌?”“老師這么晚在做什么?”“你想對你老師說什么?”等問題幫助學生體會對教師的尊敬與熱愛,體悟課文所要體現(xiàn)的情感之美,同時也是對尊敬師長這一傳統(tǒng)美德的理解與傳承。
寫作,集合了書寫、表達、想象力、字詞積累,是自我表達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字詞積累的檢測,更是學生思維的外在體現(xiàn)。一個學生的寫作水平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的寫作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一條途徑。低段寫作以看圖寫話為主。圖片是靜止的,但是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是具有創(chuàng)新力的。對于低段學生而言,圖片上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他們很難將“畫”作為一個窗口,進行創(chuàng)新寫作。教師的作用就是要通過引導讓學生將圖片結合學生的生活與閱讀中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將圖片背后的活動表達出來。教師可先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再讓他們用文字將自己的所想按照一定的邏輯用文字表達出來。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在黑板上給學生提示,讓他們一抬頭就可看到寫作的邏輯。教師還可以利用開小火車的辦法,教師說第一句,由學生接著說故事,如果學生說的內容偏離主題,教師可以進行適當?shù)募m正。又如對事物外表的描寫,低段學生能觀察到物體的外在的、直觀的特點,但是他們的觀察往往是無序的。如教師加以指導,讓學生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遠到近等方法來觀察事物的外在特點。又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體悟作者感情,做一系列閱讀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在練習寫話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給與學生具體的、“可扶得住”的幫助。
閱讀是知識、能力、行為的輸入,最終形成一種情感;而寫作是知識、能力、行為、情感的輸出,是一種綜合能力,在輸入與輸出中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在學習過程中呈不斷螺旋提升狀態(tài)。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在核心素養(yǎng)的熱潮下,我們教師要注重讓語文學科變成學生學習知識的工具,而不只是關于字、詞、句的學科。
[1]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2] 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
[3] 于洋.中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6,(12).
[4] 張彩華.把握語文核心素養(yǎng),注重學習策略指導[J].學周刊,2017,(9).
[5] 劉飛,毛可剛.基于課程標準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及其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7,(10).
[6] 郭家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三層落實路徑[J].語文知識,2016,(15).
[7] 郭銀龍.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 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6).
注:
[1] 郭家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三層落實路徑[J].語文知識,2016,(15).
[2] 李亮.課程內容的文化選擇——以小學語文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