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軍
摘 要:“生活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目標的許多方面不謀而合,均體現(xiàn)了學生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筆者從“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從哪里來”“ 哪里有課程資源可開發(fā)”“ 如何分組有利于提高活動有效性”“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如何轉變角色”“ 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五個方面談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程;思考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7B-0079-03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內容極為豐富,而且隨著“生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不斷豐富,不斷進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論概括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個方面。
2017新版《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為了更好地總結經(jīng)驗,踐行陶行知 “生活教育”的思想,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近幾年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實踐與思考。
一、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從哪里來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轉化為活動主題”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活動主題的來源,應基于學生的生活情境。
(一)主題來源于學生課間的話題
筆者習慣在教室里面批學生作業(yè)。一次課間,筆者無意間聽到幾個孩子在談爸媽要生弟弟妹妹的話題。小芳對于這個話題一臉的不高興,說弟弟妹妹會分走父母的愛;小強則不相同,他是一臉的高興,簡直是興高采烈,他說這下好了,有人玩了,父母再也不會看著他一個人了……筆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二孩”這個熱點話題是孩子們當下最關心的話題。通過筆者的引導,班上順利確定并開展了“二孩來了”的綜合實踐活動。由于主題來自學生的真實生活,因此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
(二)主題來源于學生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
筆者生活的地區(qū)已經(jīng)有三十年沒有人家養(yǎng)牛了,現(xiàn)在的孩子雖然認識牛,知道牛這種動物,但只是在電視里、電腦上、圖畫上見過牛,或者是在盤子里見過牛肉,他們沒有近距離觀察過牛,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帶孩子們近距離觀察了牛。在觀察中,好幾個孩子都說,明明沒有草,為什么牛的嘴巴卻在津津有味地嚼個不停呢?筆者通過引導孩子查閱資料,讓他們知道,牛這類食草動物為了吃到更多的食物,為了減少食肉動物對自己的侵害,它們進化出了兩個胃。這次觀察之后,學生對進化的問題產生了興趣,班上開展了“動物進化”的主題活動。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的這種問題,更能引發(fā)其對此問題的深入研究,所以展示課上,學生表演了精彩的情景劇《恐龍去哪兒了》,讓老師和同學們清晰地了解了動物的進化過程。
(三)主題來源于跟學生家長的交流
好幾個家長在與筆者聊天的時候均談到了孩子“怕見人”,主要是怕見面打錯招呼。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們沒有掌握好親戚間的基本規(guī)律。于是在筆者的引導下,孩子們開展了“我的親戚”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厘清了各類親戚和自己家庭中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的關系,從而掌握了親戚間的基本規(guī)律。這種為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適應了學生發(fā)展的需求,為實現(xiàn)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奠定了基礎。
當然,活動主題還可以來自于學校特色活動、校園周邊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國家設定的紀念日和教育日等。
二、哪里有課程資源可開發(fā)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在探究、服務、制作、體驗中,發(fā)展其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離不開活動資源的開發(fā),離開了資源,這些活動都是紙上談兵。
(一)校內資源的開發(fā)
1.教師首先就是資源。
小學教師中,師范畢業(yè)的居多,當年這些老師都是初中畢業(yè)直接上了師范,學習成績、智力水平相對較高,像筆者所在的學校,一些老師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通過自學,有的會修電腦,電腦技術一流;有的會修家用電器,對家用電器的研究不遜色于專業(yè)的人員;有的會跳舞,對于舞蹈動作幾乎過目不忘;有的擅長演講,幾乎能“蠱惑人心”。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如果根據(jù)活動需要,邀請這些老師參與活動,可能對學生更深入地研究有幫助,對活動成果更豐富多彩地展示會有顯著效果。
2.學生也是資源。
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育各不相同。有的比較獨立,能洗衣服會做飯,可以獨立生活;有的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的精通各種游戲,會用電腦,對電腦的熟悉程度不亞于一般老師;有的能說會道,善于與人溝通。比如,筆者學校舉行的“當一天小交警”實踐活動,就是由一位學生獨自去交警中隊溝通,才將這樣一個職業(yè)體驗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3.學校的其他活動場所也是資源。
筆者的學校是在農村,學校的校田理所當然就成了學生體驗耕作勞動、享受收獲的資源;學校烹飪館,為學生學習炒簡單的家常菜,體驗舌尖上的味道提供了資源;耕讀博物館,讓學生了解了從古到今耕讀文明的變化,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偉大。像這樣的校內資源是現(xiàn)實存在的,也是最易開發(fā)的。
(二)校外資源的開發(fā)
1.學生家長是資源。
學生家長就職于不同的工作崗位,他們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的資源。筆者學校舉行的“生活污水去哪兒了”,活動中對污水處理廠的參觀,就是因為有一個學生的家長在此單位工作,才得到了污水處理廠的大力支持。不光帶領學生參觀了污水處理的工作流程,還現(xiàn)場講解了污水處理的工作原理,讓學生對該主題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2.校外公共活動場所是可觀的活動資源。
校外的實踐基地、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都是易于開發(fā)的活動資源,需要學校出面聯(lián)系,挖掘這些活動資源,讓它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如何分組有利于提高活動有效性
課堂上的學習和探究往往是學生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由學生個體獨立完成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研究則不同,課外的探究活動常常需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團隊任務,合理地構建小組能提高活動的有效性。
(一)以友誼結組,在團結的氛圍里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等詞語都說明了團結的重要性。一個不夠團結的小組,組員之間只會扯皮、互相推諉,不能為了同一個目標,各盡其責,取長補短,共同完成研究任務。
比如,在“改造生活用具”的活動中,我就發(fā)現(xiàn)一個小組的組員總是挑其他組員的毛病,如:一個學生說,抽水馬桶相對兒童來說太高了,兒童上抽水馬桶時,有掉進馬桶的危險,其他組員則嘲笑這位提出問題的組員:你個子太小,你屁股太小,你發(fā)育不良。這樣的語言,明顯動搖了提出問題的同學的研究信心。我想,如果是團結的小組,可能就會不斷地補充該生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幫助其共同完成對生活中抽水馬桶的改造。
(二)組建異質小組,讓活動內容更加豐富
筆者所說的異質小組,是指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學習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等的學生構成的學習小組。因為各人各不相同,可以激發(fā)出更多的靈感,體會更多更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并且能夠學會包容、學會獨立、學會與各色的人進行溝通,進而愉快地合作。比如,在“糖葫蘆的制作”活動中,因為有了不同學生的參與,有的學生從節(jié)約選材的角度談了成本的控制;有的學生從食材的合理切分,盡量減少食材的浪費,串出更多的糖葫蘆的角度,談了如何減少成本、增加收入;還有的學生從攤位的選擇談了成本高的攤位,人流量大,賣出的糖葫蘆會更多,也有人認為,成本低的攤位,雖然人流量小,但可以通過其他的營銷策略,推銷出自己的產品,同樣也會達到推銷更多糖葫蘆的目的。這個活動中,異質小組的合作學習,對于制作糖葫蘆,以及盡量減少成本的研究起到了大大的推進作用。
當然,分組時還要注意人數(shù)的確定,人數(shù)太多,研究時容易,會出現(xiàn)互相推卸責任、脫離研究小組的問題。有時人數(shù)太少,又會引起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我覺得應在團結的基礎上,讓不同的學生構成四人到六人的研究小組,共同完成對問題的探究。
四、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如何轉變角色
學科課程的學習,教材是“圣經(jīng)”,教師是“圣人”。教師是課堂內的絕對權威,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開展各種活動的實踐性課程。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角色的轉變。教師應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要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實踐和教師有效指導之間的關系,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應將自己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的身份貫穿于活動實施的全過程。
(一)活動的組織者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既要與學生一道對活動進行規(guī)劃、組織和開展,還要協(xié)調學生、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xié)調社會有關部門,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外部環(huán)境和課程資源。
(二)探究的促進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探究活動的促進者,教師要對活動主題生成、活動方案設計、活動程序安排、活動成果形成、主題活動拓展等給予指導和點撥,這里的指導不是包辦,而是方法的提點,教師是整個活動的促進者。
(三)實踐的參與者
教師是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即教師不僅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案制定、組織實施、管理評價,更重要的是,教師作為活動中的普通一員,要自覺加入到活動中,和學生一樣成為活動的參加者,為實現(xiàn)活動目標相互影響、討論、激勵、鼓舞,也只有作為參與者,教師才能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和社會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另外,教師還應該是終身學習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活動組織能力,課程的開發(fā)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是團隊合作者,教師不光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伙伴,還是指導學生活動的顧問,還應該是學生的傾聽者,通過傾聽,使得教師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增強教師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要求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及與同伴間進行合作交流與經(jīng)驗分享。提倡多采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shù)或等級,要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和活動成果,作為分析考察課程實施狀況與學生發(fā)展狀況的重要依據(jù),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一)當眾口頭評價
當眾口頭評價是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頻率最高,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一種評價方法,它有“起點低”“目標小”“評價勤”“反饋快”的特點。比如,筆者的班級在開展“關愛他人,服務社區(qū)”的主題活動時,班上公認的后進生蘇丹主動提出他要負責聯(lián)系社區(qū)負責人(他的鄰居)來調查特困戶、孤寡老人和殘疾人的情況,由于他的主動積極,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筆者在回校的路上,首先表揚了蘇丹同學的積極表現(xiàn),通過表揚,不僅提高了他的調查采訪的積極性,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激勵。
(二)觀察評價
觀察評價是指觀察者有計劃地記錄觀察對象的活動,進而進行評價的方法。這種評價最重要的是事先制定一定的評價指標,對于學生在活動中的不同表現(xiàn),填入不同的評價指標內,以保證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比如,筆者對學生的活動態(tài)度就制定了四個指標:積極認真參與、較認真參與、一般、不夠認真。對于“合作學習情況”制定了四個指標:團結愉快,積極合作、較愉快,愿意合作、一般狀態(tài),不善于合作。這些指標真實地記錄了學生活動的過程。
(三)檔案袋評價
檔案袋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最常見的質性評價方式,一般由師生共同完成。通過搜集整個學習活動中代表學生發(fā)展變化的資料來展現(xiàn)學生成長的軌跡。至于檔案袋里裝什么,則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商定,可以是活動成果,各階段的代表性作品、活動的體會、學習的心得等。檔案袋里的材料有了學生自己的參與,有利于學生學會判斷自我、反思自我,從而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除了以上幾種評價方式,筆者認為還可以開展自我評價,即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自己評價自己。協(xié)商式評價,即教師和學生共同協(xié)商,對學習過程進行面對面的評價。成果展示評價,即將不同階段的活動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鑒賞他人,發(fā)揮評價的發(fā)展性、激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厲進軍,孫莉.實踐出真知 活動見真情——綜合實踐活動教法探微[J]. 華夏教師,2017,(5).
[2] 徐繼存.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與特點[J]. 當代教育科學,2015,(1).
[3] 李樹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核心素養(yǎng)與評價探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6,(7).
[4]汪明春.綜合實踐活動目標設計及具體化的理念與策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11).
[5]李臣之,吳增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督導的組織形態(tài)初探[J].教育科學研究,2003,(Z1).
[6]施靜翰.綜合實踐活動的師資培養(yǎng)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
[7]鐘啟泉,安桂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質、潛力與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