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延騫
(黑龍江省遜克縣寶山鄉(xiāng)畜牧站,黑龍江 遜克 164499)
羊妊娠毒血癥是妊娠母羊后期經常發(fā)生的一種亞急性代謝病,通常在妊娠最后2個月發(fā)生,有時也可在分娩前2~3d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和揮發(fā)性脂肪酸代謝障礙而引起。病羊主要特點是低血糖,肝脂肪浸潤,血液、尿液中含有酮體。如果無法及時預防發(fā)病,可能給養(yǎng)羊業(yè)發(fā)展造成嚴重影響。
母羊妊娠毒血癥通常在妊娠最后2個月內發(fā)生,尤其是分娩前10~20d更容易發(fā)生,有時會在分娩前2~3d出現(xiàn)發(fā)病,主要癥狀會隨者臨近分娩期而逐漸加重,同時多胎妊娠時營養(yǎng)攝取和營養(yǎng)消耗之間的平衡程度也會影響癥狀輕重。如果母羊在發(fā)病早期出現(xiàn)流產、早產或者及時進行剖腹產,則可立即減輕癥狀,通過改善飼養(yǎng)管理即可使其康復。
1.1 發(fā)病初期 病羊精神萎靡,運動或者放牧時往往獨自離群,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視力減弱,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完全消失,意識模糊。隨著病程的進展,病羊體溫基本正常,但精神嚴重萎靡,可視黏膜發(fā)生黃染,脈搏弱而快;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廢絕,停止反當,經常磨牙,出現(xiàn)前胃弛緩;排糞量減少,通常排出小且硬的糞球,往往附著粘液,甚至混雜血液,頻繁排尿;呼吸淺表,會呼出散發(fā)醋酮味(爛蘋果味)的氣體;運動障礙,小心行走或者拒絕走動,步態(tài)蹣跚,四處盲目亂走,或者作圓圈運動,或者直往前行,但遇到人及障礙物或者坑溝無法自行躲避,往往會將頭部在某一物體上抵靠不動;姿勢異常,常見四肢姿勢異常以及抬高下領呈“仰視姿勢”。
1.2 發(fā)病后期 病羊肌肉震顫或者出現(xiàn)痙攣,頭部后仰或者向一側歪斜,嚴重時只可臥地不起,明顯虛脫,通常經過1~3d發(fā)生死亡。臨死前,病羊陷入昏迷,全身痙攣,四肢胡亂運動。即使母羊沒有發(fā)生死亡,也往往會伴有難產,一般會產出非常衰弱的羔羊,或者產出死胎。
2.1 西藥療法 通常根據(jù)病羊實際情況,主要采取保肝、提高血糖水平、降血脂、加快代謝、降低血酮含量以及糾正酸中毒,并配合強心、利尿、助消化、止痛等。保肝、提高血糖水平,病羊可靜脈注射100mL25%葡萄糖溶液、1g維生素C,1次/d,連用 1周;靜脈注射100mL10%葡萄糖、100mgVB6、100mg肌苷,1次/d,連用1周。加快代謝,病羊可靜脈注射250mL10%葡萄糖溶液、0.08g氫化可的松,1次/d;同時肌肉注射2mL濃度為50g/L的VB1注射液,1次/d,連用1周。糾正酸中毒,病羊可靜脈注射200mL生理鹽水、100mL5%碳酸氫鈉,1次/d,連用4d。另外,還可采取對癥治療,如心力衰弱時要及時注射強心藥,食欲減退時要盡快口服健胃藥物。如果病羊用藥治療效果較差,可采取人工引產或者剖腹產手術,待胎兒出生后癥狀就會明顯減輕,但不適合臥地不起的病羊。
2.2 中藥療法 脾胃虛弱型,主要采取補氣養(yǎng)血、滋養(yǎng)脾胃、疏肝理氣、固養(yǎng)胎兒,可取30g炙黃芪、30g白芍、20g柴胡、25g熟地、25g砂仁、25g白術、20g枳實、25g川芎、30g當歸、25g川斷、30g黨參、15g炙甘草,全部研磨成粉末后添加開水調服或者加水煎煮灌服。胃滯型,可取保和丸(主要成分為焦山楂、陳皮、炒六神曲、連翹、制半夏等),再添加適量的厚樸、白芍、當歸,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開水調服。肝腎型,可取20g柴胡、50g生地、30g白芍、30g當歸、25g郁金、30g北沙參、30g麥冬、30g枸杞子,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開水調服。
2.3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妊娠母羊要增加營養(yǎng),尤其是妊娠后期更要注意供給充足營養(yǎng)。飼喂時,每天可增加大約0.7kg的精料;供給至少1kg的青干草,但要控制在2kg以下;適當減少飼喂青貯飼料;補充一些骨粉、胡蘿卜等,并確保鈣、磷等微量元素充足,還要添加適量食鹽。飼料使用前要經過認真檢查,禁止飼喂發(fā)霉、變質、腐敗的飼料。確保妊娠母羊運動適量,不可過量運動,也不可完全不動,且運動時要盡快緩慢,禁止作劇烈、緊張運動,防止相互擠壓、碰撞等。妊娠母羊產前要注意檢查,定期檢測血脂、尿酮等,如果發(fā)現(xiàn)異常要盡快查明病因,及早治療。母羊妊娠期間禁止注射疫苗,通常選擇在配種前1~2個月接種,也具有較少的預防效果。注意氣候變化,天氣炎熱時要及時進行通風降溫,天氣寒冷時要盡快采取保暖,減少發(fā)病。病羊死亡后要求深埋處理,防止污染水源、草料等,避免羊群的感染發(fā)病,同時要經常檢查妊娠母羊的健康情況以及尿中酮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