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考新課標歷史試題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全面深化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特別凸顯“家國情懷”作為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價值觀。這就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以歷史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家國情懷;高考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主體
習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而作為人文科學,歷史學科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責任,以高考評價體系為依托,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在高考中“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
一、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靈魂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边@段《大學》中的論述將家、國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形成了由個人及家庭,由家庭到社會,由社會進而到國家的社會價值邏輯。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家與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厚情感,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無法復制的文化基因。在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傳承和重構(gòu)家國認同,培育學生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關注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使他們對自己的祖國形成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歷史學科應有的職責與追求。
二、 “家國情懷”在高考歷史中的滲透
“高考堅持立德樹人,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备呖細v史應立足于為國選才這個基本點,選拔出具有家國情懷、德才兼?zhèn)浜蜕鐣熑胃械娜瞬拧?/p>
2017年高考歷史試題通過選取典型素材,以家國情懷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以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例如2017年全國Ⅰ卷第30題,該題以“14年抗戰(zhàn)”和“七七事變”爆發(fā)80周年的時政熱點為考點,通過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陜甘寧邊區(qū)擴大民主基礎的努力這一主題切入,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與解讀信息的能力,從中獲取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增進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著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
而2018年的高考歷史則更加強化考生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是怎樣的國家”的認識,引導考生構(gòu)建家國認同,從而進一步引導考生將個人成長與家庭、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這樣的考生擁有融入世界的氣度與眼光,是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人。如2018年全國Ⅰ卷第45題以西漢武帝時期年號改革的相關史料為素材,通過概括與提煉,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我國使用了2000多年的年號制度,于我國來說起到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主權(quán)完整的作用,于世界文明來說其傳播到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為世界文明做出了貢獻。再如2018年全國Ⅱ卷第31題引用了1956年的漫畫《兩把尺》,通過“奶奶的尺”與“阿姨的尺”這兩種不同性質(zhì)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兩代婦女的不同社會地位和作用,謳歌了新中國幾代女青年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反映出社會中的個體在建設新國家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時代熱潮中所表現(xiàn)出的高度責任感和積極性,以此激發(fā)考生的愛國情懷。
三、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注重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
當今世界各國歷史教育的發(fā)展趨勢都在表明家國認同是歷史教育的基本訴求。鑒于此,中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適應新課標中“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變“歷史教學”為“歷史教育”,充分彰顯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實現(xiàn)由關注知識傳授向關注學科育人的轉(zhuǎn)變。引導學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志向,增強他們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感。在日常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研發(fā)校本課程和地方鄉(xiāng)土歷史,將大量的圖片、文物、文獻、影像等史料運用到課堂中,結(jié)合歷史與現(xiàn)實,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中思考歷史、感悟歷史,繼而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真正使歷史課堂成為有思想、有情懷、有靈魂的課堂,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家國情懷是我們歷史教育的重要使命。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在歷史教育中重視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不僅能使學生領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久彌新的魅力,也可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與國家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肩負建設家國的重任,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1).
[2]姜鋼,劉桔.牢記立德樹人使命 寫好教育考試奮進之筆[N].中國教育報,2018-03-03(5).
[3]于涵.不忘初心 推進新高考改革 面向未來 構(gòu)筑現(xiàn)代化考試[J].中國高教研究,2018(3):17-23.
作者簡介:
宋春苓,中學一級教師,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市恩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