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進,人們逐漸意識到只培養(yǎng)學生主修課程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培養(yǎng)其正確的價值觀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小學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階段,因此對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進行分析和改進,重視課堂教學給學生帶來的品德方面變化十分重要。本文從筆者自身教學過程出發(fā),對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給出相應建議,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教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性;幫助
一、 引言
在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中,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地位越來越高。學生在小學階段進行品德教育對未來的影響很大,不僅對學生人格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個性發(fā)展。由此可見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使學生在課堂中收獲更多書本之外的知識,培養(yǎng)其良好的品德十分關鍵。本文對教師如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介紹和分析。
二、 對新課程標準做到深入理解
在新課標中,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學生的心理年齡和日常生活是較為貼切的,它意圖通過開放式、感悟式的教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思考和探究環(huán)境,使學生有所感悟,更加熱愛生活。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實時掌握學生的生活經驗、思想水平,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所以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程中要做到立足于生活,使學生可以主動接受知識、主動進行思考。
教師應對自身角色進行適當的轉變,與其他主修課程不同,品德與社會課程無需進行太多知識的記憶和應用,教師只需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互動發(fā)言進行適當的引導;只需要為學生需要的環(huán)境及場景給予滿足,而不是單純講解這門課程的教科書。例如課程內容為集體建設時,教師應讓學生發(fā)明一些只能通過集體協作進行完成的小游戲,在游戲中對于集體的重要性進行理解,最后在點評中點明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這樣可以通過游戲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下獲取到知識。
三、 減少教材在課程中的使用比例
教科書是課堂教學大綱的精華,但不能代表課程的全部。很多教師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是將教材作為課堂唯一評定的依據,同時課程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對教科書內容進行講解和說明,這樣學生難免會感到學習十分枯燥,并沒有主動獲取改課程的權利。而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來講,現實生活的各類資源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感悟和收獲,無論是適合閱讀的課外書籍、刊物資料,還是適合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都可以作為上課時進行分析的憑據,也可以通過適當的引進這些生活中資源來進行課堂內容的補充。
教師在品德社會課程中減少相應的教科書講解比例,通過播放影片、視頻等進行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并對學生的思想進行適當的引導。同時教科書又是整個課程的主要依據,這就需要教師提高備課質量,在備課時對課程內容進行梳理后確定哪些精華的部分需要通過教科書學習來進行吸收。例如在課堂中帶領學生讀《駱駝祥子》的節(jié)選片段,通過分析祥子逐漸走向墮落的過程,讓學生感悟到當前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的來之不易,使學生有所收獲,同時也契合當堂課程的教學目標。
四、 做好整體的教學設計
教師應在整個學期開始前,對該學期品德與社會課程做好整體的規(guī)劃,通過對教材和教學大綱進行分析,制定教學的方向以及希望學生理解的程度。在進行備課時,要提前設置好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學生進行多方面的互動,做好學生提問的假設情況,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提供更多的答案。只有這樣才能將教材中的精華汲取出來,提煉出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使課堂教學更為有效。
以四年級下冊課本中《流過家鄉(xiāng)的小河》為例,教師在備課時應設置好課堂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對當前城市乃至國家水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了解,感悟水資源的寶貴,使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之后要對教學過程做大概的設計,從課堂導入的大綱到板書的設計,將學生引入后續(xù)的活動中。首先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想一想哪些生命需要水資源,然后進一步帶入水資源的重要性,通過播放一段保護水資源的視頻,讓學生看到世界各地缺水干旱地區(qū)的生活現狀,讓其對保護水資源有一定的想法,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做一份保護水資源的倡議海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更深,教學也更為有效。
五、 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
品德與社會課程注重對德育方面的培養(yǎng),而只通過課堂教學很難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無論怎樣進行教學設計,最終只是提高了學生道德方面的認知和感悟。提升學生的品德需要多方面共同培養(yǎng),將知識與實踐進行良好的融合,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品德知識落實到平時的行動中。所以教師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應該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將一部分課堂放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無論是進行室外的教學還是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都可以在實踐中讓學生更好地提高對品德的認知和應用。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烈士掃墓、打掃街道等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對社會有初步的認知,培養(yǎng)其參與社會活動、重視自身社會責任的能力,這也是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質量的真正重點。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肩負著教育學生擁有正確價值觀的重要責任,這就需要教師對于課程內容做到充分理解、合理應用,不僅要不斷豐富課堂的內容和授課形式,同時也要優(yōu)化課程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實踐過程的參與情況的同時也要分析學生是否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在授課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聆聽、觀察、辨析、理解的過程中更好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變得更有效、更有益,使學生真正擁有社會責任感,做到品德與知識共同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新一代的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郭永平.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22):79-80.
[2]郭明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狀與發(fā)展[J].學周刊,2016(25):142-143.
[3]魏曉艷.試論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15(08):62.
[4]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5,25(02):192.
作者簡介:
魯秋琴,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縣大石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