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教育部特別強調了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基本培養(yǎng)目標。語文核心素養(yǎng)涉及四大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聯(lián)結其他三大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如果要想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那么就要先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語言的積累和構建。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言積累和構建;教學模式,積累和構建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組成的重要部分,其是指學生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實踐,在親身體驗中逐漸積累和掌握一定的字詞、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并學會將其聯(lián)系實際和用于實際中,以此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語言經(jīng)驗。由此可見,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第一步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積累與構建素養(yǎng),以此使得他們在不同情境中精準把握語言的概念和含義,從而促使其與他人進行良好溝通。下面,筆者將針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構建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教學模式作初步分析,以此希望為廣大教師帶來一些啟發(fā)。
一、 創(chuàng)設形象化情境,喚起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如果教師以照本宣科的將語言知識強制性地灌輸?shù)綄W生的腦海中,那么不僅會大大地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為了避免教師枯燥地講解生字詞、語義、語音等抽象知識,教師應該將其放到可進行實際感知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傳授。情境是指教師設置具體的人物關系、時空關系、事件內容等場景環(huán)境。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語言學習情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使他們正確體驗和領悟情境中闡釋的語言知識,以此形成深厚的理論體系。
在學習《老人與海》這篇課文時,筆者先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下載了相關的影視片段,當學生觀看完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出具體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看完影片之后有什么樣的感受呢?片中的老人又具有什么樣的性格呢?預留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其次,筆者鼓勵學生踴躍舉手發(fā)言,在學生各抒己見的過程中,筆者一直保持傾聽的姿態(tài),隨后,筆者展現(xiàn)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圖片,通過活潑性較強的視覺元素不僅可以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筆者一邊聲情并茂地朗誦課文、一邊結合圖片讓學生感知課文中滲透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使他們扎實地掌握語言知識。
二、 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的積累和構建的第一步需要在主體參與的基礎上進行感知,第二步就需要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jīng)驗、價值觀念等人格結構不同,這就導致他們的個體差異性較大,其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就會存在一定偏差。小組合作探究可以改變上述現(xiàn)象,學生通過共同討論的方式探討某個語文觀點、某種語文現(xiàn)象,不但會在無形中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言知識。當然,這并不代表教師完全置之不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師需要以啟發(fā)性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認知,從而夯實他們的語言結構。
在學習《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時,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導入了一則科學故事,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故事中的科學家你們知道說的是誰嗎?學生面面相覷,筆者趁勢引入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并為學生介紹作者信息;其次,筆者將學生分成三到五人的單位小組,為他們布置了具體的學習任務,即讓各組找出這篇課文在材料處理上的特點、文中的科學精神是什么以及科學精神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筆者則不時地穿插進各組的討論中,但是沒有隨意地干擾他們的想法,而是在其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指引;最后,各組上講臺前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可以提出不同見解,等所有人發(fā)完言之后,筆者再結合學生的論點進行相應的講解、補充和說明,以便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從而使其了解科學和認識科學。
三、 理論結合實踐,加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語言的積累和構建自然離不開實踐的證明。如果教師只注重自己是否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視學生是否做到真正的內化和吸收,那么就會造成紙上談兵的局面。所以,理論結合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積累和構建素養(yǎng)的重要實施途徑,教師還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計劃性和目的性地引導學生展開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加強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學習《邊城》時,筆者沒有將作業(yè)限制在課后習題訓練中,而是讓學生借鑒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語言風格,選取身邊人物進行寫作描述,字數(shù)不得少于800字,筆者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主題,而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自由想象,以便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與此同時,筆者抽出一節(jié)課時間針對學生的實踐作業(yè)進行評價,即先讓學生上臺朗讀自己的作品,學生之間進行深入交流和互動,然后再以民主的方式讓學生從中選出比較優(yōu)秀的范文,最后筆者則結合這幾篇文本案例進一步講解語言知識,以此擴展學生的觀察視野和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
語言的積累和構建是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重中之重。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加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廣大教師還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完善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以此培養(yǎng)更多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松德.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J].廣西教育,2018(10).
[2]程欣.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龔德國,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安鄉(xiāng)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