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訴訟時效制度的設立是以犧牲權利人的權利為基礎的,故在具體認定部分應一定程度地偏向權利人?!睹穹倓t》第192條從立法層面正式確立的抗辯權發(fā)生主義相較之前的勝訴權主義已經(jīng)顯露出保護權利人的立法趨勢。義務人同意履行中的“明知”認定應當偏向權利人的利益保護;在義務人默示的意思表示中,不作為的默示應當直接推定為義務人明知,并且具有拋棄時效抗辯權的意思表示;義務人部分同意履行與對債務進行承認的情況,如無相反的意思表示,都應當認定為拋棄時效抗辯權的意思表示。
關鍵詞: 訴訟時效制度;價值理由;抗辯權發(fā)生主義
中圖分類號:D9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5.14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金珈儀.訴訟時效屆滿債權法律效果的幾個問題辨析[J].克拉瑪依學刊,2018(5)75-79.
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對訴訟時效制度進行較大的修改,本文從《民法總則》第192條著手,圍繞訴訟時效屆滿后的債權法律效果,對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理由、義務人同意履行與已自愿履行的不同法律效果、義務人默示方式的明知認定等問題進行辨析和梳理。
一、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理由探析
立法者制定民法制度時,往往根據(jù)相應的價值理由、基于一定的規(guī)范性目的,盡量避免不同價值判斷之間發(fā)生沖突。探究現(xiàn)行制度對訴訟時效屆滿后債權債務法律關系所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必須對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理由進行探析。
(一)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重心演變
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理由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其價值重心也在不斷變化。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民法規(guī)范的制定在很大程度源于蘇聯(lián)的民法經(jīng)驗,訴訟時效制度亦是如此。對于訴訟時效的價值認識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促進經(jīng)濟流轉(zhuǎn),體現(xiàn)了當時單一公有制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本質(zhì)需要。[1]22第二,減輕法院負擔,因為時間過久的案件,往往在證據(jù)和事實的審查上困難較大,訴訟時效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法院負擔,鞏固了已經(jīng)形成的法律關系。第三,出于債務人角度,防止債務人舉證困難。[2]166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從權利人角度,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的價值觀點不斷受到重視,本次《民法總則》對于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定位就認為“該制度有利于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3]。一則可看出已將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放在首位,二則體現(xiàn)出從原先的促進經(jīng)濟流轉(zhuǎn)轉(zhuǎn)向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穩(wěn)定經(jīng)濟的價值目的。也有觀點認為,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重心是為了保護義務人。如王利明教授在論述訴訟時效的公益性時,就認為訴訟時效制度是以犧牲訴訟時效屆滿的債權人的利益來保障債務人免受不當或過時請求的干擾。[4]397《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①中曾指出消滅時效的主要目的在于給予義務人保護手段。消滅時效雖在實體正義上一定程度地損害了權利人的請求權,但這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必須付出的代價。[5]91-92更有學者認為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減輕法院負擔、維護現(xiàn)存秩序等都不過是為了保護債務人這個基本價值而產(chǎn)生的衍生價值。[6]532雖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說明的價值定位中并未提到該點,但是客觀解釋上,保護債務人必然是訴訟時效制度重要的價值理由之一。[7]706
(二)本文觀點
本文認為當前訴訟時效制度的首要價值理由是為了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與保護義務人,而維護交易安全、減輕法院負擔等都只是次要價值。一方面,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這是長久以來的真理,而減輕法院負擔的價值也是衍生于此。一般來說,案件發(fā)生時間距訴訟時間越久,法院對于案件的事實和證據(jù)等環(huán)節(jié)的查明就越難,設立訴訟時效制度相應地減輕了法院的審理負擔。另一方面,給予義務人保護手段,使其免受過時請求權的干擾,維護交易安全的價值乃是衍生于此。訴訟時效制度正是以犧牲權利人時效屆滿的利益為代價來保障以義務人為中心的現(xiàn)時及未來的交易安全。[4]416
從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理由可看出,在對權利人和義務人的保護上,法律的天平更偏向保障義務人一方。但是,良法應是最大限度地平衡各方利益,如僅偏袒義務人、犧牲權利人,必然難以發(fā)揮法律的實際效果。本文認為如何保護權利人、平衡權利人和義務人的利益,乃是當今、甚至將來訴訟時效制度的關鍵。如《民法總則》中,立法者認為社會經(jīng)濟不斷創(chuàng)新,權利義務關系趨向復雜,要求權利人在2年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權利過短,將其變?yōu)?年,[3]正體現(xiàn)了立法者開始重視對權利人的保護。同時,在訴訟時效的法律效力上也體現(xiàn)了對權利人保護的趨勢。
二、抗辯權發(fā)生主義的權利人保護價值趨勢
從訴訟時效的法律效力②上來說,我國的訴訟時效法律效力是從原先延續(xù)蘇聯(lián)的勝訴權消滅主義轉(zhuǎn)變成現(xiàn)在的抗辯權發(fā)生主義。從兩者原理上可看出越來越強的權利人保護價值趨勢。
勝訴權消滅主義,將權利人的訴權分為起訴權和勝訴權,認為訴訟時效屆滿時,權利人的起訴權仍然存在,但其勝訴權則告消滅。同時,勝訴權消滅主義還包含法院主動審查訴訟時效的內(nèi)容。探究其理論背景,主要是因為在蘇聯(lián)計劃經(jīng)濟時代,一方面需要促進經(jīng)濟流轉(zhuǎn),另一方面階級斗爭思想嚴重,立法者認為債權人(往往認為是剝削階級)會利用債務人(往往是被剝削階級)不知訴訟時效的情況下來為自己牟利。所以勝訴權消滅主義主要是為了保護債務人,對權利人的保護相對較弱。[8]78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勝訴權消滅主義越來越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首先,法院主動審查訴訟時效,嚴重違背了民法中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與訴訟制度的處分原則。[8]79第二,法律只是調(diào)解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并不是要消滅某種實體權利,而勝訴權消滅主義卻直接消滅了權利人的實體權利,對權利人來說不公平。且消滅的實體權利中還包含權利人的受領權能,如果義務人在時效屆滿后進行給付,可能產(chǎn)生不當?shù)美膯栴}。第三,激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自古有“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的傳統(tǒng),而勝訴權消滅主義直接消滅了權利人的實體權利,與誠實信用、公平正義等道德準則抵觸過甚。第四,經(jīng)濟發(fā)展、經(jīng)濟關系越發(fā)復雜,民事關系雙方雖仍存在一定的談判、取得資訊能力的不平等,但處于弱勢的并不一定是義務人。訴訟時效制度要達到的目標不應僅局限于保護某一方,而是應當避免經(jīng)濟上的強者利用其優(yōu)勢地位侵害弱者的利益,盡力達到民事關系雙方的平衡。
基于勝訴權消滅主義的各種缺點,越來越多學者趨向于采用抗辯權發(fā)生主義。首先,抗辯權發(fā)生主義是指時效屆滿,權利人的實體權利并未消滅,只是轉(zhuǎn)為“自然之債”,請求權受限,但“受領力”仍在,仍有權接受義務人的給付;第二,法院不得主動審查訴訟時效,保障了意思自治和自由處分原則;第三,緩和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在時效屆滿后,義務人仍可基于誠實信用等原則在法外向權利人給付,更符合道德準則;[9]491第四,更符合現(xiàn)行經(jīng)濟發(fā)展中平衡民事關系雙方利益的價值理念。
可以看出,抗辯權發(fā)生主義從權利保護上比勝訴權消滅主義更傾向于保護權利人利益,使其實體權利雖在時效屆滿后轉(zhuǎn)為“自然之債”、請求權受限,但并不完全消滅,在實體上相比更有利于權利人。
三、義務人同意履行與已自愿履行的不同法律效果的法理分析
《民法總則》第192條將義務人的行為在訴訟時效屆滿后分為兩種:一種是同意履行,則其放棄時效抗辯權;另一種是已自愿履行的,則其無請求返還的權利。其不同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時效制度規(guī)定》)第22條對兩種情況都給予同樣的法律效果。究其原因在于,現(xiàn)行訴訟制度采用抗辯權發(fā)生主義。一方面,訴訟時效屆滿后,權利人的實體權利并未消滅,只是賦予了義務人時效抗辯權,可據(jù)此拒絕向權利人給付,由此使得權利人的請求權受限。故義務人如果自愿放棄其時效抗辯權,基于誠信原則,其不能再以時效屆滿為由抗辯。通常認為,放棄時效抗辯權行為屬于意思表示行為,必須以義務人明知其享有該權利為要件,并以明示或默示的形式表示出來。[10]1268義務人拋棄時效抗辯權必須明知時效完成。“時效完成”不需要用完全一樣的文字或引用相應法規(guī),但義務人應表現(xiàn)出權利人的請求權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一定時間而不能行使的相關意思。[11]633義務人僅表示“無錢可還”、缺乏清償能力等賴賬行為,是不能作為“時效完成”的理由的。另一方面,由于權利人的實體權利在訴訟時效屆滿后并未消滅,其“受領力”仍在,仍然有權接受義務人的給付,故無論義務人是否知道或應知其享有的時效抗辯權,只要義務人向權利人自愿給付,自然不得請求不當?shù)美颠€。[10]1268
由此,義務人的兩種行為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義務人是否明知其享有時效抗辯權。實踐中,對于義務人是否明知,如其采取明示方式,是很好判斷的,但如果采取默示的方式是否可以認定、又該如何認定。另外,基于意思自治和自由處分原則,在現(xiàn)行訴訟時效制度中,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制度。故在默示情況下,如何準確認定義務人是否明知就顯得至關重要。
四、義務人默示方式的明知認定
默示方式,一般分為作為與不作為。作為的默示是以行動予以表示,而不作為的默示為沉默,僅在法律規(guī)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情況下才視為意思表示。
(一)作為的默示
作為的默示一般是以相應的行為予以表示。其應與明示的意思表示予以區(qū)分。如果義務人已經(jīng)作出較為模糊、不明確的陳述和抗辯,如“欠債很多年”“債權人權利已經(jīng)過去很多年”等,應認定為明示的意思表示,因為義務人實際上已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只是由于法律能力不足等原因難以明確表達或提供相應的證據(jù)。同時,法院在義務人意思表示后,予以一定程度的提醒或澄清并不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只是使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更為清楚。[12]9
(二)沉默的默示
1.沉默的默示法律效果
對于沉默的默示,訴訟時效制度中并無相關規(guī)定,故在無當事人約定情況下,應認定當事人并未作出相應的意思表示,即義務人并未作出放棄其時效抗辯權的意思表示。但是,本文并不支持該觀點,本文認為應當將沉默的默示直接推定為義務人明知,并且具有拋棄時效抗辯權的意思表示。
第一,沉默的默示會造成司法的不確定性。例如債務人內(nèi)心明知“訴訟完成”,先自愿同意履行債務,之后翻悔,此時如何證明。[13]19內(nèi)心明知“訴訟完成”的主觀意思很難舉證,法官難以決斷,極易造成司法的不確定性。
第二,設立訴訟時效制度是希望能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立是在犧牲權利人權利的基礎上,為平衡雙方的權利義務,在時效抗辯權拋棄認定上應作對權利人有力的解釋。故義務人如果保持沉默,首先,可推定其并不想使用時效抗辯權。其次,在此情況下,義務人持有時效抗辯權而不使用,如果法院作出支持義務人的裁決,于情于理不合。最后,只能推出義務人拋棄其享有的時效抗辯權的結(jié)論。
第三,在實踐中,長期欠債不還的義務人往往不守信用或缺乏清償能力,主動放棄其時效抗辯權的可能性極小,[13]19在此情況下仍保持沉默的情況更少,故可直接推定為義務人作出拋棄時效抗辯權的意思表示。
第四,由于在認定沉默的默示模式法律效果上偏向權利人,為了法律天平的平衡,在認定沉默的默示上應當較為嚴格,只能將義務人與時效毫無關系的陳述或者沉默認定進此范圍,如義務人抗辯“權利人的請求已經(jīng)過去很長時間”等行為都不能歸為義務人沉默的默示。
2.特殊情況下的沉默的默示
(1)部分同意履行行為的法律效果。訴訟時效屆滿后,債務人僅表示同意履行部分債務的情況下,該如何認定其法律效果。有觀點認為只能認定債務人對部分債務放棄時效抗辯權。[10]1270本文不認同上述觀點。本文認為如果債務人僅對部分債務表示了同意履行,該部分應當認定為拋棄了時效抗辯權。至于剩余部分,在債務人并無相關作為的情況下,應視為沉默的默示,根據(jù)前文所述,推定為義務人拋棄時效抗辯權的意思表示。究其原因,首先,價值理由上訴訟時效制度已經(jīng)犧牲了權利人的權利,故又特設了時效抗辯權的拋棄,其取向應偏向保護債權人。[8]83其次,同債權人享有債權但在法定訴訟時效內(nèi)沒有行使性質(zhì)一樣,債務人此時也享有權利,如不行使,法律不會主動予以保護。最后,如果債務人對剩余部分作出明確拒絕給付的意思表示,其仍能獲得法律保護,來對抗債權人該部分的請求權,法律對于債務人的保護并未縮減。
(2)承認債務的法律效果。訴訟時效屆滿后,債務人僅承認債務存在的情況下法律效果又是如何。有學說認為債務人僅對債務存在的事實表示“承認”,就構成拋棄時效抗辯權的默示意思表示。其理由在于,認為債務人承認債務就構成了“原債務的重新確認”,本質(zhì)上就是拋棄時效抗辯權的一種形式。但也有否定觀點認為應對債務人拋棄時效抗辯權采取嚴格的認定,且根據(jù)我國《民法總則》第195條,在訴訟時效屆滿前,是要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才可導致訴訟時效中斷,根據(jù)舉輕以明重的理論,屆滿前都要義務人明確表示,那屆滿后更應以同意履行為要件。[14]287本文認同肯定說的觀點。首先,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理由為犧牲債權人利益,故在具體的認定上應偏向債權人,以達到利益平衡的目的。第二,債務人承認債務的行為,很難判斷其主觀意思如何,法院只能依據(jù)客觀情形,根據(jù)立法的價值理由進行一定的“補充解釋”。就債務人承認債務的行為,是可以解釋為債務人拋棄時效抗辯權的意思表示的。當然,如果債務人不愿意履行債務,其完全可作出承認債務或承認債務后不愿意履行債務的相反態(tài)度,[8]84對債務人的保護并未減損。故如果債務人在承認債務時并未作出拒絕給付的意思表示,本文認為應認定為債務人拋棄享有的時效抗辯權。
五、結(jié)論
《民法總則》第192條在立法層面正式確立的抗辯權發(fā)生主義較之前的勝訴權抗辯主義,體現(xiàn)出保護權利人的立法趨勢。本文希望通過辨析時效屆滿后債權的法律效果,能為訴訟時效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注釋:
①《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消滅時效的要旨,并不在于侵奪權利人的權利,而是在于給予義務人一種保護手段,使其毋須詳查事物時即得對抗不成立之請求權?!粝麥鐣r效對實體公正有損,即若權利人因消滅時效屆滿失卻其本無瑕疵之請求權,此亦屬關系人須向公共利益付出之代價?!?/p>
②民法通說認為,大陸法系有三種訴訟時效法律效力:一是實體權利消滅主義,即訴訟時效屆滿,實體權利即因不行使而消滅,采用國家主要是日本;二是勝訴權消滅主義,即訴訟時效屆滿,權利人的起訴權并未消滅,但權利人請求法院通過訴訟程序獲得強制保護其權利的勝訴權消滅,采用國家主要是蘇聯(lián);三是抗辯權發(fā)生主義,即訴訟時效屆滿,義務人獲得時效抗辯權,來對抗權利人的請求權,賦予義務人拒絕給付的權利,采用國家主要是德國。
參考文獻:
[1]梁慧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解讀、評論和修改建議[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5).
[2][蘇聯(lián)]諾維茨基.蘇維埃民法教程:法律行為 訴訟時效[M].康寶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6.
[3]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7-03/09content_2013899.htm,2017-03-05.
[4]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總則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朱慶育.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7]朱曉喆.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基礎與規(guī)范表達——《民法總則》第九章評釋[J].中外法學,2017 (3).
[8]朱曉喆.訴訟時效完成后債權效力的體系重構——以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時效若干規(guī)定》第22條為切入點[J].中國法學,2010(6).
[9]賈東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
[10]沈德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適用(下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
[11]史尚寬.民法總論[M].臺北:臺灣正大印書館,1980.
[12]余延滿.論時效抗辯權的行使[J].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18(2).
[13]尹田.論時效利益放棄方式中的“債務承認”[J].法學,2010(8).
[14]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運用[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