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侗族女性盛裝的裝飾色彩研究

      2018-02-14 02:29:24焦成根張云婕
      創(chuàng)意設計源 2018年6期

      焦成根 張云婕

      [摘要]裝飾色彩是侗族女性盛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不同材質為載體附著于服裝的襟邊緣飾,呈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風格。裝飾色彩的社會倫理和情感比附,反映了侗族婦女“美善相樂”的倫理觀念和“隨意賦彩”的設色理念,彰顯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侗族女性盛裝;裝飾色彩;色彩理念

      [Abstract]Decorative color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Dong female attire. It applies different materials as carriers to embellish the edges of clothes, showing ever-changing styles. The ethical function of decorative color and the emotion it contains mirror the ethical concept of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aesthetics and practicality and the colorful concept of freedom of Dong women, and reveal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Dong female attire; Decorative color;The colorful concept

      《左傳》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雹傥覈环Q為服飾之國、禮儀之邦,傳統(tǒng)服飾文化源遠流長,與之相伴的中國色彩系統(tǒng)歷經(jīng)中華上下五千年,從簡單的黑白二色初分到玄色統(tǒng)轄下的五正色系統(tǒng)及間色系統(tǒng)的產(chǎn)生,其中生成和演化有著一個自然生長至目的性建構的過程。中國色彩系統(tǒng)大致可分為兩個不同的層面,一個來自于統(tǒng)治階層,即以“五方正色”、“五德始終說”觀念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色彩系統(tǒng),色彩和其他文化要素共同構成統(tǒng)治階層構建社會權力結構、政治、倫理觀念的關鍵手段,維持著整個社會結構系統(tǒng)的運行;另一個則來自于民間,誕生于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所謂“美善相樂”、“隨意賦彩”的色彩理念,將民間色彩核心價值更多指向了形式與功能的統(tǒng)一性與實用性。

      民間色彩因其具有廣闊的覆蓋面,色彩的運用通常表現(xiàn)為在“有序”的制度下出現(xiàn)“無序”的色彩應用,并呈現(xiàn)為自由、散漫的使用狀態(tài),進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擁有不同色彩語言的格局。侗族聚居于西南山區(qū),過去與外界鮮少來往,自清代開辟“新疆六廳”打破了“生界”的界限后,頻繁的軍事活動和貿(mào)易往來,使侗族傳統(tǒng)服裝色彩觀念在中原文化洗禮、交融與涵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與中國傳統(tǒng)色彩“五方正色”觀念相關聯(lián)的、“有序”的服裝底色系統(tǒng),即以青、黃、黑、白、玄色為底色的服裝本體色彩系統(tǒng)。但是,其裝飾色依然“超于象外”,呈現(xiàn)隨心所欲的“無序”狀態(tài),以至于無法以一種簡單的時代界限或階層來進行界定。侗族男女老少都是侗族服裝的穿著主體,其中,侗族女性亦是服裝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她們制作的女性盛裝既具有科學與實踐,又飽含母愛與溫情,富有藝術價值與人文內(nèi)涵。本文試圖討論的是侗族女性盛裝中的裝飾色彩,通過分析以拼、鑲、嵌、繡等工藝附著于服裝本體之上的、以裝飾為外展的色彩呈現(xiàn),結合侗族風俗習慣、色彩倫理的應用實踐,在紛繁復雜的裝飾色彩體系中梳理侗族女性盛裝的色彩理念。

      一、侗族女性盛裝的裝飾色彩呈現(xiàn)

      服裝具有“模仿流動”的特性,“服飾新形式的出現(xiàn)或舊形式的改變,被人們所接受、流傳和普及開來的現(xiàn)象,就是模仿流動的現(xiàn)象”②。隨著朝代更迭,侗族傳統(tǒng)服裝吸收漢服精髓,形貌多姿多彩,或寬袍大袖,或灑脫輕逸,或繁縟富麗,或古樸素雅,或精致小巧,但服裝之共性與個性的規(guī)律彰明較著,即通過一脈相承的“十字型”平面結構所體現(xiàn)的統(tǒng)一風貌和利用無窮的裝飾色彩變化而形成的獨特風格,可以說,裝飾色彩的變化造就了侗族傳統(tǒng)服裝的色彩藝術。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便有裝飾色彩的出現(xiàn),現(xiàn)存中原地區(qū)最早的戰(zhàn)國中晚期的三件深衣式袍服,出土于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這三件袍服領緣、袖緣、擺緣均拼接藕荷色素絹面,雖然是比較單調(diào)的裝飾色彩運用,但為襟邊緣飾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可能。侗族女性盛裝上的裝飾色彩十分豐富且使用廣泛,并發(fā)展出各具特色的樣式,通過整理與分析,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裝飾色彩呈現(xiàn)的兩種維度:色彩載體和色彩分布。

      (一)裝飾色彩載體

      侗族女性盛裝裝飾色彩來源于先民對自然萬物的觀察,他們世代生活在柳綠桃紅、青山綠水的環(huán)境中,有關色彩的審美活動多與本能和直覺相伴而行,用色極簡而且色相鮮明,依附于不同的載體構成一系列獨特的裝飾色彩語言,如廣西侗族女性盛裝的裝飾色彩通過絲線刺繡的形式附著于服裝本體;貴州和湖南侗族女性盛裝的色彩語言主要采用布料拼接、鑲嵌、緄邊的方式呈現(xiàn);貴州個別侗族村寨運用特殊的裝飾載體,如銅片、銅鏡、銀泡等等。

      1、繡線

      從歷史的角度考證彩色絲線之肇始,需借助考古發(fā)掘,河南安陽王峪口殷代墓葬,距今3000余年,這座墓葬中就曾發(fā)現(xiàn)染色絲線的遺跡?!锻ㄨb續(xù)編》中記載“帝作冕垂旒,充纊,為玄衣黃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旁觀翬翟草木之華,乃染五彩為文章以表貴賤,于是,袞冕衣裳之制興”。③可見,上古時期先民便開始了對色彩的體察和模仿,掌握了將色彩通過繡線這一載體運用于服裝之上的工藝。

      侗族婦女擅長將金銀線(由金、銀色澤的塑料紙裁剪而成)、棉線等不同材質不同色彩的繡線在服裝衣襟緣邊形成形態(tài)不一的線跡組合,利用色彩疏密、色彩明暗、色彩搭配的不同,構成或簡或繁的圖案與紋樣,進而達到裝飾效果。這種以繡線為載體表達侗族女性盛裝裝飾色彩語言的手法,是廣西和貴州侗族女性盛裝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范式。當?shù)乩C女使用的繡線有兩種材料(圖1),一種是彩色棉線,另一種是彩色綢緞的經(jīng)緯線。彩色棉線廣泛應用于侗族刺繡和侗布、織帶的制作,貴州侗族喜用無彩色中的白色繡線刺繡圖案紋樣,以彩色繡線點綴,色澤素凈,傳達和諧典雅的視覺感受,如肇興侗寨、述洞村和定八村背帶上形態(tài)不一的太陽花紋樣(圖2);廣西侗族婦女擅于開發(fā)新材料,她們將彩色綢緞的經(jīng)緯線拆解作為刺繡繡線使用,這種繡線色彩純度高、色澤明快、光澤度較好且不掉色,年輕人更傾向于用此類對比強烈、色澤飽和、熱情熾烈的色彩語言表現(xiàn)精湛的刺繡技藝,如大寨村胸兜和岑旁村衣領的色彩呈現(xiàn)。(圖3)

      2、布料

      由于侗族沒有文字,也沒有文獻對服裝進行詳細記載,我們對傳統(tǒng)服裝的考察只能從在世老人的敘述中,以及現(xiàn)存的老服裝實物中去獲取信息。在長期的田野考察過程中,通過對比新老服裝的配件和穿戴方式發(fā)現(xiàn),服裝形貌隨著裝飾的增加趨于繁復,最明顯的是袖口出現(xiàn)了許多新鮮元素,原來自織自染的青色侗布被集市上售賣的提花綢緞、各類機織花帶、彩色機織棉布取代,加強了袖緣衣襟的色彩裝飾效果,使其成為服裝整體中的視覺焦點。

      黔東南侗族的布邊裝飾色彩語言不一,或簡潔如述洞村服裝,僅在袖口鑲一條藍邊,雖華麗不足,卻富有寧靜之感;或繁復如地捫村服裝,各色拼布層層疊疊幾乎覆蓋整個手臂,明快的拼布與沉穩(wěn)的底色相得益彰,更突顯華麗;或亦繁亦簡如定八村服裝,袖口部位大塊的天藍色拼布鑲嵌白色、橙黃色、玫紅色、大紅色、紫色等干欄與五彩花卉紋飾搭配,巧用對比色、互補色及留白的方法使一股活力躍然于單調(diào)的色塊之上。(圖4)廣西侗族用彩色布料作刺繡底布,或用作襟邊與織帶、織錦、刺繡、金屬飾搭配組合,以此作為區(qū)分氏族支系的標志。如同樂鄉(xiāng)、良口鄉(xiāng)、富祿鄉(xiāng)的服飾文化在相互砥礪、對抗和融合中形成了大同小異的形貌和結構,只有袖口領邊的拼布色彩暗含著族群識別的密碼。(圖5)

      3、特殊材質

      裝飾色彩的載體除了繡線和布料之外,還出現(xiàn)了以裝飾為目的的銀飾、小銅鏡、銅扣和珠子等特殊材料,它們將整體服裝色彩調(diào)配得更加豐富多彩。

      述洞村青色上衣搭配金色銅扣,盡管銅扣在服裝上所占面積很小,但色彩明亮突出,比同色布扣更顯華麗美觀,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其特點就是運用色相的強烈對比,給沉穩(wěn)的青色上衣帶來跳動、愉快的感覺。小黃村在袖緣裝飾銀泡表現(xiàn)的是色彩明度與材質多元的關系,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之一,不同明度帶來的視覺沖擊力不亞于對比色與互補色,明度高的銀泡與明度低的黑絲絨布搭配,對比鮮明又簡潔,豐富了服裝的層次感。同樂鄉(xiāng)綁腿的彩色串珠與湖藍色綁帶、刺繡的色彩搭配表達了鄰近色和諧統(tǒng)一的視覺感受。小銅鏡是侗族兒童頭服和背帶上常見的裝飾物,《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④,《大戴禮記》:“明鏡者,所以察形也”⑤,銅鏡本是照面飾容的用具,后來被賦予了觀照妖魁原形的驅邪功能。在侗族民眾的觀念中,他們相信小孩的靈魂未安生于體內(nèi),隨時可能游離造成死亡,因此人們希望借助銅鏡鎮(zhèn)住靈魂,于是,銅鏡被上升到“辟百邪,鑒萬物”的信仰比附的高度。明亮的銅鏡點綴于童帽和背帶圖案之間,令其質感倍增。(圖6)

      (二)裝飾色彩分布

      除了從微觀角度研究裝飾色彩載體外,還必須從宏觀角度研究裝飾色彩分布以及裝飾色彩分布與服裝的關系。裝飾色彩的分布依賴于它所裝飾的服裝款式、風格以及個人審美意趣等因素,包括了領部、門襟、袖緣、下擺和衣衩。這些裝飾部位隨地域不同,高低寬窄各不相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裝飾色彩圖形。本文按照裝飾色彩分布習慣進行了初步歸納:

      1、領子和前襟

      領子和前襟作為服裝上最靠近人臉的部位,處于人們視線的中心位置,因此裝飾的必要性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強調(diào)了形制,也是整件服裝的焦點。對襟型和大襟型侗族女性盛裝,領口沒有按照人體頸部形狀裁剪出弧形,而是用一字帶式領型充當衣領和門襟的雙重作用,貴州侗族采用相同的裝飾色彩,通常用白色繡線刺繡圖案,使之形成連貫、流暢的視覺感受。廣西侗族由于受到苗族服飾的影響,用色豐富且明艷,領子與前襟貼兩種或三種顏色的拼布,其上再施刺繡,色彩分布呈中心軸線對稱,因而產(chǎn)生均衡的美感體驗。湖南侗族女性盛裝的領型以立領為主,緊貼脖頸,整件衣服從領圈沿至腋下僅裝飾一根藍色或白色嵌條,既使領子挺括圓順,而且色彩對比關系使服飾輪廓更清晰。(圖7)

      2、袖口

      古代對衣袖的描寫頗為豐富,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竹林七賢”之阮籍“舉袂當朝陽”。古人還以衣袖喻指女性,如“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鐘”之“彩袖”,“紅袖添香”之“紅袖”等等,衣袖與袖緣飾在舉手投足之間,豐富了衣裝,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侗族特別重視袖緣的裝飾,袖口的色彩通常是以布料與刺繡、織錦或其他材質相交替的方式呈現(xiàn),在袖口鑲嵌天藍色與白色相間的干欄布條是侗族女性盛裝中最常見的裝飾方法。

      貴州雷洞村的挽袖袖口較寬大,一般可達40厘米,袖端內(nèi)側鑲有藍白干欄和彩色刺繡帶。不挽袖時,衣袖與衣身色彩相同,當衣袖挽起后,露出彩色袖緣飾,五件衣袖層層疊疊,不僅增添了服裝的造型效果,袖緣上不同純度的藍色、紅色繡線、干欄,與青、白兩種底色相間搭配,協(xié)調(diào)雅致,別具一格。(圖8)

      小黃村的多重袖是由千層衣的衣袖結構簡化而來的,袖長及肘,外層衣袖接有一段藍色提花綢緞、彩色刺繡與銀飾組合的“花接袖”,內(nèi)層衣袖鑲飾多道花邊,頗有晚清宮廷以繁復為美的裝飾理念。這種多層設計一般用于秋冬服裝,既保暖又便于更換內(nèi)層磨損的面料。不同于中原地區(qū)用提花絲綢制作衣身,搭配黑色緣邊,以達到調(diào)和穩(wěn)重的效果。侗族女性盛裝正好相反,衣身的顏色大多采用明度較低的青色,而袖緣邊常常會搭配飽和度較高明度較高的色相進行調(diào)和,使得服裝配色多而不亂,類似的色彩搭配還有黃崗村、三龍村、定八村等村寨。(圖9)

      3、下擺與衣衩

      從緣飾出現(xiàn)的頻率來看,下擺和衣衩是裝飾最少的部位,但是不能忽略它們對平衡整體服裝效果的兩個作用。其一,左右對稱,求得服裝中整體平衡的效果。如三江縣溶江河流域的村寨,對襟型上衣從形制上給人不偏不倚的安定感,下擺和衣衩的緣飾寬度、裝飾色彩取色與領部、門襟相互呼應,使其在空間分布上形成裝飾的連貫性,在整體色彩表現(xiàn)上,產(chǎn)生一種左右對稱的平衡美感。(圖10)

      其二,疏密的搭配,增強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貴州樂里的傳統(tǒng)服裝采用絞繡、三角式辮繡、鎖邊繡等刺繡工藝,在衣襟鑲拼以淺綠、淺藍、淺黃、粉紅為主色調(diào)的如意云頭紋樣緣飾與寬闊的袖緣飾,共同構成了裝飾色彩分布之“密”的部分,無緣飾的下擺、衣衩與服裝本體,構成了色彩分布之“疏”的部分。圍腰以同樣的方法裝飾腰頭和靠近腰頭的兩角,于是,大面積的空白與領部、前襟、袖口、腰頭紛繁的色彩形成疏密對比,使畫面構圖協(xié)調(diào)、重點突出,自然地將目光引向主體。(圖11)

      二、侗族女性盛裝的色彩理念

      (一)美善相樂的倫理觀念

      中國傳統(tǒng)服飾強調(diào)“以服明禮”?!岸Y”始終貫穿于歷朝歷代章服制度,服飾毋庸成為了倫理的合理外衣,而色彩是統(tǒng)治階級制定倫理綱常的重要手段,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向人們傳達著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因而,服裝在維護社會倫理的同時,又體現(xiàn)出超越倫理的審美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色彩的倫理之“善”能夠影響審美之“美”,即將倫理的善惡轉變?yōu)閷徝篮脨旱脑u判,如《論語注疏》:“惡紫之奪朱也者,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雹薇硎玖巳寮覍φg色的色彩貴賤、色彩好惡的觀念。侗族女性盛裝裝飾色彩的應用不似中原地區(qū)倫理綱常的嚴謹秩序,更多的是關照自然萬物和世俗生活。

      侗族女性盛裝突出色彩的實用性,弱化了色彩的禮法性,但其依然承擔著另外兩個重要的功能,其一,就是要展示身份特征,以明確支系,即為倫理之“善”,此種以裝飾色彩而辨明身份的功能在侗族女性盛裝中可謂一目了然;其二,就是要符合民眾的審美需求,即為審美之“美”。廣西三江同樂鄉(xiāng)、良口鄉(xiāng)、富祿鄉(xiāng)服裝形制十分相似,但慣用的裝飾色彩有一定的差異。同樂鄉(xiāng)的裝飾色彩以湖藍色為基調(diào),玫紅色、白色交錯變化形成鮮艷美麗的緣飾圖案;良口鄉(xiāng)以橙黃色為主,湖藍色、白色、玫紅色為輔;富祿鄉(xiāng)喜歡多彩色,以果綠色、白色居多。三地對色彩的區(qū)別對待,自然形成了支系的裝飾色彩語言。各支系遵循本族群的色尚觀念,又有其自身獨特的色彩搭配,既具有不同的個性審美,又有一定的一致性,“遵循祖制”的心理暗示和價值引導障蔽其中,倫理的“善”與審美之“美”自然合一。

      《淮南鴻烈解》云:“治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經(jīng)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雹哌@里“器完而不飾”是指不作多余的裝飾,不飾無用之物,傳達了提倡平實無華、閑靜不躁的衣著風尚,這樣“質真而素樸”的審美意趣,是中國傳統(tǒng)設計美學獨具特色之處,即講求實用性、反對奢侈浪費,避免了矯飾主義的盛行。侗族女性盛裝緣飾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實用功能為主至兼顧裝飾性的過程,這與墨子主張的“先質后文”的功利主義原則不謀而合。所謂“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侗族女性盛裝裝飾色彩以緣飾為載體分布于領、襟、袖口等容易磨損的地方,既突出了防磨損、防污漬、易替換的實用性,又表達了裝飾有用審美有度的設計理念,也是倫理之“善”與審美之“美”的自然合一。

      (二)隨意賦彩的設色理念

      “隨類賦彩”是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之一,“六法”有“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⑧“隨類賦彩”是指畫家依據(jù)具體物象的“類”去施彩布色;畫家和繡女本是兩個職業(yè),但是兩者相似之處都是賦色,侗族婦女以繡花針代筆,將她們對目之所及的自然萬物的體察與關照裝飾在服裝的襟邊緣飾之上。如果借用清代畫家鄭燮畫竹的創(chuàng)作過程“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中“胸中之竹”來表明意象的存在,那么,這種“意”正是民間造物的賦色的依據(jù)。

      侗族女性盛裝的裝飾色彩是建立在特定觀念下的主觀性用色,擅長以象征性的手法訴諸心靈,是反映自我意識的理想色。比如三江同樂鄉(xiāng)胸兜上的螃蟹紋和蜘蛛紋,從造型上來說,體現(xiàn)了侗族婦女以主觀思想體悟客觀物象的思維方式,“觀物取象”的簡練造型表達了她們對意象的追求;從賦色上來說,玫紅色與粉紅色相間的螃蟹紋和蜘蛛紋在湖藍色底布上鋪陳(圖12),營造出熱鬧艷麗的視覺感受,然而,這種裝飾色彩的應用顯然不是對自然的描摹,而是人們心中的色彩呈現(xiàn),表現(xiàn)的是“隨意賦彩”的設色理念?!懊耖g藝術中凝聚的思維方式總是內(nèi)心視象的反映,創(chuàng)造形式和內(nèi)容的依據(jù)是心理意愿,按真實的內(nèi)心來描繪世界?!雹豳F州銀潭村女性服裝領部裝飾有花卉紋樣(圖13),由于沒有特殊的象征指向,在圖案紋樣既定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多種色彩搭配,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偟膩碚f,侗族女性盛裝裝飾色彩不拘規(guī)范,表現(xiàn)手法自由直白,以視覺語言的方式訴說了侗族婦女豐富的情感,表達了崇敬自然又“超于象外”的精神追求,這也使得民間色彩更具生動性和感染力。

      結語

      中國傳統(tǒng)色彩體系延伸到民間,尤其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形成了形式豐富多變,又萬變不離其宗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色彩觀念。服裝底色與裝飾色彩共同構建了侗族服裝色彩體系,底色以中華五色為內(nèi)核,而裝飾色彩的運用呈現(xiàn)天馬行空之勢,有著自己的使用邏輯。裝飾色彩服務于人的現(xiàn)實生活,充滿了世俗意趣。本文僅從宏觀的角度以色彩載體、色彩分布、色彩理念三個方面分析侗族傳統(tǒng)裝飾色彩的共性因素,從微觀角度深層挖掘各支系的裝飾色彩體系構建,是民間美術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注釋

      ①[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卷第五十六.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清嘉慶二十年(1815)。

      ②李當岐.《服裝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5.

      ③[元]陳桱撰.《通鑒續(xù)編》卷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④[五代]劉昫撰.《舊唐書·魏徵傳》卷七十一列傳第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四年(1739)。

      ⑤[漢]戴德撰.《大戴禮記》卷第三保傅第十八.四部叢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民國八年(1919)。

      ⑥[三國]何宴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卷第十七陽貨第十七.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清嘉慶二十年(1815)。

      ⑦[漢]劉安撰,[漢]許慎注.《淮南鴻烈解》卷第十一.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民國八年(1919)。

      ⑧[南北朝]謝赫撰.《古畫品錄》.津逮秘書本.明崇禎三年(1630年)。

      ⑨王海霞.《中國民間美術社會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166.

      秦皇岛市| 盐亭县| 乃东县| 通榆县| 镇赉县| 巴彦淖尔市| 岑巩县| 新和县| 三原县| 陇西县| 油尖旺区| 漾濞| 西安市| 镇宁| 拜城县| 临桂县| 南华县| 宜君县| 邹城市| 皮山县| 左贡县| 万山特区| 渑池县| 东台市| 社会| 平塘县| 集贤县| 陇西县| 温州市| 鄯善县| 海口市| 青冈县| 永寿县| 永城市| 济宁市| 鄂温| 西乌| 黎川县| 太仆寺旗| 沧源|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