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峰,關浩淳
(1.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2.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至大革命失敗之間的近10年(1919—1927),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第一個高峰期。關于該時期報刊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共報刊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等方面的地位、作用和貢獻,而對黨外進步報刊即中共外圍組織及其他進步團體主辦的報刊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探討則不多見。本文注意到這一研究薄弱點,加上《紅藏》[1]的出版為此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來源,遂作初步之研究,并求教于方家。
1.對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引介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自戊戌變法以來諸多理論、思想被應用于中國改革實踐。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隨著五四運動時期的傳播,為解決中國問題提供了全新思路?!冻繄蟾笨窚蚀_地翻譯了日本學者河上肇的文章《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缎瞧谠u論》也發(fā)表文章《唯物史觀的解釋》,認為社會主義已經形成一整套科學理論,它容納了一切歷史的演成、社會的進化?!队X悟》副刊在刊載的《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中也指出經濟的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占據(jù)著“根本的重要地位”,因為“經濟的條件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社會一切形式的變化,都屬于經濟行程自然的變化”,社會經濟關系、經濟組織一旦變化,“其余的一切關系、一切組織都跟著變動”。此外,《覺悟》還在《唯物史觀在中國的運用》一文中指出,“一切法律、政治、宗教、藝術、哲學等精神的文化”,都是建立在該基礎“上面的‘上部構造’”,新的思想、學說是常隨經濟狀態(tài)直接或間接發(fā)生的,自由平等是建筑在共產主義的經濟基礎上面的。《建設》在 2 卷 6 號上刊發(fā)有河上肇著、蘇中翻譯的《見于〈資本論〉的唯物史觀》,3卷1號登載由格爾論著、蘇中翻譯的《科學的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覺悟》也發(fā)表有河上肇著、施存統(tǒng)翻譯的《見于〈共產黨宣言〉中的唯物史觀》,河上肇的《唯物史觀研究》(1919)、芬蘭人郭泰的《唯物史觀解說》(1921)、德國人考茨基的《倫理與唯物史觀》(1922)等。
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重要方法論。當時就有人指出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幾個規(guī)律,如“毫不要以流行在社會關系上底觀念與這些關系底實際相混”,也即“看社會的實際是怎樣就是怎樣”“需要在實際底全部中研究實際,除開一切抽象作用,一切意象學”“沒有抽象的真實,凡真實都是具體的”等,不僅如此,文章還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追隨著生活和明確的事實,而不抓住昨天的理論”,這是因為“所有理論至多不過指出復雜生活底大概”。[2]24—29
矛盾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過程中,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思想與辯證法思想的傳播是同步進行的。例如《每周評論》在刊文向國人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時,重點闡述了馬克思的階級矛盾和競爭的學說,認為它們是“改造社會組織的手段”,“改造人類精神的信條”。[3]與之相比,《覺悟》副刊不僅揭示了階級斗爭的深刻根源及其實質,還闡述了階級斗爭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例如,勃蘭在《馬克思主義問答》中指出,“一切從來的社會,都是由階級的對立而成的社會,而且在這種階級的社會當中,社會組織的變革常常是由‘階級斗爭’這個方法來實現(xiàn)的”。不僅如此,《星期評論》還刊發(fā)戴季陶的《新年告商界諸君》,宣稱“階級斗爭的事實,并不是由馬克思的階級斗爭說而起,而是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的產物,是人類社會必然經歷的發(fā)展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闡釋了階級斗爭的必然性。此外,《星期評論》還登載了李漢俊用馬克思階級分析法所寫的文章《強盜階級底成立》等。
2.對《資本論》的闡述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重要內容,其中包含的“剩余價值”等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建構的基石,也是其無產階級專政和革命學說的理論支撐。故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不久,《資本論》就被介紹到國內。鑒于《資本論》內容豐富且深奧難懂,當時有人選擇翻譯當時共產國際的代表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加爾·考茨基對馬克思《資本論》的解讀,為此,《建設》分5期連載《馬克斯資本論解說》。文章從資本論的目的、生產品與商品等方面向人們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思想。[4]李季撰寫的《馬克思通俗資本論序言》分別被《國民新報副刊》《學林》《湘鋒》等報刊登載。該文大力推介“德國治馬克思學說有名的學者”博洽德(Iulian Barchardt)所編纂的《馬克思通俗資本論》,認為該書“含有三卷中最重要的學說,其中文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出自馬克思自己的手筆,博氏的任務只在用些承接的文字,將馬氏的作品結合起來,或者將馬氏艱深的文句,使之通俗化。因此,文明一讀此書,即真正讀了馬克思《資本論》的簡明本”,“生息于現(xiàn)代社會的民眾要知道他們自己所處的地位,要了解社會制度的樞紐,對于本書不可不人手一編,藉資考鏡?!盵5]2—4
此外,《民國日報·平民》副刊刊登了張廷灝所著《解決剩余價值的我見》,《法政學報》連載了羅琢章所著《馬克思之經濟論》 等,從不同角度解讀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和剩余價值學說。
3.對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的辨析
五四運動前后的中國思想界異?;钴S,各種思想和學說相互競爭,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達爾文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潮流行,同時各種思想相互混雜,故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譯介,也是伴隨著與各種學說的爭論而愈發(fā)明晰,在同其他各種學說的論辯中為人們所深入認識。
針對人們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混亂和將各種主義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相混淆的局面,一批進步報刊作了辨析。為分析社會主義與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區(qū)別,《每周評論》刊載了譯著《近代社會主義與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區(qū)別》,指出“社會主義是必須自由的”,不能阻礙“一切人民的技能和權力的發(fā)展”,能夠讓人人“享受各種因文明的發(fā)展得來的幸?!?,通過幫助人發(fā)展,使“人人有最高的專門技術、與科學的知識”,最終讓他們“自然可以享受這種幸福”,而烏托邦組成的共產團體是“幾乎要完全獨立于世界之外,和世界脫離關系”。[6]不僅如此,還有報刊指出人們對各種思想理解混亂的原因是由于“年來譯述界頗發(fā)達”,許多低質量的翻譯造成譯文和原文“牛頭不對馬嘴,與原來的意思相差幾百丈遠”,繼而翻譯矯正了鄭次川所譯的恩格斯的原著《從烏托邦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一文的種種錯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科學社會主義。[7]97對于達爾文主義,《評論之評論》發(fā)表了費覺天翻譯的《達爾文主義與社會主義》一文,認為要糾正單純的進化論所帶來的倫理上的缺失,并提出“要想世界和平,人類相愛,就不得不使社會主義以便達到”,同時指出“世界和平人類相愛,既是社會主義的將來成功”。[8]81對于有人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相混淆的做法,一些報刊載文指出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缺陷,即所有無政府主義“對于人類性太過樂觀”,以為“今世之人都可與為善”,但這一“理想樂境,很難達到”;此其破綻一;另外,無政府主義者對于所有的政治體制“太抱悲觀”,“以為舉世混濁,莫可救藥,所有政治,徒苦我民”,繼而認為“舍推翻破壞,無可設法”,此其破綻二。[9]47為了增加說服力,部分報刊還依據(jù)當時中國社會的具體國情、歷史的發(fā)展來反擊那些批評馬克思主義者。它們載文稱:由于軍閥的存在,今日的中國“未曾具備”中等階級的成長條件,無法“卓然自成一資本階級”,另外,當今社會的民不聊生,使得他們“無余力來從事企業(yè)”,繼而“養(yǎng)成經濟理性主義的心理”;加上“沒有強有力的保護政策”,“無能力購買大機”,“不堪外國資本家的壓迫”,所以中國社會經濟和資產階級的發(fā)展困難重重。正因為如此,文章以為那些反對社會主義的“唯一謬點”就是在不知道發(fā)展資本主義當具何種要素,“而糊里糊涂的相信一般中等階級會發(fā)達起來,變?yōu)橘Y本階級”,殊不知這是事與愿違的。因為“今日的中華民國是個無產者國家,四萬萬國民都是無產階級,而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奴隸”,所以依據(jù)國情“應當實行社會主義”,一方面打倒中國的軍閥,一方面抵制外國資本家。[10]11《社會科學》刊文認為,社會主義“能否行于中國,以(一)政治能否改良及全國人民生活能否安定(二)統(tǒng)治階級尚有駕御能力否,及被統(tǒng)治階級能否覺悟為斷”。[11]
4.對其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注
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直接的介紹和宣傳外,許多黨外進步報刊還通過其他的形式向人們宣傳和介紹馬克思思想,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來分析問題。由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實踐,所以部分人通過介紹蘇俄、社會主義來宣傳馬克思主義?!督夥排c改造》就刊登《再建俄國的主動力》等文章,在介紹蘇俄情況的過程中向人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而《平民》也通過登載倪鴻文所翻譯的約翰·史巴谷的《社會主義運動史概說》和《社會主義底解釋》等文章,在介紹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歷史的同時,還對馬克思思想中的生產與交換、共產主義、階級斗爭等觀點進行了詳細的解說。與之同時,《建設》還登載部分人利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孟子社會思想的文章[12]157—158;《平民》也發(fā)布了部分人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法律問題[13]1—2、分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及其原因等內容的文章[14]1;《國聞周報》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向人們介紹共產主義[15]11。不僅如此,也有部分期刊通過慶祝馬克思誕辰的方式,向人們介紹馬克思的思想。[16]3在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對比中,對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觀點進行推介。[17]3—41919年4月4日,《晨報》副刊開始連載介紹馬克思的小傳《近世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之奮斗生涯》,作者淵泉(陳溥賢)交待寫作目的有二:“其一欲引起諸君研究社會主義之興味;其一欲使諸君知古賢哲獻身求學之生涯?!盵18]《先驅》甚至還以登載書信的方式向人們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戀愛觀??闹赋觯R克思“并不反對戀愛”,反而是“愿意犧牲一切以謀改造經濟制度”,以使得“人人得著美滿的戀愛”;認為馬克思主義者為了改造經濟制度有時要“犧牲一切”,包括戀愛在內;而那種因貪戀一種事物犧牲了自己的正常工作,那只是“愚昧的鄙夫”,“絕不配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19]481
1.提倡工人運動
早在中共建立之前,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人們就開始意識到勞工、工人階級這一群體的重要作用和偉大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不僅確立了自身為無產階級政黨,同時在立黨之初就將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作為自己的基本工作任務,進而對之大力宣傳。與之同時,伴隨著革命運動的興起,部分進步報刊也逐漸意識到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的力量,故而廣為宣傳。1919年,《每周評論》就刊載文章肯定與歌頌勞工、鼓吹工人運動,鼓勵勞工階級“聯(lián)合他們全世界的同胞,作一個合理的生產者的結合,去打破國界,打倒全世界資本的階級”,同時指出“總同盟罷工,就是他們的武器”。[20]與之同時,該刊還不斷地報道關于朝鮮獨立、漢城(首爾)工人罷工、匈牙利和俄國革命的情況,不僅稱贊這些革命運動,肯定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歐洲勞動工人覺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還指出工人階級的勢力在“不斷增長”,認為未來的革命將會是“無產階級對于資產階級的革命”,由于這些革命是“從勞農階級起的”,故而這種革命將帶有世界的性質。[21]《興華》報也刊文指出,“勞動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部分,非常的神圣”,隨之筆鋒一轉,總結勞工和無產階級當下地位形成的原因,認為自從私有制度發(fā)生以后,就把勞動看作一種“賤役”。[22]28—29繼而也有報刊結合身邊校對工人的具體實例,發(fā)文同情校對工人,并為之打抱不平。[23]15—17也有報刊將中國的勞工狀況與各國的勞動組織做比較,進而指出“中國將來不久必把勞工問題當做政治問題”,這是因為“我們如果有了完全級的勞工團結,就可以抵抗外國資本家的野心,至少也能打消那苛刻的投資和致命的借債。”[24]51黨外進步報刊對工人階級和勞工的肯定,對工人運動的提倡,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宣傳上,還在輿論上支持工人運動。當國內爆發(fā)聲勢浩大的京漢鐵路大罷工時,《努力周報》不僅刊文介紹這一工人罷工行動,還稱贊這次大罷工是“中國勞工運動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guī)模舉動”,繼而稱“武力的壓迫,即使有一時的勝利,終于要釀成大禍的”,而工人是“終究會勝利的”,與之同時,報紙還批評軍閥的行為,諷刺軍閥政府當下的荒謬行為“不過是自絕于國人之一道罷了”。[25]1與上述專門的時論性質的文章不同,也有部分黨外進步報刊通過文學,利用優(yōu)美的筆觸,以詩詞、小說等題材宣傳勞動,歌頌勞工。例如1922年3月15日創(chuàng)刊的《創(chuàng)造》季刊,由郁達夫、郭沫若、成仿吾輪流當編輯?!秳?chuàng)造》季刊不僅發(fā)表了馬克思主義文藝作品,還刊登了歌頌勞動、歌頌創(chuàng)造的系列作品。郭沫若的《創(chuàng)造者》就是一個代表。在該詩中,作者贊揚創(chuàng)造者是“永不磨滅的太陽”,“永遠高照著時間的大?!?。[26]不僅如此,在1923年7月21日創(chuàng)刊的由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編輯的《創(chuàng)造日日刊》,也以歌頌勞工為己任。該刊在《創(chuàng)造日宣言》中主張要用“純粹的學理和嚴正的理論來批評文藝政治經濟”,要“以唯真唯美的精神來創(chuàng)作文學和介紹文學”,號召大家“自由開墾”和“開荒播種”。[27]
2.對革命、階級斗爭等思想的宣傳
無產階級革命、階級斗爭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也被人們認為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通向共產主義的重要路徑。為幫助人們了解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先驅》特意登載蔡和森的《中國勞動運動應取的方針》一文。文中指出,“一切生產手段收歸社會公有”是勞動運動的根本目的,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需要實行“階級斗爭與社會革命”;為堅定人們的革命信念,他指出,在相互敵對的階級之間,“只有‘戰(zhàn)勝’與‘戰(zhàn)敗’可言,沒有‘調和’與‘妥協(xié)’可言”,階級斗爭的持續(xù)會“釀成總解決的社會革命”,最終將會導致階級的取消,從而建立起“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共產主義社會”,其結果將使得“工人階級從此完全解放,人類社會也就從此沒有‘人掠奪人’的罪惡制度”。他總結道,“繼續(xù)不停的階級斗爭”,將會“釀成總解決的社會革命”,并進而導致階級的消滅和“建筑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也是勞動運動的根本原則。此外他還指出,要采取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奪取政權,組織工農兵的國家機關,沒收一切生產手段——地、大工廠和資本——和交通工具為國有這種無產階級對付資本主義的方法,以社會主義的生產方法來發(fā)展中國的大生產事業(yè),“以建筑共產社會的經濟基礎”。[28]1—2
另外,為了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和了解黨的態(tài)度、路線、方針、政策等,部分黨外進步報刊還發(fā)文轉載中國共產黨的一些文件。在中國共產黨剛成立不久的1922年,為了幫助人們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和它的相關主張,部分報刊曾登載《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進行宣傳。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軍,為無產階級奮斗,和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黨”,在未取得政權之前,依據(jù)中國政治經濟現(xiàn)狀和歷史進化過程,將“聯(lián)絡民主派共同對封建式的軍閥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能夠建設民主政治為止”。[29]另外,在1923年,針對大家對時局的認識不清所產生的“擁護黎元洪”“擁護段祺瑞”“國會南遷及制憲”“團結西南聯(lián)省自治”“借助列強”五種錯誤觀念,《先驅》刊登《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之主張》,提出“打倒利用軍閥侵略中國的列強!打倒勾結列強壓迫人民的軍閥!”希望全中國國民革命者聯(lián)合起來組成“統(tǒng)一全國的人民政府”。[30]1在隨后的宣言中,報紙對之作了評論并宣稱,封建的軍閥永遠是我們人民的敵人,封建的軍閥存在一天,我們人民的幸福就要被蹂躪一天;文章最后指出,作者對于中國共產黨關于時局的主張是贊成的,同時還呼吁“打倒國際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團結起來!”[31]1
此外,《北新》還刊載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的成因》一文,通過文學討論的形式宣傳革命思想。[32]545—555而1921年5月8日在江蘇常熟創(chuàng)刊、由吳雙熱主編的《飯后鐘》也在革命形勢日漲的時局下,在以小言、小新聞為主刊內容的同時,還登載總理遺囑等倡言革命。[33]在刊登標語口號之外,《飯后鐘》還在“新聞諧唱”欄目載文歌頌“智仁勇的救國救民革命軍”,“預祝北伐勝利”,聲言“反三民主義即是反革命”,歌頌革命軍北伐,為民主革命吶喊和造勢[34]。該刊還在第5期呼吁“勿忘中山先生遺言,大家貫徹三民主義,農工商學一齊起來,盡力協(xié)助革命工作,打倒帝國主義,解放工農群眾,廢除一切苛稅,打倒禍國軍閥”。[35]
1.對蘇俄革命建設道路的推介
在俄國革命爆發(fā)之初,《甲寅》就發(fā)表了李大釗的《俄國革命之遠因與近因》《俄國共和國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綱》《俄國大革命之影響》等文章來分析俄國“十月革命”發(fā)生的原因和意義?!睹恐茉u論》也發(fā)表蔚慈所寫的《俄國的新憲法》《俄國的土地法》《俄國的婚姻制度》等,還刊載心所寫的《俄國的新銀行法》。此外,《新潮》登載《社會革命:俄國式的革命》對俄國革命進行介紹[36]134—135,《解放與改造》刊布《列寧與脫洛斯基之人物及其主義之實況》《蘇維埃俄國之婦女與兒童》《社會主義下的科學與藝術》等文章宣傳革命后的俄國國內情況。面對有人轉載羅素游俄感想對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的“權力之集中,乃似執(zhí)于少數(shù)人之手掌中”的批評,《曙光》在1920年二卷一號刊登了王統(tǒng)照翻譯的《羅素游俄感想之批評》一文,指出羅素是站在英國的立場考慮問題,不顧俄國當時的國情。[37]另外,針對當時人對布爾什維克的誤解,即認為它是“極壞”分子,是“過激派”等的言論,有報刊刊文指出這是因為人們“不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疾視他們”的表現(xiàn),并介紹了“公理”這一布爾什維克中的重要思想,指出:要想改變和消滅貧富不均的局面,打破不公平的剝削制度,“就得實行共產主義”;此外,報刊還對“共產制度”作了介紹,認為在該制度中,除老幼疾病殘廢人外,“人人的生活都是要靠做工作”,大家都是平等的,由于沒有了貧富不均,所以便于達到人人平等和男女平權,繼而聲稱俄國存在的問題是因為政治、經濟上的困難以及“外國的反對”,呼吁世界各國來幫助俄國,讓他以“這種大好的新主義來實地的試驗”。[38]146—156
隨著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廣州民國日報》等報紙也加入宣傳蘇俄的行列。在蘇俄革命的紀念日,《廣州民國日報》發(fā)文稱,十月革命之成功,不僅在無產階級革命歷史上“生一異彩”,還是“號召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反抗帝國主義聯(lián)合戰(zhàn)線之開幕紀念日”,這次革命中包含的思想對“世界革命及人類解放前途至重且大”,鑒于我國今日還處于帝國主義侵略之下,“壓迫之程度日甚一日”,所以對反帝國主義之蘇俄革命紀念日,應該從事宣傳,以引起國人民族意識。[39]另外,《廣州民國日報》還登載《胡漢民先生報告游俄經過》,指出,多數(shù)派領袖列寧“知道革命是不能拋棄工農階級”,所以才領導“俄國的工人農人起來革命”, “使農工負起革命的責任來”,而列寧領導的工農階級促進革命成功后,俄國的少數(shù)派繼而也認識到工農“確是有力量的”,最后還引用列寧的話,“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下,要單解決經濟問題,謀經濟的改良”,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其從事的改良也是十分“有限的”,欲解決這一問題,須從根本上“改良工人的經濟生活”,而且只有“把政治的問題解決之后”,才能夠通過政治途徑“解放在資本主義壓迫之下的工人經濟生活”。[40]除了《廣州民國日報》之外,其他黨外民主報刊如《現(xiàn)代評論》《晨報副刊》《北新》《中國青年》也刊載了介紹蘇聯(lián)的文章。
2.對世界發(fā)展大勢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分析
《每周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分析世界形勢,有些文章認為“社會上法律、政治、倫理等精神的構造,都是表面的構造”,在這些表面之下,是作為上述一切基礎的“經濟的構造”[41],“人類的生產方法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變化”,“人類的社會關系又隨著人類生產方法的變化而變化”,人類的精神的文化也會“隨著人類的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另外,“社會組織固然可以說是隨著生產力的變動而變動”,但生產力的大發(fā)展將導致生產力與“與現(xiàn)存的社會組織不相應”,隨后,階級爭斗“就成了改造社會消泯階級的最后手段”,至于社會組織的改造,則“必須假手于其社會內的多數(shù)人”;“改造運動的基礎勢力”,又“必發(fā)源于在現(xiàn)在的社會組織下立于不利地位的階級”[42],社會的發(fā)展將會造成社會階級的變動。同年,《晨報》發(fā)表了李大釗的《戰(zhàn)后之世界潮流》,文章指出,“在這回世界大戰(zhàn)的烈焰中間,突然由俄國沖出了一派滾滾的潮流……這就是社會革命的潮流!”文章還進一步分析:“這種社會革命的潮流,雖然發(fā)軔于德、俄,蔓延于中歐,將來必至彌漫于世界”。[43]隨后不久,《晨報》還刊載了若愚的《社會主義的派別》,該文將社會主義看作戰(zhàn)后世界的一個潮流,認為無產階級將聯(lián)合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來實現(xiàn)共產主義。[44]不僅如此,《解放與改造》也發(fā)表了蘇一峰所翻譯的《無產階級論》一文,認為現(xiàn)在無產階級“漸能自覺”,且能“結合團體,聯(lián)成一氣”,是“社會主義之勃興與社會運動之開始”,并稱“必至解決之日,始為無產階級運命所定之日也”。[45]54—60
也有黨外進步報刊從其他角度分析世界發(fā)展的趨勢以及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合理性?!冻繄蟆肪蛷纳a、分配和經濟組織等方面來分析社會發(fā)展趨勢,刊載文章稱:“夫一社會中資本家之數(shù)恒少,而非資本家之數(shù)恒多”,世界大戰(zhàn)前的歐美各國經濟組織“大都以保護資本家為主”,而“今后則或與之相反”,認為之前的經濟政策“傾于生產主義”,“以生產之利得歸之資本家者”,今后的政策將更加重視分配主義,“以其利得歸之于生產關系之多數(shù)民眾?!盵46]《曙光》也是從經濟組織的角度來分析社會中存在的貧困問題,認為現(xiàn)代社會存在貧民是“由于經濟組織之不正當、不合理”,而不正當、不合理經濟組織的產生是“資本主義之作祟也”,進而指出“資本主義不滅,則貧民勢難斷絕”,不實行經濟革命“不足以言貧民問題之根本也”[47]。與上述刊物不同,《建設》所刊載的文章主要是利用階級分析法探索社會變動的原理,以此論證社會主義的合理性。文章認為,階級斗爭的產生是因“階層之權利與義務之不均”,而階級之權利與義務之不均是由于上等階級“過于私利”,下等階級又不甘“居于壓抑”,所以演變?yōu)楸舜碎g的沖突,這也是近代社會主義的最重要的“原理”[48]1087—1102,通過這種方式說明社會主義的重要性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
此外,也有報刊通過其他方式來說明問題。例如《新中國》雜志在通過“國外大事記”這種形式向人們介紹各國革命風潮時,還幫助讀者了解當時受布爾什維克影響的國家如匈牙利、土耳其、奧地利等。[49]283《北新》雜志則通過刊登譯文來介紹國外資本主義,以便人們了解當時國外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狀況[50]71—83,與之同時,還利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分析資本與政治、戰(zhàn)爭的關系,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賦稅大多是由一般貧人負擔的”,所以戰(zhàn)后社會中會出現(xiàn)“富的更富,貧的更貧”的現(xiàn)象,正是由于“資產集中就要求武力保障”,所以戰(zhàn)爭還會發(fā)生。文章希望通過無產階級革命來實現(xiàn)人類的和平。[51]243—248
遠在日本的《改造》雜志在1926年發(fā)表了李人杰(李漢俊)的長篇文章《中國無產階級及其運動的特征》,分析了中國無產階級的組成、四個方面的特征、三個方面的缺點。[52]
理論產生于實際,各種救國方案、方針的提出離不開對當時國情、社會實際的認知。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內憂外患,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因此,黨外進步報刊對各種主義的甄別和宣傳離不開對時代和革命問題的了解和研究。事實上,對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很早便貫注在黨外進步報刊的辦刊思路之中。[53]
除了研究和揭露社會問題外,許多黨外進步報刊還積極分析當時的革命形勢,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見?!对u論之評論》曾刊文《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在對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形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嘗試就中國社會發(fā)展提出建議。該報公開宣傳社會主義,指出 “要問中國今日是否已具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首先需要了解“世界今日是否已具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傾向的經濟條件”,這是基于中國的經濟已經不能孤立于世界經濟之外所提出來的,進而指出由于中國沒有如歐、美、日本那樣經過發(fā)展資本主義實業(yè)的較長階段,加上國內平民階層受資本主義經濟組織之壓迫“較各國直接受資本主義壓迫的勞動階級尤其苦痛”,故雖中國國內的勞資階級之間尚未發(fā)生重大問題,但是在當今世界這種“勞工運動日盛一日的風潮中”,想繼續(xù)實行保護資本家之制度已“理所不可”且“勢所不能”。此外,該文還指出,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由自由競爭,發(fā)達到必須社會主義共營地位”,而中國“今天才起首由人家的出發(fā)點,按人家的步數(shù)走”,在這種形勢之下,要想存立和適應這種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并力社會共營的組織,不能有成”,要想在當時的中國發(fā)展實業(yè),消滅國內的掠奪階級,抵抗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非“社會主義的組織經營不可”。[54]49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最初的文本翻譯到理論凝練,從學理性闡釋到與中共實施政策的結合,再到世界范圍內的蘇俄建設道路和世界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在傳播中逐漸中國化大眾化,而不斷中國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又通過報刊等媒介的傳播擴大了覆蓋面和輿論場。進步報刊作為中共早期信息傳播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無疑是一條重要線索,貫穿始末。而進步報刊的作者群體、讀者群體、傳播渠道、傳播效果等問題,則需另文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