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摘要:詞匯是語言中最基礎的內容,各種語言中同義詞都大量存在。傳統(tǒng)教學中,語言學習者對于這些語義相近的詞語往往存在認識和使用上的誤區(qū)。鑒于此,以accept和receive為例,對比其在BNC和CLEC中的分布、搭配以及類聯(lián)接情況。結果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這兩個詞的使用上盡管與本族語者的使用存在共性,但是其差異性仍不容忽視。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多地使用accept一詞,并且對這兩個詞的用法單一?;谡Z料庫語言學的詞匯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直接、地道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為詞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語料庫;同義詞;搭配;類聯(lián)接
中圖分類號:H3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8)12-0126-03
1引言
20世紀中后期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它以大量真實的語言數(shù)據為研究對象,進行多層級和全方位研究,從而揭示語言隱含的普遍規(guī)律[1]。目前,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已經應用于語言研究和教學的方方面面,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詞匯是語言表達意義的主要承擔者,是語言中最基礎的內容。Wilkins指出:“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許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盵2]同義詞在各種語言中大量存在。據統(tǒng)計,英語詞匯中同義詞、近義詞的數(shù)量約占總詞匯量的60%以上,它們通過詞性、詞義、結構或用法等方方面面的相同或相近構成了龐大的英語詞匯體系[3]。然而,正是由于同義詞意義相同或相近,因此常常容易引起誤解,尤其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講,常出現(xiàn)同義詞語錯用和誤用的情況。語料庫語言學為更好地幫助二語學習者了解同義詞的使用情況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本文基于英國國家語料庫(Britain National Corpus,BNC)和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CLEC),以英語中常見的一組同義詞accept和receive為例,對它們在兩個語料庫中的出現(xiàn)頻次、搭配以及類聯(lián)接情況等進行對比研究,旨在為英語詞匯教學提供啟示。
2accept與receive比較研究
2.1accept與receive總體出現(xiàn)情況
通過BNC語料庫檢索receive和accept兩個目標詞匯以及兩個動詞相應的過去分詞和現(xiàn)在分詞的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在BNC語料庫98 313 429詞容中,receive組詞(包括receive,received和receiving)共出現(xiàn)5 870次,accept組(包括accept,accepted和accepting)共出現(xiàn)5 493次,前者出現(xiàn)的數(shù)量略多于后者。其中,receive組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是其過去分詞形式,而最低的是其現(xiàn)在分詞形式;而accept組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動詞原形形式,出現(xiàn)最低的仍是其現(xiàn)在分詞形式。兩組詞中received出現(xiàn)頻率最高,共出現(xiàn)13 051次。而作為不可延續(xù)動詞,receive和accept的現(xiàn)在分詞receiving和accepting使用頻率均較低(分別為32.84和17.61)。Accept和BNC中accept組與receive組及其不同詞形在BNC中的總體出現(xiàn)情況見表1。
而通過對比CLEC中兩組詞不同詞形的出現(xiàn)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總體而言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多使用accept組詞匯,但是二者的使用情況并不具有顯著差別(表2)。
2.2accept與receive在書面語和口語語體中的分布情況
因CLEC僅統(tǒng)計書面語的分布情況,所以accept與receive在書面語和口語中分布差異我們僅考察其在BNC中的情況。BNC語料庫書面語中,receive組的出現(xiàn)頻次(5 394次)仍高于accept組(4 871次),并且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還是received,其次為accept與accepted,出現(xiàn)最少的為accepting,這與上述整體分布情況一致。但是在口語中,accept組的出現(xiàn)頻次(571次)卻高于receive組(477次),其中最多的為accept。這種情況表明,英語本族語者更傾向于在口頭交際時使用accept,而在書面語體中(正式語體)使用receive. 因為accept更強調主觀性,而receive更側重于客觀性。Accept與receive在BNC書面語和口語中的分布情況見表3和表4。
2.3accept與receive的詞語搭配情況
詞的意義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其前后的詞匯共現(xiàn)使用,即搭配(collocation)。研究詞的搭配差異可以更準確地使用同義詞。通過考察accept和receive在BNC語料庫中的詞語搭配情況發(fā)現(xiàn),與accept搭配的前十個詞分別為to, that, prepared, not, refused, we, responsibility, willing, would, will;而與receive搭配的詞為will, to, from, they, would, should, entitled, bottle, support和treatment. 具體分析后,我們總結:第一,accept常出現(xiàn)帶有感情色彩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等,如willingness, reject, refusing, refusal, reluctant, forced, unwilling, obliged, happy, readily等;第二,accept常與表示原則和責任的詞連用,如responsibility,liability,principle等;第三,accept后面加邀請一類的詞,帶有主觀色彩,如offer,invitation,proposal等。而receive在使用中,第一,receive常與“金錢”有關的詞進行搭配,如benefit,payment,compensation,income,pension,allowance,grants,funding,dividends等;第二,receive常與表示“名次”的詞連用,如winner,runner-up,silver等;第三,receive常與表示“幫助”的詞連用,如support,treatment,care,assistance等;第四,receive后面搭配具體的事物,如copy,letter,gifts等,當然也會搭配抽象概念的詞,如attention,information,signals等;第五,receive還與表示“職業(yè)”的詞連用,如employee.
而在CLEC中,與accept 和receive共現(xiàn)的詞語非常單一,或者為情態(tài)助動詞如can, will,或者為人稱代詞(如you)和名詞(如people)共現(xiàn)。
2.4accept與receive的類聯(lián)接情況
類聯(lián)接(colligation)的概念是由Firth提出的,指的是“語法范疇之間在句法結構上的相互關系”[4]。濮建忠將其定義為“與詞的使用直接相關的語法抽放或語法詞獎勵起來的語法型式”[5]。衛(wèi)乃興將類聯(lián)接解釋為,“詞語搭配是在文本中實現(xiàn)一定的非成語意義并以一定的語法形式因循組合使用的一個詞語序列,構成該序列的詞語相互預期,以大于偶然的幾率共現(xiàn)”[6]。研究類聯(lián)接有助于探索詞匯的語法模式和使用規(guī)律[7]。
在BNC中,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首先,原形的accept與receive常與小品詞to連用,不過accept的這種用法更多,幾乎是后者的1.8倍;從accept后常搭配that可以推知,其后常接賓語從句;而receive后搭配的a反映出其后常直接加賓語。另外,receive常用于將來時中。其次,對比accept和receive的過去分詞形式發(fā)現(xiàn),前者多與定冠詞搭配,表示特指,而后者多與不定冠詞搭配,表示泛指。此外,accepted后也加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而received后接介詞from直接加名詞;accepted多出現(xiàn)在被動語態(tài)中,而receive常用于完成時中。再次,二者的現(xiàn)在分詞形式出現(xiàn)次數(shù)均少于其他兩種詞形,其中accept的用法相對靈活,可以與定冠詞、介詞以及連詞搭配,而receive則僅與介詞搭配。Accept與receive的類聯(lián)接情況如表5所示。
而通過對CLEC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原形的accept與receive也最多與小品詞to搭配;accept的過去分詞應用于被動語態(tài)中,receive的過去分詞形式常用于一般過去時中;而accept與receive的現(xiàn)在分詞形式無顯著搭配模式。
3研究發(fā)現(xiàn)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對BNC語料庫中同義詞accept與receive的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accept和receive兩詞在使用中出現(xiàn)的頻數(shù)大體相似,兩者的過去分詞accepted和received分別比其現(xiàn)在分詞accepting和receiving使用得更頻繁,這與詞匯的性質密切相關。雖然accept和receive都可用于書面語和口語的表達中,但是accept在口語中的頻數(shù)要高于receive(accept達到了口語中文本比例的30%左右,而receive僅僅達到20%左右),但在書面語中卻低于receive,這反映了這兩個詞匯在本族語者使用上的差別。另外,accept與receive在類聯(lián)接搭配上也存在差異,具體體現(xiàn)在時態(tài)、語態(tài)以及賓語成分上的差別。而中國英語學習者在這兩個詞的使用上盡管與本族語者的使用有共性,但是其差異性仍不容忽視。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多地使用accept一詞,并且對這兩個詞的用法掌握相對單一,缺乏靈活性。
上述研究結果對于英語詞匯教學,特別是同義詞的教學具有實際意義?;谡Z料庫語言學的詞匯教學,可以為傳統(tǒng)詞匯教學提供合理補充,為學生提供直接、地道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通過語料庫中海量實例的介紹、歸納和總結,能夠幫助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好地認識語言,更準確地掌握和使用語言,實現(xiàn)語言的有效表達。
參考文獻:
[1]何中清,彭宣維.英語語料庫研究綜述:回顧、現(xiàn)狀與展望[J].外語教學,2011(1):6—15.
[2]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2:3.
[3]張繼東,劉萍.動詞happen, occur和“發(fā)生”的語言差異性探究——一項基于英漢語料庫的調查與對比分析[J].外語研究,2006(5):19—22.
[4]Firth J.R. 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 Linguistic Analysis, 1957:1—32.
[5]濮建忠.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類聯(lián)接、搭配及詞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438—445.
[6]衛(wèi)乃興.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15.
[7]朱慧敏,王俊菊.二語寫作中個案詞匯的使用特征研究——以so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