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楠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任務的設計和完成為中心來組織和安排教學,使語言在真實的交際中得到運用。這一特點使其在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中表現(xiàn)出很強的適用性,有助于解決在口語課中遇到的學生已有信息無法激活、缺乏成段表達能力、語速過慢等實際問題。我們嘗試以《漢語口語速成入門篇》第十五課“去郵局怎么走”為例,從任務型教學模塊所包含的三個階段出發(fā),即:新語言材料的引入階段、語言的練習階段、新語言材料的輸出階段,來設計一堂任務型初級漢語口語課。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對外漢語 初級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1-0142-02
一、什么是任務型教學法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概念
“任務”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打電話、購物、填表等。任務型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概括的講就是“在做中學、在用中學”①。任務型教學法力圖在課堂上模擬現(xiàn)實生活,但是與真實的生活相比,還是有差別的。就其貼近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任務型教學法具有優(yōu)越性。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1.真實性原則
任務型教學法把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課堂教學。在課堂中模擬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讓學習者在課上學、課上練,在生活中用,學以致用。
2.任務相關原則
任務的設計要講究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下一任務依賴上一任務的完成,在同一話題中,不同的任務構成一個“階梯式”的結構,每一任務都是這座“階梯”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3.形式和功能對應原則
設計任務的目的是使學習者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點,使其自如地運用到交際實踐中。因此,任務的形式和功能之間要有明確的對應關系,讓學習者一目了然,知道在什么情境下應該怎么說、怎么做,真正做到形式和功能的統(tǒng)一,讓學習者把所學知識用于交際中。
(三)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三個部分: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
1.任務前
任務前活動的目的是激活學生的語言知識,新的或復現(xiàn)性質的語言形式操練都適宜。在這個階段,教師主要介紹本單元的主題和相關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與話題范圍有關的詞匯或表達方式。也可以就詞匯、結構、功能進行一些有控制的學習,如聽、模仿、簡短對話等。
2.任務中
學生分組來完成任務,活動時教師提供各種輸入材料,并伴隨著各種具體的活動方式,如排序、解決問題或討論等來進行。輸入材料包括拓展性的聽、讀材料,圖片性材料,寫有問題的小紙條,某些材料的片段或碎片甚至實物等。活動的設計可以針對口語訓練的任何方面,如語音、詞匯、結構、話題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巡視,視需要及時提供幫助?;顒拥淖詈螅瑢W生要用口頭或筆頭報告他們的活動結果。
3.任務后
此階段也稱“語言聚焦”④。教師對“任務中”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和總結,特別對必要的語言問題進行解釋和操練?!敖忉尅辈皇枪铝⒌刂v解用法和區(qū)別,而是依靠一定的語境,借助前面聽、說、讀、寫的實際情況進行,語言形式的操練也強調語境。這一階段中,也可以不把語法用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動腦思考,嘗試去理解所學的語言特點。通過大量的實例或有特色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啟發(fā)思維,適當點撥,讓學生充分享受自己的思考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思維的引導者,而非思考的替代者。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對外漢語口語課堂上的應用
筆者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麗的橋——初級實用漢語口語(下)》第三課《你去過長城嗎》中的會話(一)為例,嘗試把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初級口語課堂中。具體如下:
教學對象說明:在這20名留學生中,15名來自韓國,3名來自俄羅斯,2名來自越南。這些學生在中國學習半年左右,有一定的漢語基礎。
1.任務前階段
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然后提問,組織討論。問題有:(1)在中國,你去過哪里?(2)去過幾次?(3)你覺得那里怎么樣?(4)在那里,你都做什么了?
第一個問題的作用是引入主題,通過幾個與學生切身經(jīng)歷有關的話題,調動學生開口表達的積極性。所有學生發(fā)言之后,教師播放一個簡短的介紹中國風景名勝的視頻,讓學生領略中國的大好河山。然后教師拿出五幅知名景點的圖片,如故宮、長白山等,讓學生識別并提問,為第二個問題做鋪墊。
第二個問題包含本課所要掌握的語言點,教師通過分享自己旅游的經(jīng)歷來幫助學生理解語言點的用法,如,教師可以說,我去過兩次故宮,第一次是2013年10月份,第二次是2014年10月份。這樣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掌握本課的語言點。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涉及生詞部分中的部分形容詞,如“漂亮”,教師可以適當擴展詞匯,
如“莊嚴”“氣派”等。
第四個問題的目的在于為實施下一步任務積累素材。學生可能會說出很多不同活動,如拍照、買東西、看表演、去酒吧等,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轉入課文學習,朗讀課文及生詞,重點生詞進行講解,以確保學生理解。
接著,教師布置任務:周末你的朋友要出去旅游,可是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請你為你的朋友推薦一個你去過的景點。教師把20名學生分成5組,每組都有3名韓國學生和1名越南或俄羅斯學生,學生可以查閱資料,配合自己在旅游時所拍攝的照片,從這個景點的歷史文化、特點特色、游玩項目等方面進行表述,每組派出一名學生做代表來講述,最后再由一名學生進行總結,講述的內容要用到本節(jié)課學到的語言點。
2.任務中階段
任務開始時,教師讓第一個學生把本組所要推薦的景點名稱寫在黑板上,待五組學生介紹完畢,每名學生為自己最感興趣的景點投票,評出人氣最高的景點。endprint
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積極走到臺前,將自己查閱、編排好的內容展示給其他同學。臺上的學生用心講解,臺下的學生認真聽,但也不乏一些學生為準備自己的講解詞不專心聽講,這時教師就要上前提醒學生,把學生的注意力收回來。
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有幾處明顯的錯誤,如學生把“在景山吃了老北京炸醬面”說成了“在景山老北京炸醬面吃”,把“因為天安門人很多,我們沒有辦法照天安門正面的照片”說成了“因為天安門人很多,我們沒有‘犯法照天安門正面的照片”等。
各小組介紹完畢,教師上前組織學生投票,每個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景點下邊畫對號。投票完畢,選出最佳推薦組,教師為小組成員發(fā)放有中國元素的小禮物。為鼓勵其他學生繼續(xù)參與其中,教師為其他學生發(fā)放與獲獎小組不同的小禮物(同樣具有中國元素)。
3.任務后階段
活動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首先糾正學生易混淆的“b”和“f”的發(fā)音;然后強調謂語和賓語的位置關系;最后操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語言點“如果……就……”“過”“次”等。
三、任務型教學法在對外漢語口語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問題
(1)教師能力不足,任務難以完成,教學效果難以實現(xiàn)。(2)學生已有的語言水平和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不同,影響任務的完成。(3)任務局限了語料的范圍。
2.解決辦法
(1)教師要加強語言知識的學習。任務型教學法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2)教師要增強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積累和總結,不斷摸索,既要使學生喜歡又要掌控課堂。
(3)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角色,把課堂留個學生的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4)教師要協(xié)調好知識和趣味性之間的關系。趣味性只是學習知識的一種手段,教師要始終貫徹學習第一位的思想,任務和活動都要以學習知識為目的。
注釋:
①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②吳勇毅.對外漢語教學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256.
③吳中偉,郭鵬.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49.
④馬箭飛.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10(4):3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