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媛
(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胸腔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痛苦輕、手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點。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2017年1月—6月共實施胸腔鏡手術13例,術后無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患者恢復快,滿意度高,護理體會如下。
加強溝通,建立和諧、信任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消除其不良情緒,堅定患者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術前應告知患者戒煙酒,長期吸煙者一般痰液多而黏稠,應給予霧化吸入,促進痰液排出。對于有呼
吸道感染的患者,則應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抗感染對癥治療,并指導其進行有效咳嗽、深呼吸訓練3~4次/d,保持患者口腔清潔,餐后漱口,早晚刷牙,及時治療口腔炎癥及潰瘍。
囑患者進行必要的床上活動及排便練習。手術前應告知患者禁食水,禁食時間為12 h,禁水時間為4 h。前一日的晚餐應進食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條、米粥等,并于當晚給予患者清潔灌腸。術晨給予留置導尿和胃腸減壓。
手術后6 h患者應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誤吸、舌后墜及分泌物阻塞氣道等情況發(fā)生。給予低流量吸氧2 L/min。麻醉清醒后可根據患者情況適當抬高床頭15~30°,可協助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相交替,使膈肌下移利于呼吸。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每30 min測量并記錄一次,特別注意呼吸頻率、節(jié)律及深淺度的變化,血氧飽和度應保持在95%以上。注意術后保暖、受壓處皮膚的護理。尤其是有心臟病病史的老年患者,由于手術刺激極易出現房顫等心律失常情況發(fā)生,應密切觀察動態(tài)連續(xù)心電監(jiān)護,發(fā)現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協助處理。
由于患者術后疼痛出現咳痰乏力,再加上麻醉藥物對咳嗽反射的抑制,特別是老年或有長期吸煙史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黏稠不易排出。術后可采用霧化吸入濕化氣道,起到刺激咳嗽、稀釋痰液作用。協助翻身、叩背等方法進行輔助排痰,必要時可給予患者行吸痰術,有效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
術后疼痛主要是由于手術切口疼痛所引起,常用鎮(zhèn)痛泵來緩解。但要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jié)律,避免誘發(fā)呼吸抑制。術后疼痛易造成支氣管分泌物潴留。指導咳嗽咳痰時應囑患者用雙手固定切口,并向切口方向按壓,以減輕張力和振動所引起的疼痛。
術后患者常規(guī)留置胃管、尿管和上、下2根胸腔式引流管。留置期間應做好管路護理,用保爾康棉球每天早晚各1次清潔尿道口,每日更換1次尿袋。拔管前,還應進行膀胱功能鍛煉間斷夾閉,每2 h放尿1次。胸腔閉式引流管的目的是有效排出胸腔內的積血、積液和積氣?;颊呗樽砬逍押蟛∏樵试S的情況下,應囑患者取半臥位,利于引流液引出。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扭曲、打折、受壓導致引流不暢,同時要注意避免牽拉、拖拽引流管而導致脫出等情況發(fā)生。并要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準確記錄。防止血凝塊及纖維素沉淀形成條索阻塞管腔。每小時擠壓2次引流管,觀察引流管水柱是否隨呼吸上下波動。如無水柱波動,則提示引流不暢,應馬上查找并解除原因。引流管必須置于水封液液面以下,否則會引發(fā)氣胸。每日應更換引流瓶內水封液,但必須嚴格進行無菌操作,預防逆行感染。符合拔管指征后應盡早拔除引流管。拔管時應囑患者深呼氣并屏氣,順利拔出后用油紗封堵引流口,覆蓋紗布并用膠布固定。此時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紫紺或皮下氣腫,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等情況。
早期活動,既有利于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又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術后1~2 d應囑患者進行適當床上、床下活動?;顒訒r應注意各引流管的管理,避免發(fā)生管路滑脫??晒膭罨颊哌m當做術側肩關節(jié)及手臂的抬舉運動,以防止患側肩下垂及肩關節(jié)強直。觀察患者腸鳴音良好,無腹脹、腹痛等情況時,一般12~24 h即可拔除留置胃管。拔管后應囑患者進少量流食或半流食,觀察進食后有無腹部不適癥狀,排氣、排便后可改為普食。要注意過渡時期應少食多餐,循序漸進。避免進食易產氣食物,如豆類、蘿卜、牛奶等,防止術后胃腸脹氣。
①出血:出血是術后最兇險的并發(fā)癥,一般發(fā)生在術后1~10 h,多由結扎脫落、慢速滲血所引起。因此應加強病房巡視,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是有高血壓病史或有出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觀察切口敷料有無滲出,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有無變化,若引流液量大于100 mL/h持續(xù)2 h,24 h引流液量>500 mL,顏色轉為鮮紅色或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快速等癥狀,則懷疑出現活動性出血,應立即通知主管醫(yī)生或值班醫(yī)生進行相應處理。②感染:應適當應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注意無菌操作。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準確區(qū)分術后吸收熱和感染性發(fā)熱。一般來說,吸收熱發(fā)生在術后1~3 d,體溫波動在37.5~38.5 ℃之間。當體溫>38.5 ℃或連續(xù)多日高熱時,則提示術后發(fā)生感染。③肺不張:術后應保持氣道充分濕化及通暢,可采用霧化吸入刺激咳嗽咳痰,預防肺部感染及肺不張的發(fā)生,2次/d,每次15~20 min,另外鼓勵患者適當飲水,協助患者2 h進行1次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濕潤、通暢,利于痰液咳出,必要時也可經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并且鼓勵患者進行吹氣球和深呼吸鍛煉,以促進肺膨脹,增加通氣量。
囑患者堅持戒煙、戒酒,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告知患者要按時復診。注意預防感冒,增加營養(yǎng),保持樂觀情緒。適當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及重體力勞動。如果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氣短、全身乏力、發(fā)熱或傷口出現紅、腫、痛等不適癥狀時應及時來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