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彪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國家及教育部門要求當前初中體育教學應以尊重學生個體性為主,以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為教學目標。但就目前來看,學生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對體育學科學習積極性存在極大差異性等問題已然存在。本文就基于此,對初中體育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進行相關研討,旨在切實提升初中體育教學質量,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分層教學
受到成長經(jīng)歷及遺傳影響,學生在初中體育學習階段所體現(xiàn)出的學習能力及學習積極性具有極大差異性。部分學生身體素質水平不高,體育學習難度大。因此,為有效改善此種教學問題,教師就應從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入手,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體育學習中得到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當前初中體育分層教學存在問題
學生體育基礎差異 從一定角度上來講,初中體育學習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即通過接觸原有體育鍛煉,對新體育技能進行理解與學習。在新體育技能學習期間,也會切實提升學生體育基礎。因此,學生體育基礎存在著極大差異性,極有可能造成部分學生后期體育學習難度大。
分層教學觀念不正確 為更好地提升初中體育教學質量,各學校也開始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模式,但由于此教學模式實踐時間較短,教學觀念及側重點不明確,造成學生及家長往往對依據(jù)學生學習能力而安排不同難度學習內(nèi)容的教學手段產(chǎn)生質疑,認為分層次就是變相的“貼標簽”“分等級”,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自信心。
分組難度較大 針對體育教學的分組教學模式,主要是依照學生身體素質、技能水平及興趣愛好的差異性等元素為主,但在投入實踐的過程中,此種分層標準還需進一步細化與量化。從初中生角度分析,其體育技能等方面的差異性并不明顯,因此,分層標準大多還是以身體素質為主,而學生的身體素質包含多方面,且均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大大增加了分層教學模式的分組難度。
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
構建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目標 為切實提升初中體育教學效率,確保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發(fā)揮出應有的教學價值,教師也應從構建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目標入手,注重教學目標的多維性;在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身體素質與能力、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等維度,合理制訂出教學目標。例如,在籃球運動教學中,教師就可依據(jù)多維度形式,對教學目標進行構建。通過合作學習等手段,讓學生通過相互配合完成籃球運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鍛煉意識。
明確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操作步驟 在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實際應用期間,教師也應明確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操作步驟,而這些步驟主要包括:第一,教學分組。依據(jù)學生身體素質及體育基礎,科學劃分出合作小組,在組內(nèi)選取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作為組長;并在尊重學生主觀能動性意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其屬于自己的團隊文化。第二,設計教學內(nèi)容。注重體育技能講解的簡明扼要,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掌握一定體育理論知識;增加體育課堂中的實際練習時間,以小組合作提供并鞏固學生體育技能。例如,在田徑類體育學習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出體育特長生的優(yōu)勢,采用游戲或比賽等方式,由體育特長生帶領,依據(jù)組員的能力來安排不同強度的訓練任務,以便更好地在體育課堂中營造出良性競爭分析,幫助所有學生都能夠進行良好的體育鍛煉。
切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應用植入式分層教學法期間,體育教師也需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競賽等多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體育鍛煉的樂趣。例如,在進行田徑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在快速跑的過程中,先在胸前放一個塑料袋,如果學生跑步期間塑料袋掉落,說明跑步速度不夠。通過此種結合空氣阻力物理知識及生活經(jīng)驗的方式,提升學生對田徑鍛煉的積極性,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后期學習之中。
健全植入式分層教學評價模式 在初中體育課堂應用植入式分層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也應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構建起更系統(tǒng)且全面的植入式分層教學評價方式,以客觀地展現(xiàn)出學生階段性鍛煉效果。嚴格遵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針對學生體育學習方式及身體素質等因素,對其階段性學習成果作出準確點評,并讓學生通過教師正向評價,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學習自信心。
結束語
為更好的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植入分層教學模式,教師也需深入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明確造成學生身體素質差異的癥結所在。同時,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時,也應以由易到難的順序合理劃分,引導和幫助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不斷提升身體機能,激勵和啟發(fā)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技能。
參考文獻
[1]馮超.初中體育選項課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1):80-82.
[2]陳康.因材施教,各有所獲——淺談初中體育分層教學[J].當代體育科技,2013(7):64-65.
[3]秦進進.淺析分層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92+1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