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曉柳 鐘志兵(.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6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 南昌 330004)
萬全是明代著名的醫(yī)學家、養(yǎng)生學家,養(yǎng)生思想造詣面壁功深,其所著《養(yǎng)生四要》不僅總結了前人的養(yǎng)生思想,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書中提到:“養(yǎng)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動,曰法時,曰卻疾”[1]?!吧鲃印弊鳛槠渲兄唬陴B(yǎng)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吧鲃樱黛o之用;主靜,慎動之體”,“慎動”并不是絕對的不能“動”,而是要相對的來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不可過極,這才是養(yǎng)生之道。萬氏認為形神活動要動中有節(jié),動靜不失常度,故而形體和精神才能保持統(tǒng)一,如果形神妄動,就會損耗陰精陽氣,最終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在《慎動》一卷中萬氏闡述了慎動的理論原則、妄動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心主宰著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萬氏認為“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1]。是故心靜乃是養(yǎng)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慎動”思想的核心內容。心靜是指要保持心神的寧靜淡泊,心清靜無為有利于協(xié)調機體內外活動,提升人體正氣,增強免疫力,那么人的壽命也就會延長。萬氏認為人的本性偏于清靜,但是容易被七情六欲所影響,進而出現心神妄動、勞心過度,神為形之主,當精神渙散時,人體臟腑功能就會受到影響,機體抗病能力降低,故而人體壽命不能長久,也就是萬氏所說“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以此養(yǎng)生則殃”[1]。
萬氏在“慎動”中最重視的就是心靜,心神恬淡虛無、精神調和是機體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為了達到心靜而不妄動的目的,萬氏提出了打坐、調息等方法以收心養(yǎng)性。打坐是鍛煉人的靜力,通過集中注意力調節(jié)人體身心狀態(tài),達到心神合一的境界。打坐之法并不是簡單地坐下而已,它要求口不妄語,目不妄視,耳不妄聞,以此達到心不妄動的目的。這與中醫(yī)氣功的調心入靜、西方瑜伽的冥想等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人在剛開始打坐時心情浮躁波動,是很難入定的,萬氏結合自己打坐的心得,提出一些靜心凝神的方法,如長期堅持練習,寄思于物或守中來約束心神。打坐和心靜是相輔相成的,打坐是靜心的一種方法,而心靜又是打坐的目的,因此打坐的關鍵在于心,只要心至清至靜,那么無論何時何地也都相當于是打坐了。
萬氏認為身體的勞傷和疾病是比較容易治療的,而情志之病相對來說較為難治,因此,他提出養(yǎng)生要慎動“情”,即情志要保持平和,不可過極。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屬陰,陰性主靜,故而五臟對應的五志應以靜為主,五志有常,精神調和,人體各項生理機能則協(xié)調運行;五志過極、情緒波動異常,則人體臟器會出現功能紊亂、氣機失調的現象,如過怒會導致肝氣上逆而生肝病,過喜則會傷心而出現精神渙散等,此類病癥若不及時疏導,時間日久便會成為難治之證。故而情志養(yǎng)生應該被重視,人們應該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生活,淡然的看待萬事萬物,則可精神舒暢,心靜神安,慎動“情”即是此理?,F代社會心理問題在健康問題中日益突出,萬氏所提倡的情志養(yǎng)生方法對于現代社會心理疾病的治療是大有裨益的。
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辯·草木不凋論》中說:“五臟之氣,皆相貫通”[2]。五臟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存在生克乘侮的關系,故此五志之病可用五行相勝之理來治療。肝屬木,肺屬金,金勝木,故悲可治怒,所以當一個人非常憤怒的時候,可以用悲愴婉轉的話來感化他,以平息其憤怒;心屬火,火勝金,故喜可治悲,所以當人悲傷憂愁的時候,可以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逗樂他,以開心代替悲傷;恐治喜、怒治思、思治恐等皆同此理。對于情志誘發(fā)的疾病,萬全也列舉了具體的方藥:由過怒所致疾病可用四物平肝湯,由過喜引發(fā)的心神疾病宜用黃連安神丸,過思所致疾病宜用二陳湯,過悲所致病證可用加味四君子湯治療,過恐引發(fā)的疾病可用遠志丸治之。這些方劑對于現代的情志之病的治療亦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在臨床進行研究和實踐。
形為神之體,形體是神依賴的物質基礎,除調心養(yǎng)神外,形體的頤養(yǎng)也是養(yǎng)生的重要內容。萬氏認為形勞要有常度,不可過極,不能不“動”,也不能過“動”,要達到勞而不倦、動而不怠的目的。正常情況下,人要想保持氣血的正常運行,必須要運動,適度的勞動可以暢通氣血,鍛煉筋骨肌肉,調和臟腑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從而其增強體質。《素問·經脈別論篇》中指出“生病起于過用”,“過用”是生病的起源,它包括很多方面,形體勞作便是其中之一,如果形體勞動超過了人體的承受范圍,就會耗精傷氣,損傷筋骨,影響臟腑功能,形成虛性體質,進而滋生各類疾病,視、臥、坐、立、行久的五勞所傷和視、語、思、欲過所導致的四損等皆是形勞過度所造成的[3]。
萬氏主張動靜不失常度,人體養(yǎng)生應講求勞逸結合,避免過勞或過逸。視、聽、言、欲皆是人體組織器官在工作,如果超過了一個度,對人體是有害而無益的,因此,萬氏提出應“儉視養(yǎng)神,儉聽養(yǎng)虛,儉言養(yǎng)氣,儉欲養(yǎng)精”[1]。萬氏為了更好地調養(yǎng)機體臟腑器官功能,在動靜結合的基礎上,根據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屬性和形體特點,提出了不同的養(yǎng)生保健方法,如:“目宜常瞑”“發(fā)宜常櫛”“齒宜數叩”“津宜常咽”“腹欲常摩”,這些具體措施恰恰體現了動中有節(jié)的原則。結合現代醫(yī)學來看,萬氏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時候,也能如此清晰而準確地認識人體組織器官并且能正確的發(fā)揮其功能,可見其養(yǎng)生功力之深。
氣是人體臟腑器官行使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人體生命是形、氣、神的三位一體,養(yǎng)氣對“形”“神”的生成、功能的正常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4]。萬氏在“慎動”這一卷里,詳細寫了很多關于養(yǎng)氣的內容,他認為懂得養(yǎng)生的人也一定知道如何養(yǎng)氣,而懂得如何養(yǎng)氣的人則一定可以長壽?!娥B(yǎng)生四要》中提到“動則息出乎肺,靜則息入于腎,一動一靜,心實主之”[1],氣與肺、腎、心有關,肺主氣的宣發(fā)肅降,腎主納氣,二者在心神的主導下一出一入、一動一靜,維持了人體生理功能的協(xié)調有序?!鞍俨∩跉庖病保瑲馀c人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如果過度消耗人體元氣,將會導致形神活動異常,機體抵抗病邪的能力降低,進而擾亂了健康的生命秩序,故保養(yǎng)定氣在養(yǎng)生中有著重要意義。
萬氏也提出了保養(yǎng)定氣的具體方法,他認為“調氣者,順其氣也。服其氣者,納其氣也。伏其氣者,閉其氣也,皆曰養(yǎng)氣”[1]。人的呼吸與天地運轉相對應,養(yǎng)氣要順應自然。調氣要求順著經絡運行而調,萬全強調要調“胎息”,即是呼吸吐納緩緩而行,綿延不絕,就像在母親的胎腹之中,身體隨著氣的運行而自動運轉。服氣是納氣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服氣時要注重內外平衡,因時、因地、因人而服,不可一味的不分清濁的服用,否則只會適得其反[5]。伏氣是指固守元氣,元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應順應其先天之性潛藏護養(yǎng)、培元固本。此外,他也在前人調氣的基礎之上加入自己的理解,認為“進陽火”和“退陰符”的關鍵在于一念之間,與時間并無固定關系。一念之間是指善惡之念,心中常存善念則是“進陽火”,心中被惡念所擾,摒棄惡念則是“退陰符”,養(yǎng)生之道在于要存善去惡,善念促使心中坦然,惡念易使心被困擾,所以心存善念有利于保養(yǎng)人體正氣,促進身心協(xié)調。
“慎動”養(yǎng)生的核心應是動靜平衡有度,動以養(yǎng)形,靜以養(yǎng)神,形神合一?!渡鲃印芬痪碇皇侨f氏養(yǎng)生知識和經驗的一小部分,但是卻體現出萬氏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獨到的養(yǎng)生見解,在養(yǎng)生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他的很多養(yǎng)生著作都值得我們繼續(xù)去研讀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