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007 1 血液科實驗室; 2 血液科)
腎母細胞瘤基因1(WT1)基因最早于1990年由CALL從兒童腎母細胞瘤中分離并鑒定出來[1],定位于人染色體11p13。研究證實其編碼的鋅指蛋白具有轉錄激活和抑制雙重功能,在調控細胞的生長和分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本研究通過對我院初治急性白血病(AL)病人治療各階段骨髓中WT1 mRNA表達水平檢測,進一步探討其表達水平與病人病程及預后關系?,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初診為AL病人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齡(51.3±18.5)歲。所有病人均經骨髓細胞學、流式免疫分型、染色體以及融合基因檢測確診,按照FAB標準進行分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4例(其中M2 22例,M3 14例,M5 18例),急性混合細胞性白血病(AMLL)1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變M2 1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M2 1例。同期選擇健康志愿者10例和再生障礙性貧血10例作為對照組。初診AL病人及治療各階段所取標本均為骨髓標本,對照組中健康志愿者為外周血標本,再生障礙性貧血為骨髓標本。
紅細胞裂解液(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WT1 mRNA檢測試劑盒(上海源奇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ABI7300熒光定量PCR儀(美國ABI公司)。
1.3.1細胞總RNA的提取 取EDTA抗凝的病人骨髓或外周血適量,加入2倍體積的紅細胞裂解液與之混勻,置4 ℃冰箱10 min(紅細胞破裂,呈紅色透明狀),后以5 000 r/min離心2~4 min,棄上清液保留沉淀(可再清洗1次),在沉淀中加入適量DEPC-H2O,制成細胞懸液。取100 μL細胞懸液,加入3倍體積Trizol,徹底混勻,采用Trizol法提取細胞總RNA,4 ℃保存RQ-PCR待用。
1.3.2WT1 mRNA表達的檢測 采用RQ-PCR一步法檢測病人骨髓或外周血中WT1 mRNA的表達,以ABL為內參基因。目的基因(或內參基因)反應體系:目的基因(或內參基因)反應液8 μL+酶液2 μL+RNA 15 μL,總體積為25 μL。反應條件為:42 ℃ 30 min;94 ℃預變性5 min;然后94 ℃ 15 s,60 ℃ 1 min,共進行40個循環(huán)。獲得擴增曲線,得到WT1基因及ABL基因檢測濃度。WT1 mRNA相對表達量=(WT1基因檢測濃度/ABL基因檢測濃度)×100%。以骨髓中WT1 mRNA的相對表達量>0.55%為陽性,外周血中WT1 mRNA相對表達量>0為陽性。
65例AL病人51例骨髓中WT1 mRNA表達陽性,陽性表達率為78.5%;其中8例ALL病人中5例表達陽性,陽性表達率為62.5%;56例AML病人中45例表達陽性,陽性表達率為80.4%,該基因在ALL及AML骨髓中表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例AMLL病人骨髓中WT1 mRNA相對表達量為272.3%。對照組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未檢測到WT1 mRNA的表達。AML中M2、M3、M5亞型病人骨髓中WT1 mRNA相對表達量中位數(shù)分別為50.65%、162.2%、39.29%,初診AL病人各亞型間(排除AMLL)骨髓中WT1 mRNA相對表達量差異有顯著性(χ2=433.878,P<0.01);M2、M5亞型病人WT1 mRNA的相對表達量均明顯低于M3亞型病人(Z=-15.266、-19.147,P<0.01);M2亞型病人WT1 mRNA相對表達量明顯高于M5亞型病人(Z=-4.518,P<0.01)。
經標準方案化療后,隨訪觀察12個月,排除死亡及脫訪者,動態(tài)監(jiān)測53例AL病人WT1 mRNA的表達,其中40例達到CR,5例NR,8例復發(fā),其中4例WT1 mRNA已轉陰的病人在臨床提示CR時WT1 mRNA轉為陽性,而此時血常規(guī)及形態(tài)學均提示CR,比形態(tài)學確認的臨床復發(fā)提前了平均(68±18.67)d。根據(jù)病人的療效,將其分為初診組、復發(fā)組、NR組、CR組。初診組、復發(fā)組、NR組、CR組WT1 mRNA相對表達量中位數(shù)分別為34.5%、59.4%、79.6%、0。初診組、復發(fā)組、NR組WT1 mRNA的相對表達量均顯著高于CR組,差異有顯著性(Z=-6.089~-5.450,P<0.01);初診組、復發(fā)組與NR組WT1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初診時WT1 mRNA陽性的39例病人中獲得完全緩解26例,復發(fā)8例,CR率為66.67%,復發(fā)率為20.5%,WT1 mRNA陰性的14例病人中獲得完全緩解14例,CR率為100%,復發(fā)率為0,兩者CR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兩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大量研究表明,WT1基因是抑癌基因,同時又發(fā)揮癌基因樣作用,在血液系統(tǒng)惡性疾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3-4]。本研究發(fā)現(xiàn),WT1 mRNA在AL的骨髓中有較高表達,在正常人的骨髓或外周血中未檢測到其表達,與文獻報道的在白血病細胞中高表達,在正常成熟細胞中無表達或者極微量表達一致[5-6],說明WT1基因與AL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可能參與了白血病細胞的分化[7-8]。本研究結果顯示,ALL、AML病人骨髓中WT1 mRNA表達陽性率分別為62.5% 和80.4%,兩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一致[5,9-10]。在AML各亞型中,M3組WT1 mRNA相對表達水平最高,其次是M2,再次是M5,這也與相關文獻報道的結果一致[11-12]。國內外學者研究結果[3,5-6]和本研究結果均證明 WT1 mRNA 在AL中過表達,且具有較高的陽性率,提示W(wǎng)T1 mRNA檢測可具有更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尤其是對于無特異分子學標記的AL。
本研究跟蹤隨訪53例AL病人,對其不同轉歸進行分組,比較他們之間的WT1 mRNA表達水平,初診組、復發(fā)組、NR組病人的WT1 mRNA表達水平顯著高于CR組。提示W(wǎng)T1 mRNA的表達水平可作為評估疾病療效、預測疾病轉歸的有效指標之一,特別是對于無特異性基因標志的白血病病人。有學者分析AML病人WT1 mRNA的表達,結果顯示W(wǎng)T1高表達組治療后1年CR率低于WT1低表達組,而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13-14],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陸麗娜等[15]對AML病人預后研究顯示,WT1增高組比WT1正常組復發(fā)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與本研究結果有一定差異,可能與治療方案及疾病結構組成不同有關。
AL是血液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隨著治療方法和藥物的更新,緩解率已經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白血病易復發(fā)仍是治療中難以攻克的難題,微小殘留病灶(MRD)是導致復發(fā)的直接原因,與病人預后密切相關,動態(tài)監(jiān)測MRD能有助于監(jiān)測治療效果以及早期預測血液學復發(fā)情況[16-18]。本研究動態(tài)觀察WT1 mRNA不同疾病階段的表達,結果顯示初診WT1 mRNA陽性表達病人隨著治療的好轉 WT1 mRNA 表達水平逐漸下降直至轉陰,WT1 mRNA已轉陰的病人隨著病情的復發(fā) WT1 mRNA可轉陽,并且可早于臨床指標提示的復發(fā),WT1 mRNA表達陽性且未達到CR的病人WT1 mRNA表達持續(xù)陽性,WT1 mRNA 陽性表達組具有更低的緩解率。提示 WT1 mRNA可作為評估治療效果、判斷預后、預測復發(fā)及MRD監(jiān)測的臨床指標之一。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9-20],與國外學者認為WT1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泛白血病基因用于MRD的監(jiān)測以及預測復發(fā)的結論也是一致的[18,21]。
綜上所述,應用RQ-PCR一步法可以高效快速地檢測AL病人WT1 mRNA表達水平,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對AL病人疾病的進展、療效的監(jiān)測、判斷預后、預測復發(fā)及MRD的監(jiān)測均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于無特異性分子學標志物的白血病,為臨床個體化精準治療提供更可靠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