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倩
(山東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全宋詩》為有宋一代詩歌的淵藪,為世人提供了一份詳備的兩宋詩歌圖景。所收兩宋名家之詩,除據(jù)其本集外,遍考典籍以作輯佚,收獲頗豐。斷代詩文全集的編纂,難以避免的疏漏就是重收詩、未收詩、異文等現(xiàn)象,筆者在查閱《全宋詩》的過程中,注意到其中有一些問題,有待考訂。下以各詩在《全宋詩》出現(xiàn)的卷數(shù)為次第,分四類二十余則,諸條皆為《全宋詩訂補》及諸家訂正之作所未提及。
(1)《全宋詩》卷五四收古成之《五仙觀二首》其一:“撥破浮塵入紫煙,五羊壇上訪神仙。人間自覺無閑地,城里誰知有洞天。竹葉影繁籠藥圃,桃花香暖映芝田。吟余池畔聊欹枕,風雨蕭蕭吹白蓮?!彼鶕?jù)出處為明姚良弼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六[1](刪1,P584)。 按本詩前二聯(lián)又收作《全宋詩》卷六八七蔣之奇《菖蒲澗》詩[1](冊12,P8026),屬重收,當刪去。又翁方綱《粵東金石略》卷一“五仙觀古成之詩碑”條:“隸額曰‘古仙舊題’,中二段草書七律一首、五律十韻一首,下段跋云:‘紫虛真仙古成之字亞奭所題遺什,再勒翠珉?!粫暝拢弦怨艦樵龀侨?,與《惠州志》不同。 ”[2](卷1,P588、589)康熙《南??h志》卷十六亦引古成之此詩[3](卷16,P319),可證。
(2)《全宋詩》卷七四收彭應求《宿崇圣寺》詩:“公程無暇日,暫得宿清幽。始覺空門客,不生浮世愁。溫泉喧古洞,寒磬度危樓。徹曉都忘寐,心疑在沃洲。 ”[1](冊2,P856)本詩重收作《全宋詩》卷四一一周敦頤詩,標出處為周敦頤《周元公集》卷二[1](冊8,P5066)。惟詩題作《宿崇圣》,“寒磬”作“晚磬”。覆檢宋本周敦頤《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二,《彭推官詩序》后注曰:“附彭推官詩。”《宿崇圣院》詩題后復注:“渠陽幕史彭應求”[4](卷2,P149)。 上明顯是因收《彭推官詩序》而附載彭應求詩。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元公集》卷二徑作周敦頤詩,《全宋詩》編者當是據(jù)四庫本收錄,遂有此誤。由此例也可見底本選擇的重要性。
(3)《全宋詩》卷一一四收季咸《均慶寺》詩:“一方靈跡兩峰間,左右芒山與碭山。勝地昔曾鐘王氣,高僧誰此掩柴關。翚飛巍殿煙瓴碧,翠削層崖苔蘚斑。千古英雄無處問,嶺頭依舊白云閑?!彼鶕?jù)出處為抄本元陳世隆《宋詩拾遺》卷九[1](冊2,P1316)。此詩重收作卷三七七八李咸《游均慶寺》,所據(jù)出處為乾隆《碭山縣志》卷一四[1](冊72,P45600)。本詩亦見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五,署作“季緘”,且謂作者“武進人,咸平進士”[5](卷5,P347)。 疑《碭山縣志》偶訛“季”作“李”。
(4)《全宋詩》卷一五二收畢田《朱陵洞水簾》詩:“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聯(lián)冷噴秋。今古不知誰卷得,綠蘿為帶月為鉤。”所據(jù)出處為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一六引《湘中故事》[1](冊3,P1725)。本詩重收于《全宋詩》卷二三五九石詩,所據(jù)為明田琯萬歷《新昌縣志》卷三[1](冊43,P27077)。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二四、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六四、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九亦作畢田詩。當以阮閱《詩話總龜》為正。
(5)《全宋詩》卷二二五收宋祁《望仙亭》詩:“嘗聞淮南王,雞犬從此去。至今山頭石,馬跡尚有處。使臣辭從官,終日絕塵慮。望望云漢間,想見賓天馭。 ”[1](冊4,P2337)本詩重見于《全宋詩》卷二六一梅堯臣《和壽州宋待制九題·望仙亭》詩[1](冊5,P2817)。 宋祁《景文集》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中輯出,《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宋祁《西州猥稿》中無此詩,當以梅堯臣《宛陵集》為正。
(6)《全宋詩》卷三七九據(jù)邵雍《伊川擊壤集》收《留題龍門二首》[1](冊7,P4498),二詩又重收入《全宋詩》卷四五二呂公著詩,所據(jù)為乾隆《洛陽縣志》卷二一[1](冊8,P5470)。 當以《伊川擊壤集》為正。
(7)《全宋詩》卷四九〇收劉敞《贈別長安妓蔡嬌》詩:“玳筵銀燭徹宵明,白玉佳人唱渭城。更盡一杯須起舞,關河秋月不勝情”[1](冊9,P5941)。 本詩重收作《全宋詩》卷六一五劉攽《別茶嬌》詩[1](冊11,P7315)。按: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八“劉原父別官妓茶嬌詩”:“劉原父晩守長安,眷官妓茶嬌所謂添酥者也。其召還,作詩別之曰:‘玳筵銀燭徹宵明,白玉佳人唱渭城。更盡一杯須起舞,關河秋月不勝情。 ’”[6](卷8,P193)可證此詩為劉敞之作。
(8)《全宋詩》卷四九〇錄劉敞《游平山堂寄歐陽永叔內翰》詩[1](冊9,P5883),前兩聯(lián)“蕪城此地遠人寰,盡借江南萬疊山。水氣橫浮飛鳥外,嵐光平墮酒杯間”重收作《全宋詩》卷六一五劉攽《句》其五、其六[1](冊11,P7320)。 按: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三七恰引此四句,皆注曰“劉敞《平山堂》”[7](卷37,P1596、1597),《全宋詩》屬誤輯。
(9)《全宋詩》卷五一四輯王皙句:“當利江頭最僻州,懷人惟是數(shù)登樓。 ”[1](冊9,P6250)按:此句實為傅堯俞《寄王微之》詩前兩句,見《全宋詩》卷六一九[1](冊11,P7354)。 又《大明一統(tǒng)志》卷十七和州“山川·當利浦”亦錄宋傅堯俞此詩[8](卷17,P267),可為佐證。
(10)《全宋詩》卷六七五據(jù)《無為集》收楊杰《潛山行》,文繁不錄[1](冊12,P7848),又重見于《全宋詩》卷一三八〇徐俯《游潛峰》二首其一,所據(jù)為《兩宋名賢小集》之《東湖居士集》[1](冊24,P15833)。 此詩因未見宋人征引,故尚無法判斷其歸屬究竟為誰,姑闕疑。
(11)《全宋詩》卷一七三據(jù)清曾燠《江西詩征》卷五收晏殊《過華夫書屋》詩[1](冊3,P1964)。 按:本詩又見于明章潢《(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十,題作《華林書院》,前后尚有楊億、錢若水、王禹偁的同題詩作[9](卷30,P627)。 故詩題當以《華林書院》為正。
(12)《全宋詩》卷一七四錄滕宗諒 《白云樓》一首,所據(jù)出處為清人程鵬起《鐘祥縣志》卷九[1](冊3,P1975)。 按:本詩又見于明孫文龍《(萬歷)承天府志》卷十六《藝文志》[10](卷16,P299),詩題作《白雪樓》??茧谡彺嗽娢簿洹啊墩蹢睢冯m俚亦知名,猶欲樓中賡《白雪》”,知當以“白雪樓”為是。又《承天府志》《白雪樓》詩后錄唐志淳《晚登陽春臺》、梅詢《郢州白雪樓》[10](卷16,P299),可佐證兩建筑命名用《陽春》《白雪》的典故,《鐘祥縣志》當是“雲(yún)”“雪”形近而訛。
(13)《全宋詩》卷三一五據(jù)《蘇學士集》收蘇舜欽《寄題周源家亭》一首:“君家有虛亭,跨澗復面山。泉聲碎環(huán)佩,繞自窗戶間。潛鱗俯共釣,佳樹坐可攀。我思醉其上,與子開塵顏。微吟對一枰,放此白日閑。 ”[1](冊6,P3923)按: 本詩又見于清宋俊纂《(康熙)江山縣志》卷十四《藝文志》,題作《寄題萃賢亭》,無“泉聲碎環(huán)佩,繞自窗戶間”一句,尾句作“緬邈未曾到,東望空長嘆”[11](卷14)。 可資???。
(14)《全宋詩》卷三三二九輯錄鄭覺民《游虎丘》一首,所據(jù)為清顧湄《虎丘山志》[1]((冊63,P39708))。按:本詩又載于清陸肇域纂、錢大昕審定《(乾?。┗⒏分尽肪砭拧八囄摹?,題作《虎丘和范希文韻》[12](卷9上)。范仲淹嘗有《虎丘》詩,范、鄭二詩韻腳皆為巖、潭、庵、南四字,可見詩題當以《虎丘和范希文韻》更為確當。
(15)《全宋詩》卷三七九據(jù)邵雍《伊川擊壤集》收《蒼蒼吟寄答曹州李審言龍圖》一首[1](冊7,P4532)。 按此詩又載于姚德聞等增修《(康熙)滑縣志》卷九之中,題作《答李復圭龍圖天吟篇并序》,其中序文為《伊川擊壤集》及《全宋詩》所無:
“李復圭臨事有斷,年二十八知滑州,與郡官夜會。有衙兵持鐵錘殺人,一府驚擾。公捕至立斬之,上章待罪。仁宗曰:“李復圭帥才也?!边獞c州。復圭才高,為眾所忌,仕宦不進,雍器重之,作《天吟篇》。 ”[13](卷 9,P693)
(16)《全宋詩》卷九一〇據(jù)元陳世隆《宋詩拾遺》卷八輯錄王巖叟《延慶寺》詩前三句“龍影函潭寺已空,惟余翠竹混青松。路窮西北無他景”,后注“下缺”[1](冊16,P10714)。 按: 本詩見載于清蕭應植纂修《(乾?。纯h志》卷一六“藝文·詩”,第四句為“只有青山一萬重”,可以補為完璧[14](卷16,P854)。 又前三句“函潭”作“幽潭”,“混青松”作“雜青松”。
(17)《全宋詩》卷一二七五收黃潛《三高堂》詩:“三賢同一隱,所遇時則異。不居云水鄉(xiāng),詎泄英雄氣?!彼鶕?jù)出處為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1](冊22,P14408)。 今明弘治《吳江志》卷一七載有全詩,后四句如下:
“秔魚足充肥,薇蕨何臞瘁。二者誰最優(yōu),聊書俟清議。 ”[15](卷17,P714)
(18)《全宋詩》卷一四二九據(jù)清喬騰鳳《康熙懷慶府志》卷一八輯錄范坦佚詩《題延慶寺二首》[1](冊25,P16470)。 按:二詩又載于清蕭應植纂修《濟源縣志》卷一六“藝文”,詩前之序為《全宋詩》所未收:
“盟津、濟源,近輔屬邑,山水之秀,最為勝異。邑西數(shù)里有延慶精舍,古殿山半,虛閣潭上,奇景幽致,又加勝焉。故潁川密相以昔先中令曾制錦是邑,與參預二卿及天雄故師俱肄業(yè)于寺。天禧中,密相謝病,乞理此邦。真廟美其若晝錦而歸,御制贈行詩傳在屋壁,暨昆季題紀,咸列于右。予屢得游覽,因成七言四韻詩,離為二首,留題是寺,以志其美。 ”[14](卷16,P849)
(19)《全宋詩》卷一九三四收胡銓《又用過鐵坑山韻》前三聯(lián)“縣古杉楓老,人居水竹間。字民無獄訟,攜客有江山。路遠旅愁積,病多詩思慳?!弊⒅^“下缺顏字一韻”[1](冊34,P21589)。 按:今全詩具載康熙《重修陽春縣志》卷十七,因詩多異文,故全詩迻錄于此:
“縣古松楓老,人居水竹間。化民無獄訟,留客有江山。路遠旅愁積,病多詩思慳。主人情義篤,不飲愧吾顏。 ”[16](卷17,P321)
(20)《全宋詩》卷九四九列孫迪一人,從元佚名《無錫縣志》中收詩四首[1](冊16,P11149)。 按:所收孫迪《見舊題》二首,實即《全宋詩》卷一四八七孫覿《過慧山見舊題二首》[1](冊26,P16951);所收孫迪《過惠山皓老試茶二首》,實即《全宋詩》卷一四八七孫覿《過慧山方丈皥老酌泉試茶賦兩詩遺之》兩首[1](冊26,P16959)。 孫覿此四詩皆見其本集《鴻慶居士集》。故可知實際上并無孫迪其人,不過是由于同音,元佚名《無錫縣志》訛“覿”作“迪”。
(21)《全宋詩》卷一六二收王致《題袁學士像》一首:“平生有志惜分陰,經濟功夫著力深。一日高飛成遠舉,幾回懷古作豪吟。春風頻夢丹墀月,夏日長思玉館琴。天下弦歌聲已舊,化成都只在公心?!彼鶕?jù)為清袁鈞《四明詩萃》引《汝南袁氏譜》[1](冊3,P1830)。 然考明萬歷《巨野縣志》卷九載晁補之《讀書有感》:“當年有志惜分陰,螢雪工夫著力深。一日折腰賦歸去,幾回抱膝自長吟。春風難夢池塘草,夏日還思松竹林。近喜弦歌聲頗密,頓教惹起讀書心。 ”[17](卷9,P502)《全宋詩》晁補之卷未輯《讀書有感》詩,因兩詩出處皆為孤證,尚無法判定作者為誰,姑志疑于此。
(22)《全宋詩》卷一五三六收周紫芝《元佑元年己巳正月三十日同太史薄達夫來游概作六詠又作長篇以廣其意景爾》一首,編者按語曰:“元佑元年干支為丙寅,非己巳,且其時周尚在幼年,詩題中六詠亦不見集中。疑為他人作品誤入,姑錄作附錄。”[1](冊26,P17434)《全宋詩》按語頗有理據(jù),楊名遠等修《(順治)寧國縣志》卷六亦載此詩,題作《游靈巖》,作者署姓為“雷”,且注曰“舊史失其名,元祐時人”[18](卷6,P565), 可以補證此詩為雷某作,非周紫芝詩。
(23)《全宋詩》卷一六七七據(jù)宋鄭虎臣《吳都文粹》卷四收沈與求《草堂二首》,其一曰:“全家高隱白云關,事不縈懷夢亦閑。欸乃交歌漁市散,隔江城郭是人間。 ”[1](冊29,P18802)按:本詩宋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十四亦載,署為王铚詩[19](卷14,P797)。 明莫旦《(弘治)吳江志》[15](卷19,P788)著亦錄為王铚詩。
(24)《全宋詩》卷二六七六收蒙與義《題臞庵》詩:“一島風煙水四圍,軒亭窈窕更幽奇。眼中泉石論溪買,行處壺觴逐境移。倦馬虺隤前日路,寒松偃蹇舊年枝。自嗟老去殊癡絕,一月春愁廢作詩?!彼鶕?jù)出處為宋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十四[1](冊50,P31453)。 按:宋鄭虎臣《吳都文粹》卷四亦題作蒙與義詩??驾d籍中無蒙與義任何生平資料,而明莫旦纂《(弘治)吳江志》卷二一收此詩作陳與義《吳江王氏臞庵》詩[15]P856,不知其別有所本,抑或是以意徑改“蒙與義”為“陳與義”。
(25)《全宋詩》卷三七三九收沈某 《臞庵》詩:“清江繞檻白鷗飛,坐看潮痕上釣磯。松菊未荒元亮徑,芰荷先制屈平衣。窗前楓葉曉初落,亭下鱸魚秋正肥。安得從君理蓑笠,棹歌相趁入煙霏?!彼鶕?jù)出處為宋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十四[1](冊71,P45085)。 按:宋鄭虎臣《吳都文粹》卷四亦載此詩,署作者為“沈求”,可據(jù)補正。
[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翁方綱.粵東金石略[M].影印乾隆三十六年刻本[A]//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郭爾摲.康熙南??h志[M]//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縣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4]周敦頤.元公周先生濂溪集[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5]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趙令畤.侯鯖錄[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7]王象之.輿地紀勝[M]//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2.
[8]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M].影印明天順五年刻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9]范淶,章潢.(萬歷)新修南昌府志[M].影印明萬歷十六年刻本//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10]孫文龍.(萬歷)承天府志[M]//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縣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11]宋俊.江山縣志[M].康熙五十二年重修序刊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12]陸肇域.(乾?。┗⒏分綶M].民國乙丑仲夏蘇州永昌祥影印乾隆壬子西溪別墅刻本.
[13]姚德聞.(康熙)滑縣志[M]//清代孤本方志選·第二輯·第 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
[14]蕭應植.濟源縣志.影印乾隆二十六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四九二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15]莫旦.(弘治)吳江志[M]//中國史學叢書三編.臺北:學生書局,1987.
[16]康善述.重修陽春縣志[M]//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縣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17]呂鵬云.(萬歷)巨野縣志[M]//明代孤本方志選.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0.
[18]楊名遠.(順治)寧國縣志[M]//清代孤本方志選·第二輯·第1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
[19]范成大.(紹定)吳郡志[M]//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