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楠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qū)文化小學)
小學生作文的啟蒙開始在小學低年級或者更早期,形式主要以說話和寫話為主。但是很多家長,老師都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才關注作文的,忽略了作文能力的早期培養(yǎng),導致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良莠不齊。所以說,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直接的作用,是作文的雛形,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們更多的關注。以下是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積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說話寫話能力的策略,分享給大家。
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很好。語言邏輯性強,這樣的學生往往日后的作文能力也很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說,愿意表達,喜歡在交流中把事物描述的形象生動。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欲望。只是缺少表達的時機和表達之后的成就感。我們要為更多的學生營造這種自由的語言環(huán)境,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有些時候,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表達練習融入到對課文的理解之中。依附語言環(huán)境,讓說的練習更有指向性。不必進行單獨的練習,沿著課程的走向,邊理解邊表達。比如,在一些課文的課后練習中,會要求學生創(chuàng)編故事。這種創(chuàng)編是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想象,這種練習既能激發(fā)學生表達的興趣,又給了他們合理的范圍,讓他們有話可說。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并要求學生把所想記錄下來,作為一次小的練筆活動。這些都是可以在課程的行進中隨機開展的。但是有些表達活動不適合在課堂中與課文教學同步展開,像一些與課文主題相距甚遠的話題,可以利用其他時間來獨立完成。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于孩子表達方面的學習,主要以說為主,而且要求的字數(shù)都不多。這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的。由于一二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比較少,詞匯量也不大,也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記錄下來。所以對他們的說話練習要把握好難易的尺度。我們要深入了解教學大綱對學生語文發(fā)展水平的要求,有針對性的設計學生說話練習的比重。比如說一年級的說話練習只局限于說一兩句話,二年級從一句兩句話向一段話過渡,再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酌情增減,循序漸進,從以說話為主的訓練逐步過渡到寫話。
閱讀在學生的說話練習中所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閱讀量大的學生,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會相對好一些,而且他的語言邏輯性、詞語的使用、內容的豐富性,都會比一般的孩子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累的重要性。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有類似這樣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來復述故事。這是對學生詞語積累和運用能力的一種很有效的培養(yǎng)方式。學生通過讀,記,背,將好的句段內化,形成自己的素材。在開展此類教學活動時,教師仍然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以及記憶能力,不應布置篇幅過長或者難于理解的故事讓學生復述。要從興趣入手,安排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讓學生嘗試復述。復出之后可以進行一定的拓展。
在常規(guī)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強調的是先看圖,后說話,就是根據(jù)老師,或者書中提供的圖片進行說話,寫話練習。雖然這種形式是生動的,但是在這種練習中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這個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表達的方向和意愿。最近,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更自由,更主觀,更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表達方式——圖文并茂。我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就用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的同桌兒在一次聽寫中寫了錯別字,把鴨梨寫成了雞梨。他是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他的文字表達很簡單,只是簡要的介紹了事情的主要情況。在文字的下面他配了一副圖,圖片中兩個孩子每人桌子上放了一張卷子,一張卷子上打了100分,而另一張卷子上就出現(xiàn)了上文中提到的錯別字。兩個孩子對視著笑得十分燦爛。這張記錄單,十分打動我。不單是文字,也不單是圖片,是文字和圖片的交互作用。孩子所表達出來的天真的性情是單純的文字記錄和繪畫難以實現(xiàn)的。我們要讓學生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表達。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能夠真正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方式或許是孩子們最喜聞樂見的,同樣也是最有效的。
一個親切和藹的老師學生會主動找他搭話。而一個一天總是板著臉,嚴肅,冷漠的老師學生怎么會向他敞開心扉?要愛孩子,要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變要說為樂說;變迎合說為主動說;變按要求說為表達自己的個性與情感。教師要從教學中的一點一滴抓起,教給學生方法的同時也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