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王雷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of Zhang Shi-yi
WANG Heng1,2,WANG Lei1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對張士一體育思想進行梳理和研究。張士一體育思想的形成深受丹麥體操家J.P.穆勒體操思想的影響,表現(xiàn)為一種衛(wèi)生體育觀。張士一秉承“健康”是體育的第一要義;強調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堅持三育并重與學生均衡發(fā)展的理念,將終生體育觀念的培養(yǎng)和健康觀念的形成作為其體育思想的最終歸宿。張士一對我國近代體育師資培養(yǎng)、女子教育發(fā)展、教學理論的建構等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 體育史;張士一;體育思想;歷史貢獻
中圖分類號:G8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8)05-0081-05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was mainly adopted to analyze Zhang Shi-yi'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Zhang's though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was under deep influence of Denmark gymnast J. P. Muller and his gymnastics thoughts. It shows a view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believed that "health" is the first mea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isting equally importance of moral, intelligent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adhering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lifelong sports concepts and the formation of health concepts were his ultimat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Moreover, [JP2]Zhang had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teacher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heory.
Key words: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Shi-yi;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張士一(1886—1969)原名諤,字士一,后以字行,江蘇省吳江縣人,1907年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1917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文學碩士學位,先后歷任過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中央大學的英文系、教育系教授、主任等職,是我國著名的英語語言教育學家,對我國近代早期英語教育事業(yè)和漢語推廣及統(tǒng)一問題作出過獨到且突出的貢獻。然而正是因為張士一語言教育家的身份以及在語言方面的貢獻太過突出,遮掩了張士一亦是一名體育家的身份。目前國內對張士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語言教育方面,而對其體育思想和貢獻則知之甚少。事實上,張士一在體育領域的研究與英語教學與研究相比也是不遑多讓。早在1915年張士一就創(chuàng)辦了江蘇省教育會體育講習所,并任該所主任。在此期間張士一依托扎實的英語功底和曾經(jīng)留學的經(jīng)歷大力引進歐美體育活動和體育思想,如1920年出版的《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即是張士一根據(jù)丹麥體操家J.P.穆勒(Jorgen Peter Müller)的體操著作并結合自身體育經(jīng)驗所編譯總結出來的代表作①。另外張士一曾就體育問題發(fā)表過多篇體育論著,包括《運動會與體育》《遠東運動會后之劇烈運動談》等,這些關于體育的論述,體現(xiàn)了張士一對體育的認知和態(tài)度。
1 張士一體育思想溯源:與J.P.穆勒體操的結緣
據(jù)悉,張士一早年身體柔弱,故在成年后一直重視身體鍛煉,對體育鍛煉之法尤其關注,特別是對丹麥體操家J.P.穆勒所創(chuàng)立的體操體系尤為認同??梢哉f,J.P.穆勒體操思想對張士一體育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0世紀20年代中國曾出現(xiàn)過一段時期的穆勒體操熱,究其原因乃是張士一所編譯的《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出版發(fā)行后,引起大眾的熱烈反響,并大受歡迎,彼時《新聞報》亦不吝贊美之詞地認為:“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一書久為東西各國體育名家所推重,今由張君諤摘其要義,達以淺辭加以個人經(jīng)驗之所得輯[1]?!边@一時期人們爭相練習穆勒體操,甚至視之為時尚,達到口口相傳的地步。據(jù)《申報》載“余友王君告我,以每日清晨,宜擇一空氣清潔之地練習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余即依王君之方試之,初甚覺乏力,后經(jīng)數(shù)月之練習,體已稍覺強壯。及至今歲夏令而精神昏迷之疾已不復發(fā),飲食亦已增多,較之去年夏令則大相懸殊矣。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之奇效亦可知矣,閱者諸君若體質素弱者大可一試[2]。
從目前史料來看,張士一應為中國推廣穆勒體操的第一人,在其早年所發(fā)表的相關體育論述中如《職務上多坐者之體育》[3]《十分鐘體操》[4]等文皆受到穆勒體操的影響。文中所表達出的體操思想、技術動作、衛(wèi)生觀念等均與穆勒體操衛(wèi)生思想有一定聯(lián)系。關于張士一正式講授穆勒體操可以追溯到1915年張士一在江蘇省教育會附屬的體育講習所任主任時。據(jù)載:“先是張君士一愿授聽講員以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遂于八月一日至三日每日下午四時教至傍晚甫畢,并有徐君紉生、張君嘉壽、畢君云程襄助,為練習者矯正姿勢。共計聽講員中,始終畢業(yè)于斯者得三十五人,并刊有簡單說明分貽各學友,其熱心殊不可及,合并志之[5]?!睆埵恳浑S后為更好地推廣穆勒體操更是先后在《中華教育界》[6]《英語周刊》[7]等雜志上發(fā)表有關穆勒體操的文章,詳細闡述了穆勒體操的動作要領和練習方法。為1920年編譯出版《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8]做好了撰文基礎。正是由于張士一對穆勒體操長期專精的研究,使得其體育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穆勒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一種綜合衛(wèi)生體育觀。
2 張士一體育思想內涵
2.1 對“健康”全新認識
張士一通過對國人長期的觀察認為國人健康狀況堪憂,主要表現(xiàn)為:首先,國人體質衰弱。張士一認為,“吾國男子之髏背彎腰、面黃肌瘦、行路則躑躅不前,做事萎靡不振者比比皆是。而女子則姿勢不良、體格瘦弱更甚兒童”。其次,國人缺乏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和常識。張士一指出“中國人親體之衣多日不易,于是衣里積穢,使皮膚失排泄之功用,然飲食則富者婪膏飫,逸者因肉食而病肥,居處則從事華麗,而于空氣之流通,用具之清潔反置不顧,諸如此類皆可見衛(wèi)生常識之缺乏”。第三,國人缺乏健康的休閑體育活動。張士一認為“游息為體育上所不可少者,然茍不合于法,則非徒無益亦且有害。歐美各國以游泳、擊球、出獵、騎馬、劃船等運動為普通游息之法,是以其體力日益增進。試觀我國則普通游息之法為打麻雀、喝花雕或以青樓為樂土,其身體焉得不弱[9] ”。所以張士一在其《人人須有之體育智識》一文中亦認為“健康”觀念是人人都必須了解之基本常識,應該首先采取措施改變國人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培養(yǎng)健康的意識和行為。為此張士一在其《國民體育之研究》以及《國民體育之常識》中就根據(jù)國民健康之弊病,提出了應以“養(yǎng)成運動、清潔之習慣”的體育衛(wèi)生保健之法,并且尤其強調體育及清潔衛(wèi)生的作用。張士一認為健康的三大要素即:1)“須消化器良,使易于消化食物而滋生養(yǎng)”。2)“須心臟良,使利于呼吸以助血液之行動”。3)“須排泄器良,使易于排泄渣滓而存其精華”。而體育的作用即是使“消化器與血液循環(huán)器及排泄器三者皆良[10]”。另外,張士一認為:“清潔衛(wèi)生為健康之最貴因,人身污汗,一經(jīng)運動盡從膚孔排泄而出,若不洗滌,必復由膚孔收入,百病因之業(yè)生也[11]。”事實上,張士一將體育與清潔衛(wèi)生相結合的健康思想深受丹麥體操家穆勒的影響,其在體育論著中也多次提到穆勒體操法,并視之為具體的體育保健手段,如在《國民體育之研究中》說道“最近所行之米勒派為確多實效,其派每早先行肌肉運動,然后全身洗澡、然后全身摩擦”。通過對穆勒“My system”[12]“My breathing system”[13]等相關著作進行回溯研讀發(fā)現(xiàn),張士一健康思想是在中國當時具體國情背景下以自身經(jīng)驗對穆勒體操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對穆勒體操在中國的推廣和施行作出了巨大貢獻。
2.2 堅持德育、智育、體育三育并重的教育觀念
我國已故著名體育教育家徐鑣先生曾是張士一的學生,他認為張士一在上世紀20世紀初就與黃炎培、陶行知、郭秉文等人因不滿當時的教育制度,提出了德智體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針,希望以此徹底掃除重文輕武的舊觀念,以洗刷東亞病夫之名[14]?。通過對張士一著作進行研讀發(fā)現(xiàn),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理念始終貫穿在其諸多有關教育的論著中。張士一認為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第一要義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均衡發(fā)展的學生,德智體的兼?zhèn)涫菍W生乃至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今日社會所最要者曰生計問題,而欲解決此生計問題則非空言所能辦到。試問吾有優(yōu)美之品行,健全之體力,高尚之學問與否,茍無此三者雖曰言解決生計問題亦不可得也[15] ”。另外,張士一還認為德智體的兼?zhèn)涫窃u判一個人甚至一所學校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他指出:“擇交由廣義言之,則凡看書、閱報、起居、動作凡與吾所接觸者皆宜謹慎,此外若習慣、心理、生理、運動、衛(wèi)生等各種學術無不與吾人身心學問有密切之關系,均宜注意之,而好在此間夜校之宗旨,青年匯之設施皆一依此三育為根本,則諸君將來造就之宏定無限量[15]?!睆埵恳贿€指出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應將學問、道德、體育三者結合起來作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他說:“一則思想必籍學問為輔助,二則思想必含有道德觀念,三則宜思何以強壯其身體……俾所思者不致忘卻,而思想之習慣不致間斷,鄙人行其良久、覺獲益頗多[16] ?!?/p>
2.3 對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關系的正確認識
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召開,中國取得成績榜第一而舉國歡慶,而張士一卻認為對待競技體育之一時成績應保持冷靜態(tài)度。針對當時國人普遍觀點即“我國之運動可以稱霸遠東”,張士一理性地分析到:“吾人于遠東運動會所見之運動,是否即為完全之體育,曰否[17] ?!痹趶埵恳豢磥?,競技運動與學校體育應區(qū)別對待,競技運動只是少數(shù)人之運動,而不從事于競技運動者則千倍、萬倍于此數(shù)也,所以國民健康的基礎應該寄于學校體育之上[18]。并在隨后的《遠東運動會之劇烈運動談》中說道“原夫運動之道貴在普及,而其影響乃可遍于全國”。所以張士一認為應該首先做好學校體育,通過學校體育的作用增強學生體質,這樣國民體質才可全面提高。張士一尤為看重體操在學校體育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認為生理衛(wèi)生及基本體操是體育之本,若體育無根本則不能有耐久力,或可取勝于暫時,終究必歸于失敗。所謂基本體操者能使肌肉發(fā)達,骨節(jié)活靈,內臟健強,故非先習此不可[17]。
張士一對競技體育也進行了論述,在其眼中競技體育非是體育之道,張士一曾說競技體育有兩大危險,“一為教授不得其法之危險,二為無可預防之危險,劇烈運動之危險往往為一時所能見[19] ”。正因為競技運動受傷比率較之體操更高,所以張士一認為從事競技運動時應該首先注意用科學的方法練習;其次注重持之以恒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第三,無論成功與否有賴于基本體操的科學方法[18] 。當然競技體育在張士一眼中也并非一無是處,他對競技體育業(yè)曾做過積極的評價,說到:“競技運動富于比賽性質,故當于開會之時,其最足以喚起人之興味,激發(fā)人之好勝心、自愛心。及鼓勵合法之競爭行為者,要惟劇烈運動為最善[19]。”
2.4 倡導終身體育
張士一針對當時各學校學生難以長期堅持體育運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現(xiàn)狀進行了批評。他說到:“(體育)雖然奮發(fā)激勵不難也,難在有以持久而成功耳。吾觀學校運動會后學生之練習運動者必較多于平日,此非奮發(fā)激勵之明征歟,然而今日少若干人,明日又少若干人,其向之從事于運動,既以運動已過,而漫焉置之矣。其向不從事于運動者,亦不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卒以疲憊困苦而中止[18]。”所以張士一認為體育運動“貴在堅持”。只有堅持不懈保持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方可維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為此張士一將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放在首位,首先應該破除不運動的習慣,繼而形成運動的習慣,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形成體育運動之信仰心。另外,張士一還提出運動習慣和興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強調在體育教學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并且在技術動作教學過程中注重“分解法”的使用。如他指出:“不運動之習慣既已破除,運動之習慣即當有以養(yǎng)成之。嘗見人之初習運動者過于欲速而反不達,是以欲養(yǎng)成習慣者宜取漸進之法。于開始之數(shù)日,只須將各種動作之形式,分程學習之,至其形式已得,即可連貫練習之[3]?!笨梢哉f張士一較早地對體育教學中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指導法進行了論述,其運動習慣和興趣養(yǎng)成之觀點與我國今天終身體育思想的表達亦有一致之處。
3 張士一對我國體育事業(yè)的貢獻
3.1 培養(yǎng)體育師資人員
江蘇教育會在成立之初就開始著手解決體育師資人才的匱乏,并將培養(yǎng)體育師資人員作為主要目標。教育會成立伊始就指出“美人大學問家、大事業(yè)家無不精力強盛,體格壯偉,而吾國學問愈高事業(yè)愈大者體格亦愈疲弱,則體育不講之過也。今欲養(yǎng)成此項人才則苦于教員難得方法不完,教者無以為施,而學者無所于受[20] ”。張士一有感于國家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依賴于國民體質的強健,而國民體質的強健則需要更多具備體育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人才,故在江蘇教育會體育傳習所任主任時就特別注意對體育師資素質的培養(yǎng)。首先要求體育傳習所以培養(yǎng)體育教師和公共體育場指導員為目的。所招收的學員要求在20歲以上35歲以下,曾有體操教學的經(jīng)驗和基礎,品行端正,文理清順、體格健全。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涵蓋科目齊全,包括了體育原理、體育史、生理學、解剖學、衛(wèi)生學、社會服務論、游戲場設備法、柔軟器械體操、游戲行進、田徑賽技擊等科目,并且制定了上午授理論、下午實習的教學模式,培訓期為期4個月[21]。在此期間,張士一為保證教學質量以上課程均聘請了中外名師授課,如麥克樂、柯樂克、王正廷、郭秉文、俞鳳賓等均為傳習所授過課[22]。再次,在教學原則方面張士一要求注重以下原則:1)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2)以健康為本,技術為用;3)對體育教學內容兼容并蓄;4)三育并重共同發(fā)展;5)兼有軍事常識發(fā)展軍國民精神[20]。張士一最后說到“舉上五端用告學者,國弱救之以強,才乏興之于學,將使吾舉國前途康強逢吉果,有志者盍興乎來[20] ”,號召有志之士盡快加入。
3.2 促進女子教育發(fā)展
張士一對我國女子教育的發(fā)展也作出諸多貢獻,張士一曾受聘于立群女學等多所女子學校教授英文和體育等課程[23],希望以女子教育的發(fā)展而促進女子地位的提高。張士一認為美國社會發(fā)達的原因在于美國女性為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作出了不亞于男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是基于美國女子受過良好的教育,保證了她們擁有較為平等的社會地位。中國女子不應該僅局限于“賢妻良母”的身份和角色,而應該走出家庭,接受教育,為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身體和心理上的解放。張士一說到:“男女均是人也,雖有生理及心理之不同,而其天賦之能力,要皆足以發(fā)達而利用之,女子固能為賢妻良母,然豈僅能為賢母良妻而已哉[24]?!睆埵恳粚δ切┱J為中國女子只能做賢妻良母的男權主義者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觀于今日美國女子之發(fā)達,可知男女家國之說甚不可通,且言男子教育者初未嘗言賢父良夫也何,何于女子教育必以賢母良妻為鵠,而滅殺女子之能力哉[24]?!睆埵恳徽J為為使中國之進步并持續(xù)保持國際競爭力唯有“女子教育之宗旨亦不可不放大其范圍,使男女有同等發(fā)展之機會[24]”。
3.3 對群眾體育發(fā)展和民族體育發(fā)展的洞見
張士一認為群眾體育開展的方向應以為健康為目的,并且強調運動項目選擇的實用性,這樣才能夠切切實實地提高國民的健康素質,使群眾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鍛煉中來。張士一說到:“豈知在中國今日,第一國民須有實在之體力,足以應用于生活之上。習跑不必定有長圓形之煤粉屑,習跳不必定有跳架沙地,練習者既稍有門徑,而務使實在之生活情景中練習之,如是而其運動乃可真實有用矣[24]。”針對當時社會上關于日本軍國民體育和美國競技體育誰更能適合中國群眾運動之開展做出評價,他認為日本注重軍國民主義體育是看重全民皆兵的實用性,而美國的競技運動是“日趨于比賽性質,而漸失實用之意義[24]”。張士一指出“中國現(xiàn)各學校所有運動大概皆傳自西人,然一國教育上原動力若永久依籍外人,絕非正常之道[17]”,中國群眾體育發(fā)展應該走出自己的道路,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國民應該注重練習基本體操和堅持冷水浴保持衛(wèi)生外,還應大力發(fā)展國術、技擊、拳藝等?!耙晕釃g一藝,夙所特長,外人知其奧者尚少,實為吾國之國粹,庶可以拳術為我國體育之特別方法,而此特別方法,不足為外人道也。如是而我國之體育,庶有成效[17] ”。
3.4 對課程和學術的箴言
張士一擁有英語語言教育家和體育教育家的雙重身份,對教育具有獨特而全面的認識。張士一先生在教育上的雙重身份,為其充分理解教育本質、掌握教育規(guī)律提供了便利和優(yōu)勢,在高度總結和凝練兩個學科的共同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思想,對教育學理論體系進行了構建和完善。尤其在課程與教學理論中對教學與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作出了論述,豐富和完善了課程與教學理論,完成了教學理論從個別到普遍,從具體到抽象的升華。首先在教育目標上,張士一認為教育的目標以培養(yǎng)人才為使命,目標的設定應結合社會需要、學科需要和學生的需要為立足點,教材的選擇應以目標為導向[25]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主張教學方法要服從于整個教學目標,是一種在教學目標指導下的有意義的活動,張士一為此提出了直接法,并廣泛運用到英語和體育教學中[26]。通過對相關史料進行研讀發(fā)現(xiàn),張士一的直接法類似于今天教育學教學方法中的練習法和示范法,旨在通過學生運用知識重復完成一定的操作,以達到加深理解并形成和熟練運用技能技巧的方法 ADDINNE.Ref.。再次,在教學過程中張士一認為教學活動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活動和特點[27] ,遵守心理學的認知規(guī)律,并從記憶的規(guī)律、記憶的容量、遺忘的曲線、學習的遷移四個方面論述了英語與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學基礎。
4 結語
張士一對穆勒體操的引介是中國體育學人繼洋務派引入近代歐洲兵式體操后對西方體育的又一次探索和選擇,也使得中國國民在繼德國和瑞典的兵式體操后,增添了丹麥體操作為新的選擇,也為20世紀30年代國民接受丹麥布克(Niels Bukh)體操奠定了基礎。張士一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深受穆勒體操思想的影響,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張士一多學科的背景和經(jīng)驗使其將學科之間的共性進行遷移和開發(fā),促進了對體育的進一步認識,使其能夠脫離單純的體育視角,以教育的高度來審視體育在人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從而抓住教育的本質和規(guī)律。張士一與同時代的諸多關注體育的學者一樣,都同時兼具著“體育家”這一身份,一方面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精英都以關注體育現(xiàn)象、審視體育文化、發(fā)表體育見地來實現(xiàn)民族振興和國民素質提高,另一方面亦說明這些社會精英也在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詮釋體育作為 “完人教育”的理想。
注釋:
①由于國內對Müller其人沒有統(tǒng)一的譯法且J. P. Müller定居英國后將其名字改為Muller,故本文根據(jù)音譯將其譯為“穆勒”。
[HT5H]參考文獻:
[1]佚名. 文化教育[J]. 新聞報,1920-11-16.
[2]謝仁. 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之奇效[N]. 申報(上海版),1925-09-05.
[3]張士一. 職務上多坐者之體育[J]. 大中華雜志,1915(1):1-6.
[4]張士一. 十分鐘體操[J]. 環(huán)球,1917(1):6-8.
[5]佚名. 小學教授法講習會閉幕[N]. 申報(上海版),1915-08-06.
[6]張諤. 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簡單說明[J]. 中華教育界,1916,5(10):1-6.
[7]張諤. 米勒氏“余之體操法” [J]. 英語周刊,1917(新年號):25-27.
[8]張諤. 米勒氏十五分鐘體操[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
[9]吳邦偉,屠鼎鎮(zhèn). 我國今日體育之需要:張士一先生演講[J]. 南京高等師范日刊,1919(264):2-3.
[10]張士一.人人須有體育之智識[J]. 學生會會報,1915(2):17-22.
[11]張士一.國民之體育常識[J]. 環(huán)球,1916,1(4):48-49.
[12]Muller, J.P. My System[M]. Charleston: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1.
[13]Muller, J.P. My Breathing System[M]. Philadelphia:David Mckay Publisher,1914.
[14]徐鑣. 張士一老師和我國的體育事業(yè)[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986(3):6.
[15]張士一. 記青年會半夜學校之同樂會[N]. 申報(上海版),1917-04-22.
[16]鮑冠春. 張士一演說詞[J]. 學生雜志,1915(12):39-43.
[17]張士一.遠東運動會感言[J]. 學生會會報,1915(4):16-18.
[18]張士一. 運動運動會后之劇烈運動談[J]. 中華學生界,1915,3(7):1-4.
[19]張士一. 運動會與體育[J]. 中華教育界,1915,4(7):1-5.
[20]佚名.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體育專修科旨趣書[N]. 申報(上海版),1916-11-24.
[21]佚名. 體育傳習所簡章[N]. 申報(上海版),1915-11-10.
[22]佚名. 體育傳習所之組織[N]. 申報(上海版),1915-11-23.
[23]佚名. 立群女學之近訊[N]. 申報(上海版),1922-12-21.
[24]張士一. 留美教育雜碎[J]. 教育雜志,1918,10(4):15-20.
[25]張士一. 英語教學的基本步驟[J]. 教育叢刊, 1935(2):1-11.
[26]張士一. 英語教學上的“四熟主義”[J]. 教與學,1935,1(2):103-125.
[27]張士一. 教育為生人能力的科學[J]. 都市教育,1918,10(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