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馬兜鈴酸、檳榔、中國咸魚、酒精飲料“上榜了”!它們與知名的致癌物質砒霜、二惡英、黃曲霉素、苯并芘一樣,出現(xiàn)在一類致癌物清單里。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總局發(fā)布“一類致癌物”的完整清單,讓不少網(wǎng)友大吃一驚。更令人驚訝的是,解熱止痛藥非那西汀也出現(xiàn)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共有116種物質被列入其中,主要是化學物質居多。馬兜鈴酸熱議已久,無需多說。那么,前述幾種普通食品和藥品為什么成為“一類致癌物”呢?下面就簡單分析一下。
● 咸魚
咸魚、大餅子,是許多人樂享的愛物,北方人尤其喜歡。在南方沿海的廣東、福建、香港,咸魚也是大眾喜愛的食品。
此前,媒體多次披露,廣東地區(qū)鼻咽癌高發(fā)(2.89/10萬,5.7倍于全國),專家認為與廣東居民喜歡吃腌制咸魚有關。針對香港青年的調查顯示:香港青年中的鼻咽癌患者有90%以上是吃咸魚、尤其是兒童時期吃咸魚導致的。
經(jīng)過高濃度的鹽腌制的咸魚,在脫水的過程中會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及其化合物在身體中經(jīng)過酶的作用,很可能產(chǎn)生致癌物亞硝胺,亞硝胺會造成基因突變,引發(fā)癌癥。不止是咸魚,生活中會吃到的咸菜、腌菜(酸菜)、熏肉、隔夜菜等腌制食品也含有致癌因素,可能產(chǎn)生強致癌物質苯并芘和環(huán)芳烴等。
除了亞硝酸鹽帶來的風險隱患,咸魚在晾制中有可能出現(xiàn)二次污染。比如在露天暴曬時,咸魚會引來蒼蠅等小蟲子的侵蝕,可能滋生細菌;有的人因此會噴上驅蟲劑、殺蟲劑——這些因素比亞硝酸鹽更難控制,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研究發(fā)現(xiàn),食用咸魚與鼻咽癌、食道癌、胃癌具有相關性。專家建議,嬰幼兒、兒童不宜吃咸魚,成年人也不要天天吃,吃的時候也要控制總量,一月吃兩三次即可。
咸魚是廣東的一個不小的行業(yè),廣東因此加強了咸魚主產(chǎn)地安全監(jiān)管力度,要求加工企業(yè)嚴格執(zhí)行國家標準《咸魚》(GB/T 30894-2014)。對于抽檢不合格的咸魚產(chǎn)品零容忍并堅決給予依法查處。
● 檳榔
檳榔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是一種熱帶植物,我國的海南島種植較多。檳榔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和有益物質,原果主要成分含有31.1%的酚類、18.7%的多糖、14.0%的脂肪、10.8%的粗纖維、9.9%的水分、3.0%的灰分和0.5%的生物堿。檳榔還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11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檳榔種子含總生物堿0.3%~0.6%,主要為檳榔堿,并含有少量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堿、異去甲基檳榔次堿、檳榔副堿及高檳榔堿等,均與鞣酸集合存在。
據(jù)了解,我國有225個藥品含有檳榔。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之功效,被用來治療絳蟲、鉤蟲、蛔蟲、蟯蟲、姜片蟲等寄生蟲感染。由檳榔與烏藥、人參、沉香組成的四磨湯主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煩悶不食”等癥。
有關研究顯示,在流行咀嚼檳榔的國家和地區(qū)中,口腔癌的發(fā)病率名列前茅。世界上檳榔消費最高的國家是印度,印度的口腔癌發(fā)病率居世界第一位。中國臺灣地區(qū)也有很多人喜歡咀嚼檳榔,每10萬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據(jù)了解,檳榔堿是檳榔的最主要成分,咀嚼檳榔在唾液的作用下,能使檳榔堿等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胺等。醫(yī)學界已經(jīng)確認咀嚼檳榔與咽癌、喉癌、食道癌等有明顯相關性。
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收集了包括中國臺灣、印度、巴基斯坦等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上百篇檳榔研究報告,掌握了充分的流行病學證據(jù)后,認定咀嚼檳榔可能致癌,并把它和砒霜、二惡英、黃曲霉素等一道列為一級致癌物。
● 酒精飲料
酒精飲料是指乙醇含量在0.5%以上的飲料,包括各種發(fā)酵酒、蒸餾酒、配制酒及預調酒。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果酒、黃酒、清酒等等。
有確鑿證據(jù)表明,酒精是導致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和乳腺癌甚至更多部位患上癌癥的罪魁禍首。權威研究報告顯示,每30個癌癥死亡患者中就有1個是酒精造成的。酒精引起癌癥的風險正在呈不斷增加的趨勢。
酒精是怎樣導致的癌癥的呢?酒精的化學成分主要是乙醇,乙醇本身似無致癌性,但酒精促進了細胞變異。在肝癌發(fā)生過程中,酒精先是引起肝硬化;而在上消化道腫瘤中,則主要是因為乙醇在唾液中轉化為乙醛,使唾液中乙醛的濃度達到血液中的10~100倍,從而導致上消化道癌變。除了酒精的直接致癌作用以外,酒精也可在細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促進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從而造成DNA的廣泛突變以及組蛋白的甲基化與乙酰化。同時,酒精能使維甲酸濃度降低,從而導致細胞過度增生、分化,因此更易于發(fā)生癌變。酒精還可以影響激素的效果,比如提升雌二醇水平,這也是導致女性生殖系統(tǒng)癌癥的病因之一,如乳腺癌、卵巢癌的發(fā)生。
有關專家和研究人員研究驗證了與飲酒有關的癌癥種類,事實證明,大量飲酒者與不飲酒者、甚至少量飲酒者相比,更容易罹患癌癥。
● 非那西汀
非那西汀是人工合成藥物,發(fā)明于1887年,主要作為止痛退燒藥物使用。以前治療感冒時使用較多。非那西汀內服20~30分鐘出現(xiàn)藥效,大部分在肝內迅速脫去乙基,生成撲熱息痛起解熱鎮(zhèn)痛作用,撲熱息痛與葡萄糖醛酸結合隨尿排出。小部分脫去乙酰基而生成對氨苯乙醚,進一步脫乙基生成對氨基酚,后者氧化成亞氨基醌。亞氨基醌能使血紅蛋白變成高鐵血紅蛋白而失去攜氧能力,造成組織缺氧、紅細胞溶解而致溶血、黃疸,肝臟損害等。正常情況下,毒性中間代謝物迅速與谷光甘肽結合或轉化成無毒的硫醚氨酸,從尿液中排出。只有劑量過大或缺乏葡萄糖醛酸結合代謝方式時,才出現(xiàn)中毒反應。
就是說,非那西汀不宜長期使用或使用劑量過大,否則,可能導致溶血性貧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癥,損害腎臟,并很有可能誘發(fā)癌癥。
由于其副作用較大,目前已被對乙酰氨基酚所代替,現(xiàn)在僅用于某些復放藥品,如復方撲爾敏每片含非那西丁0.162克。非那西汀在許多國家已經(jīng)被列為禁售藥物。
上面解釋了某些普通食品、藥品被列為一類致癌物的原因。面對這些一級致癌物,大眾也無需過于驚慌,罹患癌癥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吃了致癌物不一定就會患上癌癥。明白了這些道理,今后遠離致癌物就是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