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教完《項脊軒志》這一課,總有一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
一、《項脊軒志》寫于兩個不同的時期,中間相隔了近16年,作者如何能補寫完篇且被認為天衣無縫?這種情況在古代少有先例,能夠?qū)懙萌绱俗匀坏母菦]有見過。何況古代只能靠手寫傳抄,過了那么長時間還能保存下來并能夠有興致去補寫。這種推測是夠大膽的。
二、語文教材中把“余既為此志”翻譯成“我已經(jīng)寫了這篇志”??墒窃诠糯话闶遣粏斡谩爸尽眮碜鳛橐黄恼碌拇Q的,古人用“志”表明文體時,一般都用在書或文章的題目上,如《三國志》等。那么,文中這句話該怎樣翻譯呢?
三、文章的題目為《項脊軒志》,可是文章中的材料卻并沒有全部圍繞項脊軒來寫,其中家族的分裂、對母親的回憶、祖母的期望與鼓勵都與項脊軒沒有直接關系。那么,歸有光為何要以《項脊軒志》為題目呢?這難道是作者的疏漏,還是另有目的?
四、在文章中作者兩次寫到哭泣,一處是在回憶母親時“余泣,嫗亦泣”;一處是回憶祖母時,“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想起母親的叮嚀與早逝,禁不住流淚哭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看到祖母送給的象笏、回憶起祖母的鼓勵就能悲傷到這種程度,此非經(jīng)歷大磨難不能為也。如果按照一般的解釋,這一部分文字是作者寫于19歲左右,而當時19歲的歸有光是對前途充滿信心與希冀的,正是“少年心事當拿云”的時期,歸有光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悲情之文?
五、在文章中,很多的選本包括語文教材的編者都刻意刪去了歸有光原文中“余既為此志”前的這樣一段話:“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這段話在文章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又為什么把它刪去呢?
六、當我們知道教材的編寫者認為刪去的這一節(jié)有“追求功名利祿、重振家業(yè)、光宗耀祖”的封建功利性思想而把它刪去時,我們就更加疑惑:既然作者有這樣一種封建功利性主題,那么文章的主題就不應該僅僅是《語文教學參考書》中所說的“本文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和人事變遷,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那么,本文的主題到底應該是什么呢?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發(fā)現(xiàn)上述六處疑問最后都集中到一點:那就是對文章中“余既為此志”這句話的解釋。這成了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查閱各種資料的過程中,筆者嘗試著把這句話解釋為“我已經(jīng)立下了這樣的志向”,聯(lián)系全文發(fā)現(xiàn),如果這樣解釋,上述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具體分析如下:
一、在《辭?!分小爸尽笨梢越忉尀椋褐鞠?,意志。其實在文中“志”也完全可以作“志向,意志”講?!坝嗉葹榇酥尽本涂梢苑g為“我已經(jīng)立下了這樣的志向”。那么這樣的志向是一種怎樣的志向呢?也許有人認為文章中沒有說明,這樣翻譯講不通。其實在教材中,編者省略了一段(見上文)。這一段是作者的議論。在古代散文(尤其是記敘類的)中,議論是作者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對人物、事件加以評論、說理和發(fā)表看法。作為散文大家的歸有光寫這樣的一節(jié)也是頗有深意的:這里既有作者的自我解嘲,更重要的是作者寄托更重大的希望于將來,把自己和歷史人物比較,以歷史人物自況,實際上是表明自己不甘永遠處于“敗屋之中”的宏偉志愿,充滿了不甘沉淪的的壯志豪情。教材的編寫者卻因為覺得這一節(jié)有“追求功名利祿、重振家業(yè)、光宗耀祖”的封建功利性主題而把它刪去。從這里可以看出,“余既為此志”實際上應該是“我已經(jīng)立下了想像蜀清、諸葛亮一樣名揚天下的志向”,編者刪去文章中那一節(jié)應該是有違作者的本意的。
二、從全文的思路看,這樣的翻譯不僅講得通,而且更為合情合理。文章第一節(jié)寫自己在項脊軒中讀書的情景是他為實現(xiàn)自己志向的努力;第二節(jié)是過渡段,也是全文的主線,表明自己讀書之樂以及不得志之悲;第三節(jié)寫“諸父異爨”引起的家庭大變故。這一切對一個封建世家子弟來說是十分痛心的事情,作為長子的歸有光寫這樣一件事情,是想表明自己面對這樣衰落的家道應該有所作為?;貞浤赣H是因為母親對他的學業(yè)是寄予厚望的,回憶祖母對他學業(yè)的關切、鼓勵,尤其是祖母持象笏對他的教導令他“長號不自禁”,這不僅僅是因為祖母的早逝,更多的應該是對自己功業(yè)未成的傷感。作者在這里寫軒四次遭火而不焚,是在表明他對家族的復興和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所以接下來作者自然地寫下了文章中被刪去的一段話來點明自己的志向。后來妻子嫁到自己家里,她也積極陪自己讀書,支持著歸有光參加科舉考試以實現(xiàn)他的宏偉志向。可是連妻子死之年所種的枇杷樹都“已亭亭如蓋矣”,而作者的科舉成功卻遙遙無期,結(jié)尾的哀傷之情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
綜觀全文,作者實際上是按照“礪志、明志、傷志”的順序給我們展示了他的心路歷程,文章體現(xiàn)的是一代讀書人追求功名利祿的志向以及屢遭打擊的傷感。
志向以及屢遭打擊的傷感,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為什么用《項脊軒志》作為文章題目了。歸有光的遠祖歸隆道曾在太倉項脊涇居住,作者自號項脊生,因此把自己書齋命名為“項脊軒”,含有懷宗追遠之意。幾代寒儒的歸氏家族把希望都寄托在歸家長子歸有光的身上,他以《項脊軒志》為題自然是在表明他振興家族、光宗耀祖的愿望和志向。文章又確實是圍繞他的志向來選擇材料的。家族的四分五裂、對母親的回憶、祖母的期望與鼓勵都是支撐作者這樣一種志向的強大動力??上ё约簠s功業(yè)未成,于是,傷感之情油然而生。
四、全文既然是一次性寫成,那么寫于什么時候呢?筆者認為,從全文的老練深沉、言辭情切的風格上看,應該寫在作者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打擊之后。我們推算《項脊軒志》應該寫于作者35歲以后。歸有光六次科考,到35歲時才考中舉人;八次參加會試,60歲時才考中進士,可謂仕途多舛。當他第四次赴京會試時,在為朋友項思堯所作的序文中對朝中權(quán)臣李攀龍、王世貞等人的擬古作風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招致了李攀龍、王世貞等人的猛烈回擊,這使得歸有光仕途又增阻力,倍感抑郁。再加上剛長大成人的小兒子、續(xù)娶的妻子相繼離世,歸有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寫下了大量傷世悼亡之作?!俄椉管幹尽氛沁@種風格的文章,故而也應該寫于這樣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