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強
汪曾祺的散文,常常用淡而有味的文字,細致逸趣的語言,詮釋了對生活詩意的關(guān)照,從平淡中現(xiàn)真情,對民族的生活、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文化進行詩意化表達。在《昆明的雨》這篇文章里,文章語言別具匠心,不事雕琢,平達質(zhì)樸,極具語文的韻味和情致。
民族的文化精神即民族的語言,民族的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詮釋。文學作品必須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用“有意味”的語言關(guān)照生命的獨特,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表達。在這方面汪曾祺先生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他用“現(xiàn)代語言觀表達了文學作品的民族化表達”。汪曾祺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云淡風輕的詩意語言。讀汪曾祺《昆明的雨》這篇散文,能讓我們深刻地感受語文之味。
汪曾祺的散文語言是流動的,一旦人們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東西被觸碰,在語言的表達上,如何運用繁復的修辭反而顯得華而無實。如在對昆明的楊梅的描寫這一段:“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作‘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這一段有猶如大白話一樣平鋪直敘的描寫,拆開來看,讓人覺得很平淡。但如果反復體味、咀嚼,用“有意味的語言觀念”角度去審視,就會感覺到,這正是汪曾祺對昆明懷念之情最平達質(zhì)樸的表達。在汪曾祺的內(nèi)心深處,“楊梅”在文本中被賦予了一種新的特性,這種特性既懷念,由此可見,汪曾祺特有的文化意識深深的蘊含在語言之中。
汪曾祺的散文中,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語言,看似信手拈來、無所顧忌、任意平淡。但仔細研讀,卻會感到意味無窮、含蓄傳神。這主要是源于作家創(chuàng)作視角的獨特。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主要是挖掘平民的生活。一個作家,只有深刻的理解某個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和品牌文化,他的語言才能越有特點。文本中對昆明的特色文化進行了描述,如楊梅、緬桂花、女房東、賣花的小姑娘、各種菌的形狀及味道、有關(guān)仙人掌的風俗,還提到了了有關(guān)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正是運用“閑話式”的表達昆明的煙火生活,才在文章中和諧統(tǒng)一了趣味性、知識性和思想性,使人感覺到寧靜、淡薄、平等與和諧。汪曾祺曾經(jīng)形象的比喻文章語言的運用手法。語言就像“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軟熟,筋道,才有勁兒?!蓖粼鳌独ッ鞯挠辍分?,將寫作視角放在“生活世界”,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些事物信手拈來。讓生活充滿了情趣。通過對語言的內(nèi)在節(jié)奏的嫻熟地把握,使得語言富有流動感。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賦予昆明音律美和節(jié)奏美,他甚至將昆明賣椒鹽餅子有腔有調(diào)的吆喝聲譜出曲來?!独ッ鞯挠辍氛Z言音韻和諧,對文化自信進行了彰顯。汪曾祺認為文學語言的精髓,就是字句的讀音,所以他對字句的讀音非常重視。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這個口語化的描述,看似不事雕琢、回環(huán)往復,讀來卻是朗朗上口、音韻和諧。通過組合使用三個形容詞,既“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對昆明的記憶進行了直接、簡潔和鮮明的表達。一字一頓的“滑,嫩,鮮,香,很好吃”等。不單單對味道進行了強調(diào),還能對文氣作了很好的舒張。就連講的笑話,都是收放自如、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與和諧的音韻。內(nèi)容雋永多味、文字簡潔精練,是汪曾祺的語言風格。如對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的描述那一段,用“戴”“穿”“坐”“吆喚”一系列的動詞,描寫了苗族女孩子的語言、動作和外貌,對昆明雨季的柔美,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tài)襯托,作者對昆明的喜愛,懷念之情躍然紙上。由此可見,一篇文章的節(jié)奏要貫穿全文,就要揉透文章的主旨,寫好每一句話。才能使文章有了勁道,使文章真正耐人尋味。
《昆明的雨》這篇散文,之所以能產(chǎn)生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就在于作者用“以小見大”的視角,審視“凡人小事”。對一位老人濃烈如火的情懷進行了極好的詮釋,表達了作者對昆明深沉的愛。利用越小的載體寄托感情,就越發(fā)凸顯了愛得醇厚。在文章中,作者承載感情的載體,有仙人掌、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等,這些平凡的小生命,都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表達了汪老對昆明生活的熱愛。美無處不在,蘊藏在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對這些細小的美進行了捕捉,然后攜來入文,遂成美文,讓人讀來妙趣橫生、韻味無窮。讀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那絲絲雨滴浸潤著我們的心靈,頃刻間,讀者會對昆明心馳神往。他在畫旁題下的那段文字雖長但很有詩情,如實描繪昆明風俗世態(tài)。用一顆真誠的心,對他所生活過的那片土地感受和深深的熱愛,不是故鄉(xiāng)卻勝過故鄉(xiāng)。并在文章里,融入了全部的愛與真情,也讓讀者深刻感受到語文之味。
讀汪曾祺《昆明的雨》,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對景物進行觀察和描寫,如何像揉面那樣,反復攢弄,使文章更有勁道,讀來更有韻味,真正體會和感知語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