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敏
名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人類的情感和智慧,傳遞著人類的理想,在千百年的發(fā)展中不斷考驗,對于我國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名著閱讀也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方式,是對人類智慧的內化。因此,在學校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開展校本課程的建設,營造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此,筆者僅就名著導讀校本課程建設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結合目前教學的教材來說,隨著進行了名著導讀的編寫,但是其教學價值和意義較小,缺少長效的機制,缺乏有效的課堂指導,使得名著導讀難以取得成效。因此,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名著閱讀指導課程的開展,促進各項閱讀指導的落實,實現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在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相應的名著閱讀書目,制定完善的閱讀指導計劃,設計相關的導讀內容。例如,《朝花夕拾》的名著導讀中,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閱讀。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部分作品是描述魯迅兒童時期兒童的生活,展現當時的人情和社會,是了解少年時期魯迅的重要篇章。如《阿長和山海經》《二十四孝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等;也有一些是描述魯迅求學以及回國之后的經歷,描述了年輕時期的魯迅為了追求真理而留下的腳步,如《藤野先生》《范愛農》等。如在《阿長和山海經》的閱讀中,讓學生思考長媽媽的性格,了解魯迅對勞動婦女的懷念。在《范愛農》的閱讀導學中,讓學生在細讀的過程中,通過作者和范愛農接觸的生活片段,展示范愛農革命前后的不同經歷,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導讀教學的開展,加強校本課程的建設,有利于文章內容和主旨的理解,仔細品味文章中的重點和細節(jié),能夠更深層次的做好名著導讀課程建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名著導讀是教師共同思考和實踐的結果。雖然有了名著校本材料,但是在課堂實踐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了校本材料,并不是說就能夠真正實現閱讀導讀。在名著導讀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課程的目標、內容、方式并且做好教學評價。做好名著導讀課程類型的構建,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如在名著推薦的課程中,應當構建完善的課型結構,包含導入、賞析和行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借助這樣的導讀課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根據內容中的精彩片段,做好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實現課程教學的多樣化。例如,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的名著導讀中,在推薦課中首先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童話故事。之后開展相應的推進課,在推進課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的難度控制,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有利于學生更加高效、準確的把握名著內容,為閱讀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在導讀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這樣的內容設計:話題1:我眼中的皇帝新衣。話題2:童話中的皇帝新衣。話題3:結合童話故事內容,說一說對新衣的理解。同時應當做好交流提升課的開展,借助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實現思想之間的碰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借助學生思維的啟發(fā),有效開展名著閱讀活動。
在名著導讀的過程中,借助導讀活動,解決學生的閱讀問題,多樣化的課型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名著導讀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引導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活動。在實踐和研究的過程中,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方式,構建更加活躍的課堂活動。在每個名著作品導讀的過程中,設計“名著概要、推薦理由以及導讀方式”三個方面的內容。如在《西游記》的導讀教學中,利用目的開展閱讀導讀活動。同時知識內容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西游記》是我國一篇古典類型的章回體長篇小說,目錄主要是每回前的回目組成。在回目中包含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同時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旨和意圖,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在《西游記》中有很多的回目,通過回目能夠了解故事的內容。如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通過這個回目能夠了解這一回主要寫的是鎮(zhèn)元大仙留唐僧故友,孫悟空偷吃人參果。在《西游記》中此類的回目非常多,讓學生對回目進行通讀,從中找出借助回目了解內容,采取兩人一組的方式,開展聽回目、講故事的課堂活動,然后結合文章正文,驗證故事的準確性。在一些章節(jié)的回目中,對于人物的姓名有著別具一格的方式,一些名字非常容易記憶,有些名字則會讓學生難以了解。如“我佛造經傳極樂”“蓮花洞木母逢災”中的“我佛”“木母”等都需要學生思考,了解人物的身份。在名著導讀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導讀方式的創(chuàng)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名著導讀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當做好校本課程的建設,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實際的名著導讀中,應當做好課程類型的探究,做好活動的優(yōu)化設計,實現課堂活動的優(yōu)化,推動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