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蓉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變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這樣表述:語文綜合性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性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貼近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學習活動。綜合性學習應體現(xiàn)出綜合性、活動性、開放性、參與性。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中以積極而審慎的態(tài)度開展了主動而活躍的探索。下面就統(tǒng)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的設計特色及在教學中的有效落實”的話題,分享一些思考和做法。
人教社專家已從從編者角度詳細介紹了統(tǒng)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的設計特色,這里不再贅述。在此,筆者僅結合自身的試教經歷略講三點感受。
統(tǒng)編本新教材把每次綜合性學習整合成一個大的活動貫穿始終,在此基礎上都有具體實施步驟的指導。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是主要活動與輔助活動相結合:每冊三個活動有主有次;每次內部活動又有主有次。并將活動步驟進行了細致的安排,這就更具指導意義也更具操作性。如七上綜合性學習“文學部落”,主要活動是組織文學社團,輔助活動形式有“討論”“班刊”“講座”等,與此同時主要活動在活動設計上明確分為四個步驟:一是籌建文學興趣小組;二是小組成立并舉辦交流會;三是班級布置文學角,由各個興趣小組承擔;四是創(chuàng)立班刊,同樣將任務分解到各個興趣小組中。在具體的步驟中,教材給出了詳盡的活動建議,如在第四步創(chuàng)立班刊中,就給出了包括如何成立班刊編輯部,如何確定班刊的整體框架,班刊編輯部根據什么設立編輯小組,如何策劃分配任務等建議。教材編寫突出具體的活動步驟,指導較為詳盡,為綜合性學習搭起腳手架,活動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大大的加強。再如在七上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中,主要活動是“調查問卷”,輔助活動形式主要有“討論”“資料搜集”等,主要活動在活動設計上明確步驟,填寫調查問卷,對照搜集資料,發(fā)現(xiàn)問題,交流討論。有的還以“方框文字”形式對每項活動中的注意事項加以說明,這樣細致的編排大大減輕了教師備課的負擔,對于學生的活動也更具有指導意義,使綜合性學習能更好地落到實處。
另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活動的設計更具有理性思維色彩。一方面體現(xiàn)在資料的選用和組織上,如“少年正是讀書時”中引用圖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柱狀圖來獲取信息,并用問卷調查形式讓學生了解自身閱讀狀況,再通過小組討論,將個人的問卷與他人進行對比,在這一過程中了解自身閱讀存在的問題,其中很多對比項都是以量化形式出現(xiàn),例如閱讀時長、閱讀本數(shù)等指標。這類資料的插入使得活動內容更具有科學性和真實性,能較好地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評價方式的選擇和應用上,如“有朋自遠方來”中的評價表,從“聽、說、信息搜集、合作”四個維度分別列舉了三個評價指標,并將評價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化無形的能力考查為有形的指標評定,為綜合性學習效果的真實評價提供了一種科學的路徑。這種用理性思維來解決語文學習問題的方式,是符合當下“跨界”思路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嘗試。再說,這些圖表、評價表等資源是實施步驟中的內容,有了這些圖表和評價表,學習實踐就有可能落到實處,就有助于學生求證意識、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學生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聽、說、讀、寫的鍛煉,更有科學方法的運用和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統(tǒng)編本綜合性學習的助讀資料呈現(xiàn)出多元的特色,“資料夾”的內容很受師生的歡迎,因為它不僅幫老師和學生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減輕了負擔,還擴充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有效拓展了學習空間。有的資料,對活動過程具有指導意義,如七下“孝親敬老,從我做起”資料夾中的“活動計劃”“活動海報”,直接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過程的模板;有的對活動內容有縱深的拓展,如“孝親敬老,從我做起”中“古籍中關于‘孝’的論述”“網絡上流傳的一組孝心漫畫”;“少年正是讀書時”中“名家談讀書”的資料補充,對讀書方法做了一些分享,等等。這些資料形式多元,除了傳統(tǒng)的文字段落,還有圖表、問卷、海報、漫畫等非連續(xù)性文本,給以“讀文”居多的語文學習補充了大量“讀圖”內容,使學生更直觀高效地獲取信息。同時,充分考慮初中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插入漫畫等內容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是學生真正喜聞樂見的材料,對于提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熱情有極大的幫助。這些助讀資料多以混合文本形式出現(xiàn),既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在同一主題之下共同構建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指導綜合性學習過程開展、主題挖掘、興趣提升的重要載體。
那怎樣用好統(tǒng)編本中的綜合性學習呢?本著“教材內容我選用、教材內容我改用、教材內容我補充用”的原則,結合新課標對七年級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了在“扶”與“放”中幫助學生成“事”、成“人”的主要思路。
一是資料運用需要 “扶”。如七上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教材提供了三則資料:有關機構公布的國民閱讀指標數(shù)據,個人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名家談讀書。其中資料一提供的是近六年來國民閱讀率指標和國民圖書閱讀量指標的柱狀圖。學生直接通過數(shù)據的對比,能夠得出“少年正是讀書的‘黃金時代’”這一結論。但老師還應有必要的“扶”,以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如通過比較圖一、圖二可以從中獲取新的信息:雖然未成年人的閱讀率遠遠高于成年人,但圖書閱讀量卻相差不大,說明未成年人的閱讀量遠遠不夠,有閱讀行為卻沒有堅持大量閱讀的人不在少數(shù);未成年人的年均閱讀量也不大,最高值約8本,2015年甚至呈下降趨勢。可見,青少年閱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必須想辦法通過提高閱讀興趣,來增加閱讀量。對于資料二的問卷,如何填寫、收集、整理,也需通過老師的“扶”來幫助學生最終達到優(yōu)化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提升閱讀品質的目的。并借助“資料夾”中以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為核心的混合文本,指導學生綜合處理各類文本,從中獲取并篩選關鍵信息,綜合運用語文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是細節(jié)設計需要“扶”。統(tǒng)編本教材的綜合性學習雖然都提供了比較具體的活動步驟,但如果我們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每個步驟,可能收效甚微。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少不了老師在活動步驟細節(jié)上“扶”。如“少年正是讀書時”步驟二要求:“小組展開討論,找出大家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分析原因,開出‘藥方’?!痹谶@里老師的“扶”就顯得十分必要。老師可結合下一個步驟的要求,引導學生探討“讀書計劃是否合理”“閱讀方法是否有效”“閱讀興趣是否持久”“閱讀習慣是否良好”等幾個共性問題。然后學生再根據這些共性問題分別分析原因,開出“藥方”,討論結束后自然過渡到第三個步驟。通過這些引導讓活動層層深入,學生在閱讀資料、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向性明確,從而提高了綜合性學習的質量。
三是能力培養(yǎng)需要“扶”。綜合性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力的培養(yǎng),是要學生“會學”,而不單單只是“學會”。在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在具體的任務或活動中把聽說讀寫能力具體化,注重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只有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能力目標點及程度,并將基礎能力落實到每次活動的具體能力培養(yǎng)點中,才能確保能力不斷提高,避免目標在同一水平重復。老師在“扶”時,記得不要停留于補白的文字學習理解,而要在語文運用實踐中總結、豐富方法性知識,提高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該始終基于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時刻關注實現(xiàn)語文的效益。
一是需要放寬活動的時空。綜合性學習,不一定要在綜合性學習之中進行,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任何時空里,都可以進行綜合性學習。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而綜合性學習較傳統(tǒng)學習而言,學習輻射面更廣,信息量更大,交互過程更頻繁,呈現(xiàn)方式更多樣,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發(fā)掘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挖掘語文學習更大的潛力。如課堂上 “少年正是讀書時”綜合性學習活動結束了,但“讀書”的話題不應該終止,我們可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放寬讀書的時空。如每天早自習用20分鐘進行“朝讀經典”活動,讓學生對經典熟讀成誦;走進廣播電視臺錄制經典誦讀節(jié)目;觀看“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jié)目,并提出明確的觀看要求;召開閱讀節(jié)等活動,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或開展主題閱讀,等等。
二是需要放大展示的平臺。“積而不發(fā)則淤”,綜合性學習中充滿了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甚至是突破創(chuàng)造的學習任務,由此而收獲的學習成果最能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與能力,也最讓學生珍惜。如果把學生帶到課堂以外更大的平臺展示自己的成果,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啟發(fā)、開拓視野、增長新知,還對下一步的學習產生心理需求上的內驅力。因此在綜合性學習中,師生通過主題活動、集中展覽、主題展示、成果匯編、推薦評獎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認定”,讓學習在不斷的激勵下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例如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學的一位老師在開展七下“天下國家”這一綜合性學習之后,學生明白了愛國應從愛校、愛家開始,于是化激情為行動,自發(fā)動筆給母校寫了一首原創(chuàng)詩《你好,二十五中》,這位老師及時捕捉到這個資源,迅速把這首詩編排為全班參與的朗誦節(jié)目,并積極推薦到全校社團文化節(jié)上表演,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又如組織學生參加宜昌某報刊主辦的“最暖心家書”活動,這些優(yōu)秀家書一經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僅一所學校的單批關注量就達到12342人次,三個年級累計關注量超過3萬人次,得到社會廣泛好評。讓語文學習化身為一次次精彩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實現(xiàn)了課內與課外、書本與生活、學得與習得的融合。
三是需要放眼學生的未來。葉瀾教授把目標分成顯性和深層兩個層面,顯性目標主要以成“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深層目標旨在改變師生的生存方式,屬于成“人”的方面(《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葉瀾)。從葉瀾教授的分類角度看,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的目標應當屬于顯性目標,它完成了對學生的成“事”的教育,它使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得以提高,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的目標應當屬于深層(隱性)目標,它使學生成 “人”,成為認知與情感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深層目標是通過顯性目標的達成而實現(xiàn)的。那么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既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需要,掌握必備的知識、能力體系和核心素養(yǎng),又要求放手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全過程中成“事”成“人”。如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放手讓學生組織活動、介紹自我、展示風采、完成評價等;在“少年正是讀書時”中放手讓學生分析數(shù)據、整理問卷、組織討論等;在“文學部落”中放手讓學生走出課堂,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等。學生在活動中始終是主體,任務由學生合作自主完成。每位學生都能在活動中表現(xiàn)自己,他們?yōu)榱送瓿赡稠椪Z文活動,常常會在一起進行研究與實踐,他們在與同伴分工合作的過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動去學習、掌握與人溝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學生們在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團結協(xié)作,進而形成了群體的思想火花。如果學生在活動中出現(xiàn)困難或者分歧,老師最好只給出建設性意見而非決定性意見,讓學生去討論溝通,達成共識,讓能力和思想在活動中得到有效鍛煉。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習得受益終身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團結協(xié)作能力,提升文化素養(yǎng),形成健康的心理與積極的價值觀。
在使用統(tǒng)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學習、思考,最后充分地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在“語文”這一核心前提下,進行跨學科、跨時空、跨方式的整合,引導學生從“學”到“用”,并在“學得”和“習得”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