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歧 丁磊 呂杰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灌注掃描作為多種疾病影像學檢查的常用方法,在醫(y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1]。本文就320排CT評估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靜息態(tài)心肌灌注改變的應用價值展開了研究,旨在為冠心病患者臨床診療提供參考,現(xiàn)將研究結果表述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臨床疑診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心臟320排CT檢查,疑診為冠心病。其中,男121例,女79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為(63.67±4.58)歲。
采用日本東芝320排640層動態(tài)容積CT儀器對全部患者行CT血管成像及靜態(tài)CT灌注檢查,方法如下:禁食4 h,注射造影劑-碘海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6469,山東潔晶藥業(yè)有限公司),預設電流350 mAs,電壓120 kV,層厚0.5 mm,間隔0.5 mm,取仰臥位,所有>15 mm的節(jié)段均利用冠狀動脈16節(jié)段法進行分析,利用16節(jié)段模型,求取每層心肌的平均密度值(AD)及每個節(jié)段透壁心肌灌注指數(shù)(TPR=內膜下AD/外膜下AD)。依據(jù)CT血管成像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冠狀動脈前降支(LAD)、右冠狀動脈(RCA)組,每組依據(jù)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個亞組,分別為正常組(0%)、輕度狹窄組(<50%)、中度狹窄組(50%~75%)及重度狹窄組(>75%)。選取病變組的50例患者進行插管法冠狀動脈造影,采用德國飛利浦公司生產(chǎn)的FD10造影系統(tǒng),觀察CT血管成像檢查所見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比較兩種檢查方法是否一致。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個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多于兩組樣本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ANOVA);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變組50例患者的檢查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比較,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200例CT血管成像檢查結果:正常組55例、輕度狹窄組60例、中度狹窄組50例、重度狹窄組35例。
LAD支配節(jié)段主要有基底段前壁、中間段前壁、心尖段前壁的TPR指數(shù)分別為:正常組(1.12±0.08)、(1.05±0.09)、(1.11±0.08);輕度狹窄組(1.12±0.08)、(1.05±0.11)、(1.12±0.10);中度狹窄組(1.13±0.10)、(0.99±0.07)、(1.04±0.08);重度狹窄組(1.12±0.07)、(0.96±0.10)、(1.01±0.12)。中度狹窄組的中間段前壁及心尖段前壁TPR指數(shù),與正常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度狹窄組的中間段前壁、心尖段前壁TPR指數(shù),與正常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輕度、中度、重度組的TPR指數(sh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00例CT血管成像檢查結果:正常組110例、輕度狹窄組45例、中度狹窄組23例、重度狹窄組22例。
RCA支配節(jié)段主要有基底段后間隔壁、中間段后間隔、心尖段后壁的TPR指數(shù)分別為:正常組(1.11±0.14)、(1.08±0.10)、(1.23±0.18);輕度狹窄組(1.11±0.10)、(1.08±0.09)、(1.21±0.16);中度狹窄組(1.10±0.13)、(1.09±0.11)、(1.21±0.19);重度狹窄組(1.10±0.15)、(1.08±0.12)、(1.21±0.15)。與正常組對比,重度狹窄組的中間段后壁TPR指數(sh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輕度、中度、重度組的TPR指數(sh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實踐證明,準確評估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肌微循環(huán)灌注情況,有助于評估患者心功能變化情況,對預后療效預測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2-3]。靜息狀態(tài)下行心肌灌注是一種有效反映機體冠脈心肌血流動力情況的有效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造影劑量,減弱患者輻射劑量[4-5]。據(jù)相關報道顯示,對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行靜息態(tài)CT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可通過患者心肌灌注密度及相關偽彩圖影像學資料,評估患者心肌缺血情況,提高臨床診斷冠心病的敏感度,改善醫(yī)師漏診情況,有助于患者提早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疾病,對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6-7]。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術能夠有效檢測冠心病患者心肌節(jié)段血流量狀態(tài),與負荷心肌灌注方式相比較,具有輻射劑量低、安全性高的應用優(yōu)點[8]。本次研究就320排CT評估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靜息態(tài)心肌灌注狀態(tài)的效果進行判定,研究結果提示:與正常組對比,重度狹窄組患者在LAD、LCX、RCA支配節(jié)段均存在TPR指數(shù)差異,而中度狹窄患者中只有出現(xiàn)LAD、LCX支配節(jié)段病變時,才有TPR指數(shù)差異,輕度狹窄則不會出現(xiàn)TPR指數(shù)差異。表明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的靜息態(tài)心肌階段TPR指數(shù)存在明顯差異,可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320排CT可有效評估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靜息態(tài)心肌灌注狀態(tài),為醫(yī)師診療患者心功能狀態(tài)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1]張輝,許官學. 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治療的最新進展[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8):66-68.
[2]余顯冠,余舒杰,凌葉盛,等. 320排CT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的心肌橋患者預后的研究[J]. 新醫(yī)學,2016,47(7):493-497.
[3]付瑛,王蒨,米宏志,等. SPECT/CT融合影像探究冠心病心肌灌注異常與冠狀動脈狹窄的相關關系[J]. 中華核醫(y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5,35(4):241-245.
[4]朱曉龍,楊飛,耿鶴群,等. 320排螺旋CT對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形態(tài)特征分析[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6,44(3):66-68.
[5]陳阿梅,謝佳均,徐向東,等. 320排螺旋CT評估升主動脈彈性與冠狀動脈狹窄的相關性[J]. 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8):69-72.
[6]高揚,王成英,周艷麗,等. 負荷動態(tài)CT心肌灌注結合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17,51(4):246-250.
[7]滿意,鄭葵葵,張昭,等. 探討320排CT下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狹窄程度與左心功能的相關性[J]. 醫(yī)學研究雜志,2017,46(1):132-135.
[8]張樞書,王晶晶,張冬,等. 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術在冠心病心功能評價中的應用價值[J]. 醫(yī)學綜述,2016,22(22):4556-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