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芳
廣東省連南位于廣東省西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總人口17萬,其中瑤族人口有8萬多。瑤族沿襲下來的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山區(qū)經(jīng)濟文化滯后,但就在這樣的地方,瑤族孩子卻呈現(xiàn)出了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這與一位優(yōu)秀校長——黃芷君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黃芷君是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勞動模范,她一直致力于推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倡導“快樂閱讀、快樂學習”的教學理念,在她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努力下,瑤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穩(wěn)步提高。為此,本刊特約記者對黃校長進行了專訪。
記者:黃校長,您好!你們學校的主要生源是瑤族孩子,在這種學生的漢語素養(yǎng)相對較弱的地方,請問是什么原因讓你們開啟“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
黃芷君:受生活語言環(huán)境影響,瑤族孩子自小說瑤語。由于瑤語與漢語差別大,瑤族孩子很難說好普通話,常常因為讀不準送氣音和翹舌音而鬧笑話;說倒裝話是他們的主要特點,運用的漢語詞匯也非常貧乏,瑤族孩子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給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障礙,從而影響、制約了人才,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急切需要尋找標本兼治、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zhì)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倡導課內(nèi)開展大量閱讀,轉變教師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非常符合我們的需要,為此,我們決定以此為突破口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
記者:聽說連南淳溪小學原來是一所基礎薄弱的村級學校,你們是如何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
黃芷君:我校的前身是一所村級完小,基礎薄弱,學生不足200人,在職教師僅有13人,其中4名教師面臨退休。全校只有一臺多媒體設備,一臺可用的錄音機。我們面對的都是山里的孩子,學生的基礎較差,閱讀量少,家長缺乏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對閱讀不重視。學校師資隊伍兩極分化:一是老齡化教師,他們多數(shù)不會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一是剛畢業(yè)分配的新教師,他們?nèi)鄙俳虒W經(jīng)驗,因此導致課堂教學“高耗低效”。這一系列因素制約了我校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努力思考著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效率。我們把教研室指導縣屬學校開展了一年多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引進我校。在這過程中,我們先讓教師參與培訓學習,轉變觀念,在學校經(jīng)費緊張的情況下,堅持選派教師外出培訓、跟崗學習,為每位語文教師配備“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指導手冊和雜志等。開展每周科級研討活動、每月教師講壇、每學期經(jīng)驗交流等活動。通過專家的理論引領、骨干的典型帶動,由點到面,逐步深入推進實驗。
記者:你們學校的管理團隊在推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黃芷君:首先,校長思想要堅定,要勇于擔當。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校長的首要任務,就是把握正確的辦學方向。校長要清楚學校的發(fā)展方向,也要清楚學校存在的問題。要了解“語文主題學習”的本質(zhì)和內(nèi)容以及實驗的目標,堅定改革的信心,只有校長堅定了,老師才會堅持下去。
其次,教導主任思路要清晰。教導主任是教師教學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應該是教學改革的引路人,要先學習,先實踐,再引領。要清楚“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要改變什么,弄清楚學校教學實際中存在著哪些問題,教師教學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這樣方能對癥下藥,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領教師走出迷茫,走向成熟。
然后,教研組長要示范。教研組是教學改革的實施中心,教研組長的示范作用至關重要。我們分四個步驟讓教研組長成為“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先行者:(1)首先派出教研組長到河南、珠海、深圳等地學習、聽課,近距離了解、理解“語文主題學習”實驗。(2)匯報學習心得,影響科組教師。(3)教研組長上示范課,互動議課,以帶動骨干教師。(4)提煉經(jīng)驗做法,撰寫經(jīng)驗論文,再上臺階,切實發(fā)揮出教研組長在教學改革中的示范作用,為學科老師做榜樣。
記者:在推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過程中,你們得到家長們的支持了嗎?
黃芷君:教學改革,要讓家長早知道,多了解,才能理解、相信學校,與學校攜手推動。學校要創(chuàng)造各種平臺,通過各種途徑增進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了解。
一是讓家長進入三個區(qū)域。在新生入學儀式上,讓家長走進閱讀體驗區(qū),高年級學生通過誦讀、表演等方式向新生家長展示學校的讀書活動成果;在低年段,讓家長進入閱讀陪伴期,我們動員家長每天擠出時間,聽聽孩子朗讀的聲音,給孩子講故事,陪伴孩子愛上閱讀;在中高年段,讓家長進入閱讀成長期,我們倡導家長檢查孩子每天的閱讀情況,利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特有的現(xiàn)代化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一米閱讀”檢查閱讀效果,在陪伴、檢查的過程中,我們的家長也會查找資料,也聽了不少文章,與孩子一起實現(xiàn)了共同成長。
二是開好三次家長會。開好新生家長培訓會:下發(fā)自編的校本教材《夢想啟航》,幫助新生家長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使其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開好每學期一次的全體家長會:發(fā)放給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宣傳“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意義和取得的成效,爭取家長的認同和支持;開設有關學習習慣、閱讀方法等方面的講座,幫助家長掌握一些引導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與孩子一起牽手閱讀,助力孩子幸福成長。
三是組織好三項活動。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向家長開放場室,向家長開放課堂,通過交流互動,架起家校共同教育的橋梁;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國慶節(jié)、寒暑假,學校開展“我和父母同讀書”活動,鼓勵學生與家長同讀一篇文章,共讀一本書,完成《閱讀旅程》;開展“溫馨家庭”評選活動。
四是做好三個展示。誦讀成果展示: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進行講故事比賽、誦讀比賽、課本劇等活動;通過班級微信群展示成果視頻、相片,給予表揚和獎勵;學校文化欄、班級特色墻展示孩子假期與父母一起購書、與父母一起閱讀的照片,讓家長與孩子都感受到幸福。
總之,我們讓家長知道我們在做什么,怎樣做,做得怎樣,了解了也就能理解,理解了也就會支持。endprint
記者:請談談你們在閱讀方面還有哪些做法。
黃芷君:課標要求“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有較豐富的積累”,我們學校創(chuàng)設了多種平臺讓學生閱讀。
1.與課前融合。每一節(jié)語文課課前3分鐘,是學生交流讀書體會、展示讀書風采的時間,每一位孩子都有上臺的機會。
2.與作業(yè)融合。為了讓閱讀成為習慣,我們堅持每課一推薦,孩子們課前讀課文,課后讀叢書及基礎閱讀書目。
3.與活動融合。通過開展全班參與誦讀經(jīng)典比賽、分享閱讀旅程、每單元一次主題手抄報、“一米閱讀”證書展、閱讀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展示各班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成果。
4.與家訪融合。每學期的集中家訪,除常規(guī)的反饋意見家訪項目外,我們與家長一起聽聽學生朗讀,看看學生的書籍,結合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評選“溫馨家庭”。
5.與學科融合。數(shù)學課閱讀數(shù)學中的趣聞軼事、數(shù)學典故;體育課閱讀運動員成長故事、體育新聞;音樂課進行配樂誦讀;美術課結合繪本圖解看圖,等等,使學生素養(yǎng)得到全方位和諧的發(fā)展。
記者:聽說在淳溪小學,閱讀成為了教師、孩子、家長一起做的事情,你們是怎樣堅持做的?
黃芷君:我校教師堅持每周集體誦讀經(jīng)典,學生堅持每天閱讀一篇文章,家長堅持每晚一次聆聽,讓誦讀成為學校每個人的事,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課堂上我們堅持課內(nèi)閱讀,課內(nèi)習得方法,抓住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學習,適時適度“引讀”課外材料,幫助學生掌握學法,遷移學習。
記者:隨著“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開展和推進,瑤族孩子們有了哪些改變?學校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黃芷君:老師改變了:變“重知識的傳授”為“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變“重知識的落實”為“重方法的指導”;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倡導學生用掌握的方法品讀文本,與同伴合作交流,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借助“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實現(xiàn)課內(nèi)、課外閱讀一體化。
學生改變了:孩子們有了主動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課堂上能自主學習,運用已掌握的學習策略進行預習、品讀、交流,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明顯提高。一些家長說:“我的孩子每天晚上一定要看一篇文章,才會高高興興睡覺?!?/p>
家長改變了:閱讀讓家長找到了與孩子交流的平臺。家長見證了孩子的成長,家長也更加理解學校的工作,自實驗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申請加入學校家長志愿者隊伍。
學校改變了:學校在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上有了新的提升,更加關注文化立校,更加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每周經(jīng)典誦讀讓教師重拾讀書的樂趣,勤學習、重實踐、常反思、多總結已成為工作常態(tài)。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我們教學的福音,它在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高瑤族孩子的漢語水平方面,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讓我們邁開了新步伐,我們都感到找到了一條更適合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