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遵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貴州遵義563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重智輕德是當代家庭教育的一個嚴重問題,同時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缺失或者缺位,使得許多孩子存在種種問題。本文提出采用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的方法,減少家庭教育中孩子存在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1]。積極心理學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會的年度大會上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最近十多年的發(fā)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積極心理品質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2]。積極心理品質是個體由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所構成的人格結構,它是人固有的、持久的、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它是多維度的,是包含個體思想、情感和行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積極品質的集合[3]。積極心理學很看重心理疾病的預防,積極心理學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品質或人格力量可以緩解心理疾病,諸如樂觀、自制力、感恩、幽默、希望、誠實、愛、勇氣、洞察力、堅持、公平等[4]。換言之,通過識別和增強人們身上固有的積極心理品質,就能夠有效地對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塞利格曼認為:最好的治療不僅僅是醫(yī)治創(chuàng)傷,它還幫助人們認識和增強其積極心理品質。發(fā)現(xiàn)積極預防和積極治療的功能,都需要通過培養(yǎng)認識和增強積極心理品質來實現(xiàn)。
樂觀是一種人格特質,其理論核心是個人對未來事件的積極期望,相信事件的好結果更有可能發(fā)生,表現(xiàn)為一種積極的解釋風格[5]。有研究發(fā)現(xiàn)樂觀的性格能夠提升主觀幸福感[6],樂觀對生活滿意度有直接的影響[7]。樂觀和悲觀都是孩子考慮事情的思維方式,這兩種不同的方式直接影響心情的好壞,心情的好壞長期積累又直接影響人一生的幸福,可見,孩子樂觀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但是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和孩子需要長期訓練,共同努力。比如:你的孩子在和大的哥哥和姐姐一起搭積木,大的哥哥和姐姐可能很快就做好了,并且能夠搭出漂亮的模型,可能你的孩子什么都搭不出來,或者搭上幾塊就塌了。對孩子來說是挫折,他們不知道怎么對待這個挫折,有可能選擇退縮、逃避、埋怨和發(fā)脾氣,在這樣的情景下,家長的引導特別重要。家長可以給孩子澄清事實:一是哥哥姐姐比你大,他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還沒有你做得好;二是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積木,適當幫助孩子完成一些簡單的模型。面對困難時,能夠正面看待和積極應對是樂觀孩子的典型特征。同時,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悲觀情緒反駁游戲。如:孩子每次刷牙的時候,都會把衣服打濕,媽媽每次都提醒和教孩子怎么做。有一次,衣服還是打濕了,媽媽生氣了。這樣的情景下,孩子最初可能覺得很委屈,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衣服還是打濕了,產生都怕刷牙了等一些負面性的認識。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反駁,媽媽生氣是因為這件事情確實沒有做好,自己把衣服打濕后,可能會感冒,感冒了就會很難受,媽媽就會很傷心,媽媽生氣是因為愛我,希望我做得更好等一些積極的解釋。長期這樣積極地反駁,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有慣性,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
自制力是個體為實現(xiàn)目標,主動把握和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的能力[8]。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具備自制力強的個體不容易離婚[9];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預示著積極情緒會有更高的水平,從而直接和間接地提高主觀幸福感[10][11];高度的自我控制可以幫助個人調節(jié)、減輕或減弱負面影響,從而長期影響他們的主觀幸福感[12]。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自制力差的個體對個人及社會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負面影響,它可能引發(fā)個體的學習成績差、攻擊行為等[13]。其中,自我控制包括抑制沖動行為、抵制誘惑、延遲滿足三個維度[14];越來越多的研究把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其他許多積極的結果聯(lián)系起來,包括學業(yè)成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能力[15]。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孩子經過商場和賣東西的地方,孩子就糾纏家長,一定要買玩具或糖果等。大部分家長出于愛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哭著、鬧著煩;或者出于面子等原因,都妥協(xié)了,最后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很多家長卻不知道這時候正是培養(yǎng)孩子控制力的好機會。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先去完成一些任務,讓他得到更多的玩具或糖果等。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和孩子共同努力。
感恩是個體對他人支持和幫助產生的感激和回報心理[16][17]。有研究發(fā)現(xiàn):感恩與幸福有獨特而又緊密的聯(lián)系[11-18];感恩是人際關系的助推劑,感恩可以提高人們的滿意度[19]?,F(xiàn)在的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做寶一樣,導致一些孩子性格驕傲,覺得家長對他們的照顧都是天經地義的,都是很正常的,不會心存感恩。家長可以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感恩的家庭氛圍,示范是一個很有用的辦法,孩子會跟著家長一起模仿。也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定期記錄感恩事件,比如每天記錄5件感恩事件,“媽媽為我洗衣服了,媽媽辛苦了,我好感謝她”“老師今天夸我學習有進步了,我要感謝她”等等。也可以寫感謝信,寄送給幫助過你的人。和培養(yǎng)其他積極心理品質一樣,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共同努力。
幽默是一種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或個體差異變量[20]。有研究發(fā)現(xiàn):幽默與健康密切相關,具有更大幽默感的人顯示出更高的健康水平[21]。也有人發(fā)現(xiàn):高幽默感組個體感受到的壓力更小,而且其焦慮程度也比低幽默感組要少,而且高幽默組比低幽默組更有可能使用積極的重新評價和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22];幽默可以促進親密關系,幽默和婚姻滿意感都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23]。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幽默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相關聯(lián)[24];幽默可以緩和挫敗感和降低自殺意念[25]。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有些家庭死氣沉沉,沒有生氣,整個家庭氛圍一點幽默感都沒有。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培養(yǎng)幽默感,每周定時看一些幽默的電視節(jié)目。每天回家,家里的成員必須分享一下今天發(fā)生的有趣事情,比如今天你出門,泥水濺臟了衣服,你可能會很生氣。本來是很正常的反應,但也沒有辦法了,只會影響你的心情。這時候是培養(yǎng)幽默的好時機,你可以想一想,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你身邊某個人身上會是什么樣子,譏笑他,然后譏笑自己!和培養(yǎng)其他積極心理品質一樣,家長和孩子需要長期共同努力。
本研究只闡述了積極心理品質的部分內容,而且是從質性來研究的,希望以后能用全面的、分年齡階段的、質與量結合的實驗方式來研究積極心理品質。
[1]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402-405.
[2]王燕.積極心理學的十年研究綜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7-31.
[3]高永金,張瑜,傅納.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探新,2015,(4):360-366.
[4]王新波.中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數據庫建設新進展[J].中國特殊教育,2010,(4):90-94.
[5]溫娟娟,鄭雪,張靈.國外樂觀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7,(1):129-133.
[6]He,F.et al..he impacts of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burn patients:a structuralequation modelling analysis[J].Plos One,2013,(8):e82939.
[7]Daukantait?,D.and R.Zukauskiene.Optimis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ffectivity Plays a Second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 and Global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Middle-Aged Women.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Finding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3(1):1-16.
[8]應賢慧,戴春林.罪犯自制力對敵意抑制效應的中介與調節(jié)變量[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5):526-528.
[9]Kelly,E.L.and J.J.Conley.Personality and compatibility: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marital stabil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1987,52(1):27-40.
[10]Ronen,T.,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The Role of Self-Control,Social Support,Age,Gender,and Familial Crisis[J].JournalofHappiness Studies,2016,17(1):1-24.[11]Wood,A.M.,J.J.Froh,and A.W.Geraghty.Gratitude and well-being: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30(7):890-905.
[12]Tu,Y.and Z.Yang.Self-Control as Mediator and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the Chinese Elderl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6,126(2):813-828.
[13]Alberts,H.J.E.M.,C.Martijn,and N.K.D.Vries.Fighting self-control failure:Overcoming ego depletion by increasing self-awaren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47(1):58-62.
[14]Kopp,C.B..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2):199-214.
[15]Dollinger,M.J..Delayedgratification[J].Business Horizons,2012,55(2):101-103.
[16]Mccullough,M.E.,R.A.Emmons,and J.A.Tsang.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127.
[17]楊欣欣,劉勤學,周宗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對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感恩和社會認同的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7,(2):183-190.
[18]Wood,A.M.,S.Joseph,and J.Maltby.Gratitude uniquely predicts satisfaction with life:Incremental validity above the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J].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5(1):49-54.
[19]SARA B.ALGOE,SHELLY L.GABLE,NATALYA C.MAISEL.It'sthelittle things:Everyday gratitudeas aboostershot for romantic relationships[J].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0,17(2):217-233.
[20]Erickson,S.J.and S.W.Feldstein.Adolescent Hum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ping,Defense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Well-Being[J].Child Psychiatry&Human Development,2007,37(3):255-271.
[21]Boyle,G.J.and J.M.Joss-Reid.Relationship of humour to health:A psychometric investig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4,9(1):51-66.
[22]Abel,M.H..Humor,stress,and coping strategies[J].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8,15(4):365-381.
[23]Koning,E.D.and R.L.Weiss.The Relational Humor Inventory:Functions of Humor in Close Relationships[J].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2,30(1):1-18.
[24]Heintz,S..Putting a spotlight on daily humor behaviors:Dimensionality and relationships with personality,subjective well-being,and humorstyles[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17,104(1):407-412.
[25]Tucker,R.P.,et al..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humor sty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predictors of suicide and suicidalideation[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13,54(5):6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