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順君,劉麗
(遵義師范學院a.人文與傳媒學院;b.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貴州遵義563006)
全域旅游是當下旅游發(fā)展的新觀念、新概念,是指各行業(yè)積極融入旅游業(yè)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體民眾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要求。它打破了以景區(qū)為核心的空間局限,要求全景、全業(yè)、全時、全民服務于旅游。
遵義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古老的夜郎文化、丹砂文化,厚重的通道文化,神秘的山地河流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激蕩、孕育升華,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旅游資源?,F(xiàn)存的181個國家級及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是黔北多元文化中遺存的富有代表性文化現(xiàn)象。
遵義市目前共有181個國家級及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5項:茅臺酒的釀制技藝,屬于民間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茅臺酒公司研發(fā)傳承;廖元和化風丹制作技藝,屬于傳統(tǒng)醫(yī)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廖氏后人傳承;桐梓苗族服飾,屬于民間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馬鬃苗族鄉(xiāng)、黃蓮鄉(xiāng)苗族集體傳承;仡佬族儺戲,屬于民間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道真等地的端公群體傳承;仡佬族三幺臺習俗,由仡佬族居住地居民傳承。省級項目42項,主要有湄潭的花苗婚俗、仁懷的踩月亮、匯川區(qū)的薅秧歌、赤水的船工號子、桐梓的高腔大山歌、道真仡佬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哭嫁歌、余慶的黔北打鬧歌、遵義縣的仡佬族踩堂舞、遵義市的通草堆畫、習水的河燈節(jié)、鳳岡的絲弦燈、正安縣的圍鼓、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皮紙制作技藝等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4項。由于各種原因,許多民間習俗、民間工藝還未整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內涵豐富,表現(xiàn)形式多樣,無論是數(shù)量、質量,還是規(guī)模、內涵,優(yōu)勢都非常突出,為文化旅游提供了多層次的、多元而豐富的產品。
從項目存在的形態(tài)看,這些非遺項目內容大都具有可感可視的活態(tài)的物質載體,對轉化為非物質文化景觀的旅游產品奠定了基礎。而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為遵義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首先,相關部門認識不到位,組織協(xié)調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生,與民俗生活密切相關。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所謂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由于居住環(huán)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種文化事項,也形成了不同的習俗與文化,展示出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些習俗與文化,無疑蘊涵了人類的智慧和經驗,值得人們長久地品味和回顧,參與和體驗,因此,可以將其作為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在以旅游發(fā)展帶動國民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政府對此已有較為充分的認識,各地在各種招商活動中,一般都會將某種非遺項目作為一種“表演”納入到活動之中,但活動之后又任其自在自為。究其原因,其思維還停留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上,沒有認識到文化本身就是生產力,因此,對它更多的是利用,而不是關注其傳承與發(fā)展,沒有積極主動地組織非遺傳承人參與到文化建設之中。所謂經驗借鑒,不過是停留在表皮上。
其次,主管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傳不夠。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遵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哪些?它們有哪些特點和價值?不僅需要文字介紹,還需要適當?shù)臅r間在公眾活動場所組織展演,或者錄制成影像在公共空間播放,以喚起民眾曾經的生活記憶,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讓公眾明白什么是非物質文化景觀,從而自覺參與或引導外來游客體驗這一文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道:“原住民、各群體,有時是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xù)和再創(chuàng)造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而為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做出貢獻?!钡窳x至今為止,沒有一所非遺展覽館,非遺的成果展示大多依傍于市博物館的場地,缺乏非遺主題式展覽館。傳習基地的建設由于各種原因運行不好,許多項目沒有傳習基地,有傳習基地的,學習者也不很踴躍。由于沒有大力的全方位的宣傳,老百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不知或漠視的狀態(tài)。
再次,研究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旅游的結合研究不夠。面對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特性有那些?怎樣傳承這些文化?怎樣去保護和開發(fā)?怎樣定位它與旅游的關系?怎樣將這些散落于山間地頭的文化整合為一臺吸引游客的文化大餐,使其成為經久不息的文化資源?怎樣將這些非物質文化景觀持續(xù)地呈現(xiàn)給絡繹不絕的旅游者而具有穩(wěn)定的吸引力?怎樣使旅游者愿意參與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在開放性傳承中怎樣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固有的特性,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深入地探討和研究。但是,據(jù)許佳君、劉永飛《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研究的社會評價》一文統(tǒng)計,迄至2012年,貴州的相關研究排名為倒數(shù)第一,這與其“文化千島”的名稱極不吻合。
第四,缺乏整體的統(tǒng)籌部署與具體的方案設計。不管是旅游部門還是文化部門,都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繁復而又十分重要、也十分艱難的工程。那么在保護中怎樣做到科學合理而又有效、雙贏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主管部門應該主動聯(lián)系研究部門、傳承人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根據(jù)項目的特點設計方案,制定鼓勵或限制的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轉化為旅游商品的過程中,既“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又能合理地協(xié)調各方的利益訴求,從而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保護途徑。但由于缺乏相關部門的主導與統(tǒng)籌,遵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發(fā)展中,自在自為,各自為陣,不能形成合力,以整體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
第五,對傳承人的生活與文化傳承關系問題思考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傳承人傳承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個別性,特別是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基礎是農耕文化,不管是聚族而居的村落還是應時而耕的農事,都是農耕文化的產物。當前由于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價值體系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使非遺傳承人正在失去傳承的生態(tài)壞境,一些古老的習俗正在失去生存的空間。大多數(shù)非遺傳承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文化傳承的價值和意義,而更多的是為生活所需選擇更為實際的工作。因此,傳承人需要在活態(tài)的文化傳承中創(chuàng)新,適應新的文化環(huán)境,享受文化帶來的利益。那么,怎樣讓傳承人兼顧兩者?這應該是政府、學界、企業(yè)等多方共同思考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融入文化旅游的大潮,首先是要在保護的原則下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為此,就必須對非遺項目的特點進行研究,只有深入地了解項目的文化內涵,才能把握項目開發(fā)的“度”,避免碎片式開發(fā)或過度開發(fā)。
這里提到的非遺特點,不是非遺所具備的特性,而是指非遺項目的類別個性。在遵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保存最多的是手工技藝類,除了藥物和酒類制作帶有私密性外,其他的如編織(藤編、紙編、篾編)、食品制作、飲料制作、服飾制作、刺繡、剪紙等,大都曾是老百姓傳統(tǒng)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廣泛的傳承基礎。由于現(xiàn)代化的推進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人們逐漸放棄了親力親為,而以購買為首選。因而,還保留著這些工藝、并追求精益求精的制作者,就成為這一遺產的傳承人。換句話說,這些技藝,并不帶有專利性,如果不追求精品,其技術含量并不特別高,它適合眾多的人參與體驗、實踐。目前,體驗式旅游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旅游的內涵,希望深度體驗當?shù)匚幕?,在親身參與中,感悟生活,學習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而旅游設計者將這類項目打造為旅游產品,并不需要特別的包裝和改造,只需要在旅游地規(guī)劃出適當?shù)膱鏊寕鞒腥苏故?,讓游客參與體驗即可。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再對傳承人的文化素養(yǎng)進行培訓提高,讓他們不僅了解所以然,而且還能向游客講述之所以然,那么,游客不僅能獲得體驗的快樂,更有獲取知識的快樂,也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和趨勢。
遵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音樂舞蹈戲曲等表演類作品,有30多個,僅次于手工技藝類。這類表演性項目,至今在遵義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要走到遵義市中心丁字口的河邊休閑廣場,你就會看到三二十人一堆的小群體,在那里自得其樂地唱各種民歌,跳各種舞蹈,吹彈各種樂器,群體與群體之間,互不干擾,觀眾對什么有興趣就觀看什么,參與什么,有的甚至將他們自己錄制的民歌光碟就地銷售,場面很熱鬧。由此可見,表演性作品在遵義的民間有著深厚的人文環(huán)境。他們所唱的“牽牛郎郞調”、摘菜調、盤歌、打鬧歌等,即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發(fā)共享與傳承。同樣,將這類項目打造成觀賞性或體驗型的旅游商品,讓游客體會具有黔北地域韻味的演出,將會使游客獲得身心的愉悅。對于這類項目的打造,除需要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外,還需要有一個像麗江宣科那樣的民間文化行家引領,對這些民間歌舞進行整合,創(chuàng)造出符合現(xiàn)代審美需求的新作品,為傳統(tǒng)藝術注入生機。當然,也可以利用群眾團體,組織山歌演唱隊等開展表演、比賽等群眾性活動。只有這樣,這些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項目,才能夠真正地得以保存和傳承。如“黔北打鬧歌”,雖然在休閑廣場仍有人唱,但其所唱只是其中片段。早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土地下戶后,“打鬧”就失去了大集體生產的演唱空間,因此,其演唱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程式,原先的開場白、排歌場、插旗頓槍、封赤口、鎖龍王、安五方、歇鬧歇、鬧后開工、送太陽等程序沒有了,原先各種程序中規(guī)定的腔調也不清晰了,更不要說那些見子打子的唱詞了,“薅草一季,歌不唱重”,它體現(xiàn)的是民間的勞動生活和民間智慧,而這種智慧來源于生活,當這種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不復再現(xiàn)時,那么,將之錄制播放和放至舞臺表演將是最好的保存保護。對此,“多彩貴州”也作了有益的嘗試。
遵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節(jié)日、習俗類,如仡佬族吃新節(jié)、仡佬族祭牛節(jié)、苗族打牛敬祭習俗、湄潭茶文化風俗、苗族婚俗、仡佬族三幺臺習俗、仡佬族寶王祭拜習俗等,這些節(jié)日和習俗都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它本身是重要的地方性人文景觀,是本地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合理延伸,其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正是吸引旅游者的深層次因素。為此,將一個民族的節(jié)日推廣為一個地區(qū)的節(jié)日,讓人們在了解一個民族的同時了解一個地區(qū),推動地區(qū)與外界的交往,對宣傳本地文化、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推動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節(jié)日作為旅游資源,并不會改變節(jié)慶文化的內涵,因為不管是吃新節(jié),還是牛王節(jié),對于當?shù)孛癖姸?,都是一個集體參與的活動,都能容納多民族觀看和參與,他們吃新也罷,祭祖也罷,在他們的地盤上,他們是主場,并不受外界的干擾。相反,對于外來客人,他們會以“三幺臺習俗”接待,瓜果、酒肉、飯菜,一臺臺的食品,一次次的禮俗,隆重地表達他們對客人的尊重。這樣的節(jié)日和民俗,還需要打造嗎!它本身就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只是由于我們宣傳不夠,外界了解不夠,一直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而已。
遵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些項目也不適合在旅游中動態(tài)保護開發(fā),如“廖氏化風丹制作技藝”、“曬醋制作技藝”,但這些項目可以通過博物館展示,讓游客參觀等方式納入旅游項目中。同時加快非遺數(shù)字博物館建設,使一些非遺項目以網絡互動的形式與觀眾見面,豐富本地文化旅游的內涵。
傳統(tǒng)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機械化現(xiàn)代產品的擠壓下,其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怎樣將傳統(tǒng)手工藝與現(xiàn)代生活融為一體,制造出符合現(xiàn)代審美需要的工藝品,是值得相關專家與手工藝人共同探討的問題,比如,傳統(tǒng)手工藝的現(xiàn)代設計與包裝,如何在設計時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與精神需要,如何將地域性、本土性與大眾審美相結合,如何使費時費工的產品適應市場規(guī)律,如何打造非遺產品品牌等等,為此,非遺旅游商品的開發(fā)必須做到幾點:首先充分考慮到游客需求,對產品進行人性化的設計;其次,探求多條腿走路的方法,可以讓游客購買成品,也可以讓游客參與體驗,先讓游客設計然后由藝人與游客合作完成工藝品,組織游客了解其工藝歷史、流派等;第三,打造非遺品牌,做精工產品,做到人有我強,人強我精,讓產品具有持久發(fā)展的動力;最后,營造氛圍,做好產品的關聯(lián)性開發(fā)。非遺是我們曾經的生活方式,其載體與生活密切相關,不是單一的、孤立的現(xiàn)象,那么,通過文字、圖片、展演、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將非遺產品放在曾經生活的環(huán)境中,滿足游客多種需求而購買商品的做法在其他地方的非物質文化產品的銷售中證明是可行的。當然,非遺產品的開發(fā)不是簡單的、想當然的設計,還需要且行且思考,且行且探索。
[1]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EB/OL].[2017-02-20](.2017-06-26).http://www.zunyi.gov.cn/zmzy/rwzy/fwzwh/201506/t20150601_149968.html
[2]申茂平.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3]王文章.非物質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劉紅嬰.世界遺產精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5](美)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