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Ordinary早期教育研究中心 范 憶
自從我與皮克勒方法相遇相識后,我一直想把這個改變了我專業(yè)實踐和個人生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與中國的家長、學前教育同行們分享。因為《早期教育》主編的邀約,我可以了卻這一心愿了。然而,當我寫下題目后,卻陷入了難以落筆的困惑:原來我還沒有功力來做這一工作。在這里我只能把自己對艾米·皮克勒博士與皮克勒方法的認識與大家作一簡約的交流。
1902年,艾米·皮克勒博士出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她的母親是當?shù)氐囊幻變簣@老師,父親是一名匈牙利工匠,她是其父母唯一的孩子。在艾米六歲時,全家回到了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艾米高中畢業(yè)后才回到奧地利,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yī)學。1927年她獲得了醫(yī)學學位后,就進入了維也納大學的兒童醫(yī)院接受小兒科的專業(yè)訓練。艾米·皮克勒博士的丈夫是一位數(shù)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她從丈夫那里學到了有關教育的知識和經驗。這些專業(yè)的訓練和經歷使得艾米·皮克勒博士堅信,教育要考慮個體發(fā)展的生理學特點。因此,當夫婦倆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他們一致決定,讓孩子自由地活動,耐心地等待她的發(fā)展。1935年,全家回到布達佩斯生活。
在匈牙利,艾米·皮克勒博士成為了一名注冊的小兒科醫(yī)師,她的工作目標是促進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從撫養(yǎng)女兒的經歷中,艾米·皮克勒博士明白了孩子不應該被刺激著去活動和游戲,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及成人與他們相處的每個細節(jié)都是至關重要的。從1936年到1945年,由于其猶太人的家庭背景和丈夫因政治原因坐牢,艾米·皮克勒博士在她的病人家庭的幫助下度過了困難的十年。她一邊從事著家庭醫(yī)生的工作,一邊寫文章、辦講座,宣傳她的嬰幼兒保育教育理念。1940年,艾米·皮克勒博士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寫給家長的書,該書在匈牙利和鄰國再版了數(shù)次。
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艾米·皮克勒博士沒有重開自己的私人診所,而是選擇為一個全國性的協(xié)會工作。這個協(xié)會的工作對象是被遺棄的孩子和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1946年,她應邀接管了洛克茲孤兒院,一直工作到1978年退休。在洛克茲孤兒院,艾米·皮克勒博士致力于探索如何創(chuàng)設一個有著舒適氛圍的環(huán)境,包括精心挑選員工,使生活在那里的孩子成長為沒有常見的“機構性損害”的成人。從1946年開始,洛克茲孤兒院在皮克勒博士的領導下,通過出版書籍和科學研究文獻,逐步發(fā)展成國際聞名的教育培訓學院?,F(xiàn)在,洛克茲孤兒院已被命名為皮克勒學院,由艾米·皮克勒博士的女兒、兒童心理學家安娜·塔道斯博士繼續(xù)管理。從2004年開始,皮克勒學院開始提供用英語講授的培訓課程,這一發(fā)展推進了皮克勒方法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引領我進入皮克勒領域的來自新西蘭的潘尼·布朗李和金伯利·克瑞斯都是皮克勒學院2004年英語課程的受訓者。雖然艾米·皮克勒博士已于1984年因病去世了,但是她一生從事的工作在世界范圍內正在喚醒和影響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們。
皮克勒博士最杰出的才能是她把自己的育兒理念完全地付諸實踐。這是皮克勒方法的生命力所在。她明白為了讓嬰兒能夠完美地遵從自然規(guī)律來發(fā)展,我們成人必須關注和服從以下這些因素:自由移動對嬰兒精神、智力和體力發(fā)展的長期影響;尊重嬰兒并界定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在生命的頭兩年中如何接觸和支持嬰兒的重要性;沒有嬰兒需要“幫助”來實現(xiàn)生命中的“里程碑”,但我們要耐心地支持他們的發(fā)展。皮克勒博士指出:“我們要控制自己教授技能和活動的欲望,最根本的原則是:讓孩子利用自己的主動性,通過獨立的活動,而得到充分的發(fā)展?!?/p>
皮克勒方法的指導性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七條:
第一,全神貫注。
成人認為一個人能夠同時進行多重任務,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能,而且是生活所必需的。皮克勒博士發(fā)現(xiàn),事實上,這一“了不起的”的技能應用在照料養(yǎng)育嬰兒中就成了對嬰兒的不尊重。當我們給予嬰兒百分百的注意時,他們接受并理解這種全神貫注是一種愛的體現(xiàn)。在與嬰兒相處時保持全神貫注,就能給忙碌、快節(jié)奏的生活創(chuàng)造安靜的時刻。對于我們成人來說,分配我們的時間比分配注意力要明智得多。
第二,減慢速度。
皮克勒博士指出,快速的、不斷變化的日常生活會給嬰兒帶來焦慮。被過度刺激的嬰兒經常是煩躁不安的。他們的母親或照顧者則會感到有壓力,緊張。因此,我們要為嬰兒創(chuàng)設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只有在這樣一個平和的、令人放松的環(huán)境中,嬰兒的自然屬性才能得以發(fā)展。今天的社會,人們的生活在不斷地提速,每個人,包括嬰兒都在從一個活動“沖”向另一個活動。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減慢日常生活中的速度,孩子和成人都將因此受益。
第三,建立信任關系。
皮克勒博士認為,對嬰兒來說,與他人的關系是關乎他生命的事情。她主張,在給嬰兒換尿布、喂奶、洗澡和穿衣時,父母和照顧者都要避免匆忙,要花時間與嬰兒愉快地進行這些基本的“照料”活動。嬰兒能由此獲得安全感和自主感,他們就會按照自然已經編排好的生長節(jié)奏發(fā)展,學習其當下所需要的技能。
第四,成人與嬰兒的合作關系。
在皮克勒博士的眼中,嬰兒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在洛克茲孤兒院,當需要嬰兒一起做某件事情時,嬰兒的照料者會向嬰兒解釋將要發(fā)生什么,等待嬰兒做出反應,然后與嬰兒一起行動。我們成人經常會低估嬰兒的愿望和能力,這個原則要求我們向嬰兒說明我們將要對他們做什么事,要求我們有耐心,給嬰兒時間做出自己的反應。
第五,自由移動。
皮克勒方法中要求成人永遠不要把嬰兒放入一種他們自己還無法進入的位置。如果嬰兒是被放入某種位置,他們就等于被囚禁了——沒有移動的自由了。皮克勒博士充分了解自由移動的眾多積極結果,她說,“當嬰兒學習翻身俯臥、轉身、爬行、坐、立、走時,他們不僅是學習這些行動,而且是學習怎樣學習。嬰兒學習自己做事,發(fā)現(xiàn)有興趣的事物,進行嘗試與實驗,克服遇到的困難。他們體會到源自于成功的快樂和滿足,收獲源自于自己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成果”。反觀今天的“家長奢侈品”市場,嬰兒車,學步車,高腳椅,安全睡覺的裝置,支撐坐的裝置……這些產品通常是為了成人的方便而不是促進嬰兒的發(fā)展。
第六,不打斷玩耍。
皮克勒博士告訴我們,嬰兒有能力自娛自樂,家長不需要娛樂孩子。他們所需要的就是安全的環(huán)境和探索的自由。“孩子,包括嬰兒,他們天然地對世界和自身擁有無窮無盡的興趣。沒有需要去娛樂一個嬰兒。嬰兒可以花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月來玩弄他偶然發(fā)現(xiàn)的最簡單不過的物件”。如果嬰兒的玩耍不被所謂的“師幼互動”(成人與孩子的相互作用)打斷,那么他們就能感受到自己的獨立性及對世界的掌控。于是,自尊和自信的最初的萌芽就由這里開始生長。反之,像我們常??梢栽谏钪锌吹降?,一些充滿愛心的成人總會不經意地打斷孩子的玩耍。我們總不能把這種行為稱為對嬰兒的“尊重”吧。
第七,尊重嬰兒給出的提示。
我們應該都很熟悉這個場景:一位成人在向一個嬰兒遞過去一小勺食物,這時孩子把頭轉向一邊,他是在很清楚地說“我吃夠了”。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看到的成人的反應是,“為了媽媽,再多吃一口!”或者“打開隧道,火車來啦!”這樣的反應是在告訴嬰兒,“我明白你的信息,但是我選擇忽視它!”這當然不是尊重的行為。長此以往,不難想象,四年,十四年以后,我們將會自食其果——長大了的孩子同樣地會選擇忽視來自父母的信息,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至此,讀者也許會有疑惑:皮克勒方法是不是只適用于0~2歲的嬰兒和學步兒?皮克勒博士的工作重心確實是在0~2歲年齡段,她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也始于這個年齡段。但是,她的理念和方法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們的兒童觀,改變了成人與兒童關系的性質,對于今天的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革命性的指導意義。我個人認為,皮克勒方法不僅對教育工作者具有學習借鑒的價值,其核心理念和原則可以適用于人一生的任何階段,適用于每個人。
在我瀏覽美國皮克勒/洛克茲機構的網頁時,已故的該組織前受托人因泰薩爾·薩里夫博士(trust?ee,Dr.Intisar Shareef)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共鳴。薩里夫博士是這樣表述的:“皮克勒讓我學會了如何握住我的孩子,然后如何讓他們自主地發(fā)展。我們尋求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平衡,而且是情緒上和精神上的平衡。在我的生命中,皮克勒博士和安娜·塔道斯博士的智慧是一股治愈的力量。我對她們倆人的感激無窮無盡!”我相信每個實踐著皮克勒理念和方法的人都懷有同樣的感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