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圣林
2005年,聯合國正式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也被稱為包容性金融。筆者曾經在金融界工作過,在2005年的時候,金融界和學術界都有一個所謂的“二八定律”。其實,那時候的“二八定律”,不夸張的說是“1∶99定律”。當時的銀行幾乎都只做批發(fā)業(yè)務,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甚至出現過很多已經是銀行客戶的中小企業(yè)被銀行踢出去的情況。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因素或過度市場化導致的,但這也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當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發(fā)達國家,金融業(yè)務大多都是以批發(fā)業(yè)務為主,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聯合國在2005年適時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
2016年,國務院發(fā)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其中包含了實現普惠金融的三大目標: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和提高金融服務的滿意度。這三個目標設定得非常好,但是也讓我們想起了當年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的次貸產品。眾所周知,次貸是服務沒有傳統(tǒng)信用資格的人的,按照這三個標準來說,次貸產品大大提高了金融的覆蓋率,增加了金融的可得性,滿意度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前也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然而它卻引發(fā)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所以,普惠金融還需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負責任。當時的次貸產品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金融,因此它也是不可延續(xù)的,甚至造成了嚴重后果。
普惠理想如果沒有技術的參與,可能就難以實現。從數據上來看,技術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普惠金融的發(fā)展。2017年全球有38億成年人在銀行或移動支付上擁有賬戶,占比為69%,而這一比例在2011年時僅有51%。這其中的增長大多來自于發(fā)展中國家,比如2014-2017年,全球通過數字化支付方式匯款和收款的賬戶擁有人比例從67%上升至76%,在發(fā)展中國家這一比例從57%上升至70%。
目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數字化程度遠高于一些發(fā)達國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科技讓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在數字普惠金融這個領域實現了換道超車。雖然現在全球還有約17億成年人沒有銀行帳戶,但是其中2/3都擁有手機,這也給普惠金融的實現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機遇。在中國,螞蟻金服可以通過手機實現“310”原則的借貸,即3分鐘提交申請、1秒鐘帳戶到錢、0人工干預,這項服務在過去四年的時間里累計了超過4000萬的用戶,累計信貸總額超過7000億元。正是由于技術的助力,才能使得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高效的金融服務。大家說起普惠金融都會提到孟加拉,但是事實上他們用了很長時間才做了很少的事情,而中國卻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較快的進步,這也說明“理想是美好的”,但是沒有科技助力,過程就會非常漫長。
首先,普惠金融的地域邊界。科技的發(fā)展,讓當今社會金融服務的地域邊界幾乎消失了。對于整個金融行業(yè)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正面的、革命性的發(fā)展和進步,也大大提高了當今金融體系的整體運行效率。
其次,普惠金融的客戶邊界??萍嫉馁x能使得中小客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幾乎平等地獲得跟大型客戶一樣的金融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說,普惠金融的客戶邊界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更多的長尾客戶被納入金融機構服務的對象,金融機構服務的客戶范疇更加廣泛且多樣。這對于社會經濟發(fā)展來說,也是一件具有積極意義的事情。
第三,普惠金融的渠道邊界。近年來,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渠道,已經逐漸趨向完全的數字化了。眾所周知,以前UBS(瑞銀集團)是全球私人銀行業(yè)務做得最好的機構之一,但它在渠道數字化方面進展較慢,主要原因在于UBS對其客戶的定位一直是超高凈值的商務人群,而它認為這類人群不需要APP式的服務。但是當UBS將業(yè)務擴展到杭州地區(qū)的時候,它就遇到了很大的問題。杭州的很多科技新貴都是UBS的私人銀行客戶,但當他們面對UBS的金融服務時卻表現出了不解:“能不能別總是跑到我這兒來找我?能不能把你的渠道數字化、智能化?”所以說,金融服務的渠道邊界也在逐漸地模糊,渠道數字化發(fā)展也是大勢所趨。
第四,普惠金融的產品邊界。所謂的產品邊界,就是簡單金融產品與復雜金融產品的邊界。在金融行業(yè),我們所熟悉的一個鐵律就是金融的適當性原則。一個金融產品或服務是否適合特定的用戶,用戶的承受能力如何,用戶是否適應這個產品或服務的流程,都是決定金融產品和服務好壞的關鍵因素。只有與用戶需求相符合的、適當的產品和服務才是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也是普惠金融的產品邊界所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第五,普惠金融的政策邊界。科技的進步,讓金融的一些概念以及金融機構持牌與非持牌的邊界相比過去來說更加模糊了。前段時間很多人談論“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談論普惠金融,似乎每個人都在做金融、從事金融行業(yè)。這也就引發(fā)了所謂的普惠金融的政策邊界問題。如何合理地定義從而構建出健康的行業(yè)環(huán)境,需要政策積極的指引和監(jiān)督。
第六,普惠金融的市場邊界。普惠金融雖然具有社會性的導向,但是也應該需要實現一定程度的市場化,從而通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市場模式去解決問題。政府政策的參與,有時可能過多地干預了本來應該屬于市場自我運行、自我調整的機制。比如,最近談論的精準扶貧,是一個有益于全社會健康發(fā)展的事情,政府也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未來我們應該更多地思考,是否應該更多地通過市場的機制而非政府的力量來更加有效、可持續(xù)地推動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的實施和發(fā)展。
第七,普惠金融的風險邊界?;ヂ摼W金融、金融科技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一些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緩釋了一些潛在的風險因素,但是也從另一個層面產生了一些新的風險,比如網絡安全風險,可能就是未來金融行業(yè)發(fā)展將要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萍嫉娘w速發(fā)展,使得風險的傳導速度和隱蔽性也極大地擴張,風險的邊界越來越大。以前像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往往只關注于信用風險,但是如今隨著風險邊界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風險都需要被納入防范和控制的范圍之內。
最后,傳統(tǒng)金融與新金融的邊界。一方面,技術寡頭現象的出現可能給企業(yè)的行為邊界帶來考驗,金融科技企業(yè)作為行業(yè)的一部分是否應該對其自身的行為有一定的克制,從而保障整個社會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用戶在金融便捷性和個人隱私之間也經歷了一些抉擇和權衡。在杭州,每個人一天大約會被拍照100次,無論你身處酒店、大街甚至是在家里。杭州有兩個全球最大的視頻監(jiān)控公司,一個是海康威視,還有一個是大華科技。這些科技企業(yè)的存在為我們提供更加便捷服務的同時,如果使用不當或許也會侵犯我們的個人隱私,作為消費者,我們的邊界又在哪里呢?金融服務,尤其是普惠金融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一種權利,但是我們在享受這種權利的同時可能也需要更多去理解金融服務的內涵,維護權益、爭取權利,智慧地享受金融產品和服務帶給我們的便捷。
總的來說,普惠金融是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一個非常好的目標,也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目標。以信用為基礎,以科技為手段,當今的普惠金融理想主義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于現實,然而,金融排斥現象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因此,我們要處理好普惠金融的這些邊界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規(guī)則的問題、治理機制的問題,以及如何處理好激勵和約束關系的問題。只有建立好普惠金融相應的規(guī)則和機制,實現科技的驅動與規(guī)則的引領,普惠金融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