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進 黃漢平
[摘要]本文通過選取2015年3月12日在鄂州市第三醫(yī)院感染科治療的一例重癥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在規(guī)范抗結核治療中,患者血象中白細胞持續(xù)反應升高,誤診為炎性反應,抗炎治療后未見好轉,經(jīng)相關檢查及專家會診,考慮此病例為重癥肺結核病合并類白血病反應,經(jīng)過對原發(fā)病積極抗結核治療,待病情得以控制后血象中白細胞恢復正常。在日常結核病的診療中,重癥肺結核病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臨床較少見,缺乏成人病例文獻報道,臨床醫(yī)師易誤診為單純合并細菌感染可能,需完善血骨髓象檢查及血液科專家會診。通過此次分析報告,可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早期診斷,避免誤診,有利于患者的治療與恢復。
[關鍵詞]肺結核;類白血病反應;診斷;誤診
[中圖分類號]R5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8-254-03
1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26歲,因“反復咳嗽咳痰伴痰中帶血半年余”,于2015年3月12日入鄂州市第三醫(yī)院感染科住院,既往體健,患者近半年來反復出現(xiàn)咳嗽咳痰癥狀,伴痰中帶血,外院胸部CT示:雙肺結核并空洞形成,雙上肺膨脹不全,雙側胸膜肥厚,右側胸腔少量積液,縱膈積液,轉診我院。入院查體:體溫37.5℃,脈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16/75mm Hg,體重51kg,神志清,頸軟,右頸部可觸及一質地軟,不可移動,大小約2.5cm×1.9cm腫大淋巴結,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許濕性啰音,心率84次/min,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正常,雙下肢無水腫。雙側巴賓斯基征(一)?;灆z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3.20×109/L,血紅蛋白:114.0g/L,平均血紅蛋白量36.3pg,血小板607×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0.10%,中性粒細胞百分比0.79%,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0.30×109/L,血生化示血沉102mm/h,肝腎功基本正常,C反應蛋白67.00mg/L,痰涂片(2+),TB-AB(+),PPD(++)。入院后診斷為:1.重癥肺結核:雙肺繼發(fā)性肺結核涂(+)初治并空洞形成右側胸腔積液縱膈積液2.右頸部淋巴結核?3.肺部非特異性感染,給予FDC-HRZE 3片,口服,1次,日,抗結核治療,同時護肝支持,另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加強抗感染治療,治療一周復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4.90×109/L,血紅蛋白103.0g/L,平均血紅蛋白量25.5pg,血小板584×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0.10%,中性粒細胞百分比0.80%,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1.80×109/L,血生化r-谷氨酰轉肽酶56.0μ/L,尿酸776.0μmoL/L,C反應蛋白94.00mg/L,考慮感染控制欠佳,予乳酸左氧氟沙星片0.6g,口服,1次/日,加強抗感染治療,出院時患者訴咳嗽咳痰癥狀好轉,無咯血,無發(fā)熱,右頸部淋巴結未見增大,繼續(xù)FDC-HRZE 3片,口服,1次/日,乳酸左氧氟沙星片0.6g,口服,1次/日,治療,同時護肝護胃支持。后期3個月內復查頸部彩超示右頸部淋巴結較前縮小,復查胸部CT與3月12日片比較雙肺大部分散在病灶呈融合狀態(tài),部分病灶有所吸收。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15.50×109/L~17.30×109/L之間,肝腎功基本正常,患者強化治療期間血象中白細胞計數(shù)未見明顯下降,至鄂州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行骨髓涂片檢查示骨髓象未見異常,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明顯增高,Ph染色體實驗(一),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血液科專家會診后考慮類白血病反應,予強的松龍30mg,口服,1次/日,每周減5mg對癥治療后,復查胸部示雙肺病灶較前吸收好轉,右側胸膜肥厚,復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恢復正常區(qū)間,血小板恢復正常區(qū)間,2016年6月10日患者至門診復診,未訴不適,無明顯咳嗽咳痰癥狀,復查胸部CT提示雙肺陳舊性病灶,多纖維化鈣化,右側胸膜肥厚粘連,頸部彩超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血生化未見特異性改變。血沉、C反應蛋白正常。停藥觀察。
本病例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患者均知情同意。
2討論
重癥肺結核標準:結核病灶范圍總和大于一側肺的50%,有空洞,有明顯滲出性,痰濃縮集菌法結核桿菌陽性,痰結核桿菌快速培養(yǎng)法陽性,癥狀明顯。重癥肺結核主要指嚴重的結核性胸膜炎,急性血型播散性肺結核,干酪性肺炎及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病情嚴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發(fā)各種細菌感染。重癥肺結核屬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該病治愈緩慢,在治療過程中要應用大量抗結核類化學藥物來殺菌、滅菌和抑菌.使得患者身體長期處于大量消耗中,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下,反過來又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對高度懷疑結核的患者,進行試驗性抗結核治療是必要的,采用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標準劑量一線抗結核方案,有效率可達80%,且不受化學治療影響。類白血病反應(Leukemoid reaction,LKR)是某些因素刺激機體造血組織引起的外周血類似白血病的改變,表現(xiàn)為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明顯增多,并伴有數(shù)量不等的幼稚細胞出現(xiàn),其發(fā)病機理考慮為細胞調控機制改變所致。此外,某些毒素、免疫反應、化學物質以及較為嚴重的缺氧均可損傷毛細血管,使血髓屏障受損,導致部分幼稚細胞進入血循環(huán),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的疾病雖然很多,但檢索國內文獻,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的患者其原發(fā)病多為感染和腫瘤,惡性腫瘤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多提示預后不良,其中感染多見于急性粟粒型肺結核、化膿性感染及敗血癥,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因其發(fā)病率高,是導致類白血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類白血病反應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特異性檢查手段,而重癥肺結核可以作為其發(fā)病的原發(fā)誘因,故當重癥肺結核患者持續(xù)數(shù)月血象中白細胞持續(xù)升高時,需警惕類白血病反應,有時易誤診為白血病。有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結核病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3倍,甚至更高,提示白血病患者較普通人群易患活動性結核病。
本文通過選取2015年3月12日在鄂州市第三醫(yī)院感染科治療的一例重癥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在規(guī)范抗結核治療中,患者血象中白細胞持續(xù)反應升高,誤診為炎性反應,給予抗炎治療后,血象中白血病持續(xù)升高未見好轉,至血液科行骨髓涂片檢查示骨髓象未見異常,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明顯增高,Ph染色體實驗(-),經(jīng)相關檢查及專家會診,考慮此病例為重癥肺結核病合并類白血病反應.重癥肺結核并發(fā)類白血病反應臨床較少見,缺乏成人病例文獻報道,類白血病反應的診斷要點是有明確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上原發(fā)病灶明顯,白細胞中度增高,但大多數(shù)<100×109/L,以分葉核及桿狀核粒細胞為主,原粒細胞少見嗜酸及嗜堿粒細胞不增高,粒細胞中毒性改變明顯,骨髓象一般無明顯改變,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明顯增高,Ph染色體(-),此例患者患重癥肺結核是其病因,臨床表現(xiàn)為肺結核常見癥狀,咳嗽、咳痰,偶有咯血、胸悶,同時頸部淋巴結增大,血象中白細胞持續(xù)升高數(shù)月,但不超過100×109/L,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血液科行骨髓涂片檢查示骨髓象未見異常,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明顯增高,Ph染色體實驗(-),經(jīng)過數(shù)次抗炎治療后效果欠佳,經(jīng)過血液科專家會診考慮類白血病反應(leukemoid reaction,LKR)。經(jīng)過對原發(fā)病積極抗結核治療,待病情得以控制后血象中白細胞恢復正常.此病例患者肺結核合并結核性胸膜炎,淋巴結核,治療療程1年以上,此病例經(jīng)過1年余規(guī)則治療后結核病得以控制治愈。因此,在日常結核病的診療中出現(xiàn)血象中白細胞持續(xù)異常升高,注意并非是單純合并細菌感染可能,應進一步完善血骨髓象檢查及血液科專家會診,避免誤診,早期診斷,利于患者原發(fā)病的治療與恢復,此例報告供廣大感染科醫(yī)師學習研究,旨為提高臨床醫(yī)師臨床診療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