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本主義流派作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大勢力,其提出了有關學習理論在教育界也引起了較大的轟動。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潛能發(fā)展”的理念對目前中職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主要介紹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有關理論和目前中職學生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有關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職學生;學習能力
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特征
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這一流派關注人的本性特征,強調人潛能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等方面。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繼行為主義流派和精神分析流派后成為心理學界的又一大流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谌吮局髁x心理學理論的基本特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理論不應該僅僅關注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以及學習知識內容的保持等方面,而應該從學習者的角度和立場出發(fā)來描述學習。此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假設認為,每個人內部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潛能,而學習就是自我實現潛能的表現?;谠摶炯僭O,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個人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天賦,完成一切與自己能力相符的任務,從而達到自我實現。在學習觀方面,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即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使個體的態(tài)度、經驗和行為發(fā)生變化,并且這種變化會滲入到個體的人格和行動之中去。同時,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學生學習中扮演著“助產士”和“催化劑”的角色。
二、 中職學生的學習現狀
中職學生是指初中畢業(yè)后進入職業(yè)高中、中等專業(yè)學?;蛘呒脊W校等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學校學習的學生。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升學模式影響,初中畢業(yè)生之所以進入中職學校,往往是因為自己的中考分數無法進入普通高中的無奈之舉。因此與普高學生相比,中職學生的學業(yè)情況普遍比較糟糕,是傳統(tǒng)觀念上的“差生”。此外,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中職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往往會遭到教育者忽視和冷落,可以說中職學生在過去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生活中是一群特殊的弱勢群體。更為嚴重的是,進入中職學校后的他們由于以往學業(yè)上長期的挫折體驗和青春期階段心智上的不成熟,這些都有可能會進一步降低他們自身的學業(yè)效能感。甚至部分學生會出現“破罐破摔”的心態(tài)和行為。因此,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yè)自我效能感,是現階段大部分中職學校在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人本主義流派創(chuàng)始人馬斯洛將個體的需要劃分為五種: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在學生學習中也應該是逐步得到滿足和發(fā)展的。因此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的中職教育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每一階段需要的滿足與否以及他們的情感體驗等,最終使學生得到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的中職教育,無論是對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下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一) 轉變教育觀念,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目前大部分中職學校的實際教學中,教師仍然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選擇者、指導者和評價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處于絕對的中心和權威地位。這種傳統(tǒng)理論強調了學生自身以外的教育力量而忽視了學生自我實現的潛能。長此以往,學生將會逐漸淪為教師的知識灌輸對象,課堂上參與體驗更是無從說起,最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人本主義流派代表羅杰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該理念認為學生才是教學真正的中心,而教師的教學只是促進學生成長和潛能發(fā)揮的手段。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各自獨特的學習風格,學習需求和內在動機等,同時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潛能的真正發(fā)揮。
(二) 轉變評價方式,提高學業(yè)自我效能感
大多數中職校園中仍然采用單向的、單一的以教師為主的評價方式。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往往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一般而言,教師會依據分數對學生進行評價,但是這種傳統(tǒng)評價方式只鼓勵了排名前列的少部分學生,對大部分同學是一種打擊。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傳統(tǒng)的外在的評價方式使學生過度關注教師對自身的評價從而忽視了學習的興趣和樂趣。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視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針對自己的方方面面自由地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在比較過程中能夠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真正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此外學習者在自我評價的期間實質上也是不斷自我反思改進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
(三) 重視學生情感對知識的促進作用
在以往倡導的三維目標體系中,教師往往關注較多的是學生知識目標的實現與否,而對學生的情感目標的實現關注較少。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應該整個人都要參與到學習中來,包括學習者的情感和情緒部分,并且認知和情感兩部分是相互統(tǒng)一和相互促進的,學生情感和情緒方面得到滿足將會促進知識層面的提高。如果脫離了情感這一方面,學生獲得知識也只是“冷冰冰”的。因此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情感方面的滿足也會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宣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01):90-93.
[2]宋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對素質教育的啟示[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121-122.
[3]周平儒.淺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1(S1):221-222.
作者簡介:
顧申霞,江蘇省昆山市,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yè)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