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政策法規(guī)處 謝 偉
收到起訴狀后的舉證糾結,庭審中的唇槍舌劍……都需要國土人修煉行政應訴技巧,通盤考量、審時度勢,恰到好處地為國土資源政策和行政行為辯護。筆者結合多年實戰(zhàn)經驗就國土資源應訴技巧作一探討。
收到行政訴訟案件后,經研讀、分析起訴狀和證據(jù)材料,即可分類確定應訴思路。
一是提出異議。主要針對重復起訴、管轄權、訴訟資格、審判程序等提出,下文會專門論述。
二是厘清訴訟請求。即在當事人訴訟請求不符合行政訴訟的規(guī)定,表現(xiàn)為不屬于行政爭議、無明確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眾多(常見于拆遷、采礦許可的多次延期中)、訴請不適當(如要求賠禮道歉等)、要求履責與不服行政行為糾纏不清、文句含義不清等,此時要與法院聯(lián)系先行讓原告明確,防范答非所問造成無效應訴。
三是答辯、舉證。此處又分為實體答辯和程序性答辯兩種。實體答辯按正常程序進行即可,程序性答辯(即案件有無超過訴訟期、有無利害關系、屬否訴訟范圍、實質爭議為何等)應當重點關注,因為只要答辯、舉證到位,事實清晰、法律明確的,法院可徑直裁判駁回起訴。
案件異議是極為重要的減少無謂訴訟、尋求適格法院的應訴技巧,在民、刑事訴訟中已經普遍應用,在行政訴訟中適用于下述情況。
由于當事人就同一行政行為同時提起行政復議(國務院裁決)或行政訴訟,或在不同法院起訴時,或者已有同一訴訟標的裁判等(同一征收決定的同一地塊的不同當事人也可適用,此時也稱受生效裁判羈束),法院由于信息不對稱通知應訴的,要及時向后立案法院提出異議。
土地、礦產作為重要的不動產,因改變不動產權屬依法應當由不動產所在地管轄,此時若其他法院已經立案,即可提出異議。現(xiàn)今,征地審批、采、探礦權、不動產登記及權屬爭議等均有不動產所在地管轄的先例。至于土地出讓合同、征地補償協(xié)議、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責令交出土地等,由于作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與不動產所在地重合,其不動產所在地管轄的屬性容易被淡化。但在目前浙江省高院推行異地管轄的情況下,不動產所在地法院與指定管轄的法院已經分離,此時行政行為可否隨之轉移管轄爭議很大。筆者認為不動產管轄具有優(yōu)于異地管轄(本質上屬于指定管轄的一種形式,不能取代不動產管轄)的效力,因此在應訴中一定要及時提出異議,防范異地管轄致裁判不利引發(fā)的國土資源失瀆職(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此外,個別當事人濫用訴權(多因征地拆遷糾紛引發(fā))多地多次起訴,意圖從不同法院的裁判中得利的,法院系統(tǒng)正通過提請上級法院指定管轄來處理(實踐中,西湖法院多次將信息公開、查處違法類案件移送到不動產所在地管轄)。行政機關若掌握相關信息,應當及時提供給法院,推動其啟動指定管轄程序,從源頭上防范裁判沖突。
一是被告資格異議,這里有原告不清楚行政職責錯列被告的情形(如對礦山安全或環(huán)境污染不滿告國土資源部門),也有行政復議改變原行政行為(撤銷、責令、確認違法等)后仍列原機關為被告(此時最多是證人或第三人)等情形,由于被告需要擔負舉證和敗訴責任,因此若有誤一定要提出異議。二是第三人資格異議,一些法院為便于審理常將行政機關列為第三人,無形中增加了應訴負擔,此時要及時提出異議,甚至不出庭(除非有系列訴訟,一般不影響責任分擔)。此外還有原告、證人、庭審發(fā)言等資格和紀律異議等,多可在答辯或庭審環(huán)節(jié)處理,本文不作專題討論。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出上述異議時,不必再就案件答辯、舉證,否則有些法院會徑直越過異議處理程序而開庭審理,那么就達不到異議的效果。
在辦理國土資源信息公開、土地登記或行政許可、行政復議不予受理等簡單案件時,為減輕應訴負擔——省卻舉證、答辯、文書往來等負擔,快審快判,國土資源部門可在答辯時一并提出適用簡易程序的意見,快速定紛止爭。
案件審理要以事實為依據(jù),而事實需要證據(jù)來呈現(xiàn),因此舉證的充分性、準確性極為重要。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承擔總體舉證責任,舉證不當將導致敗訴。常見舉證問題有三。
一是當原告與案涉行政行為無關、超出訴訟期限、不屬于訴訟范圍等時,被告當否就作出案涉行政行為的依據(jù)進行舉證這一問題。筆者以為,在與法院協(xié)調順暢有共識、且有同類判例的情況下,可以僅就已方主張舉證;但對新型疑難案件,則需要同時就行為證據(jù)舉證,以防法院不認定時承擔舉證不能之責任。二是同類案件的舉證要標準化(最好形成范本),不可因經辦人的更換(還要防范律師代理時為勝訴而過度舉證),各人自掃門前雪,舉證材料忽多忽少,影響行政誠信,不利于法院裁判。三要注意,作出行政行為的依據(jù)不等同于全部報批材料,因為有些材料可能因相互沖突或不真實等問題未被行政機關采信(可能也歸入了檔案),還有些行政行為并未依據(jù)報批材料,而是基于政策、法規(guī)的變化作出,比如不予受理、不予登記、暫緩登記、不予許可等否決類行政行為。四是因同期案件集中、應訴壓力大的,可以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但理由要充分、合理。
行政訴訟期間,行政機關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搜集證據(jù)。本文所指的搜證主要指程序性證據(jù)的搜集,包括受案范圍、訴訟期限、利害關系(該類證據(jù)不屬于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證據(jù)而不受上述限制)。該類證據(jù)或應由原告舉證,或應由法院調查,只是行政機關具有較強的調查能力給予協(xié)助而已。需要注意的是,因省、市國土資源部門多通過下級國土資源部門搜證,所舉之證多為書證,主觀性較強,因此一定要從國土資源業(yè)務、生活常理、內在邏輯等方面嚴格審查其客觀性、真實性(庭審中切記帶好原件),防止因失真失實在質證中敗北。
一是在重大爭議的案件中,可考慮請證人出庭,強化事實呈現(xiàn),增強論辯的可信度;二是針對具有極強專業(yè)性的國土資源業(yè)務,可考慮請國土資源資深人士作為專家證人出庭,解答專業(yè)問題。
在應訴中,需要對案件分析,并據(jù)此制作應訴文書。就案件分析而言,一是研讀起訴狀,針對原告所提事實錯誤、起訴理由及法規(guī)政策適用等一一厘清、核實、分析,拆除未爆彈;二是理清涉案行政行為的審查要點(職權依據(jù)、行政主體、時限、條件、程序等)以及案件罩門(即致命點或缺陷,可能敗訴處),建立一整套辯護體系;三是查看同類案件常見問題、陷阱和法院生效判決(關鍵看法院基于同案同判原則在法律適用、證據(jù)審查、裁判考量〈行政實務及糾紛處理〉的整體把握),但有些因行政協(xié)調或法官個人因素所作的判決不具有參考價值。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所列是最為完整的案件分析流程,實踐中多數(shù)案件因案情簡單等無須如此大費周章。
應訴文書主要有答辯書和代理意見。答辯書針對行政行為合法性和原告起訴事由而作,需要事先提交給法院,供原告研讀,內容要求中規(guī)中矩,不可盡亮觀點(但行政行為完全正確且有理論、判例支撐,基于化解爭議、勸服原告等理由釋明者除外)。代理意見形式多樣,可以是成形的書面意見,也可以是口頭意見。它需要對庭審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回應(好比電視劇的腳本、劇本),更重細節(jié),更為精準,有強烈的辯論味;它是我方事實、觀點的匯集,以嚴密的攻防邏輯為支撐,是底牌,不輕易拿出來;它還要讓法官認可,讓對方服氣,因此在起草時需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讓對方認識到無勝訴可能,還要盡量為其指引一條可行的救濟之路。
行政訴訟厘清事實、化解爭議的關鍵舞臺是庭審(包括法庭調查和辯論兩大環(huán)節(jié)),原、被告雙方的訴求、事實與理由全在這兒呈現(xiàn),充滿著智慧的交鋒和情商的過招。
法庭調查旨在查清案件事實,由于事實需要證據(jù)來呈現(xiàn),所以在庭審中通過質證來查清事實。質證要點如下。
1.緊抓三性展開質證
緊緊圍繞證據(jù)的真實性(有原件,無反證)、合法性(取得方式)、相關性(與案件的直接關聯(lián)性)質證,尤其要緊盯錄音、錄像、照片的合法性(是否偷錄、偷拍獲得),相關性(拍攝地點、時間、專業(yè)度〈完整性、清晰度等〉、有無移花接木等)。
2.善借原告證據(jù)為我所用
許多原告為證明案件事實舉了征地、拆遷、信息公開、信訪、裁判文書等作為證據(jù)。研討這些材料有助于理清事實,甚至找到于已有利的證據(jù)。比如筆者在辦理金華、溫州等地訴訟案件中,當事人提交了幾十份承包權糾紛判決,經連夜比對裁判原文中的“雙方舉證、事實認定”部分,查得原告早已知道征地批文(在質證時要認可其真實性,且不同意原告自行撤回),起訴已經超期,最終法院采信后駁回原告起訴。
3.掌握質證節(jié)奏,防范原告意見先入為主
由于現(xiàn)今庭審質證與辯論環(huán)節(jié)大多合一進行,因此要及時發(fā)表對證據(jù)及衍發(fā)問題的辨論意見,在質證環(huán)節(jié)即勾畫出于我方有利的事實圖景。尤其在原告證據(jù)或意見眾多容易忘卻辯論意見,或者原告慷慨激昂將法庭轉為主場等情況下,要大膽抗議要求一證一質或分批質證,掌握質證環(huán)節(jié)的主動節(jié)奏,以免法庭對原告意見先入為主,導致庭審風向不利。
4.巧用延期質證
若原告證據(jù)提交晚(原告常在開庭當日,甚至在庭審中提交,打被告一個措手不及),且相關事實危及行政行為的事實根基及合法性的,可以時間不足為由申請延期開庭或者庭后質證。
事實與法律的結合是法庭辯論的核心技巧,而充分的庭前準備、不斷積累的訴訟經驗,更讓代理人能在庭審不同面向、不同問題、不同場景下作出機智、到位的回答,讓法官深以為然,最終贏得訴訟。法庭辯論要點如下。
1.辯法自如,隨機應變
庭審論辯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一一回應,廓清迷霧。這是最常見的論辯方式,多用于行政行為無問題時,兵來將擋,層層剝筍,樸實無華卻所向披靡。二是與案件無涉,不予回應。該方式適用于當事人一再糾纏案外問題,死磕庭審時間,或法庭已反感時,如信息公開中講拆遷、許可等實體性問題。三是雷區(qū)行軍,如履薄冰。該方式多適用于行政行為問題較多(且輸不起時),險象環(huán)生、背水一戰(zhàn)時,對邏輯推理能力和應訴技巧要求極高,實戰(zhàn)中難得一遇。此時的每一次舉證、質證、辯論都要避開己方弱點,好比雷區(qū)行軍,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步不慎就會觸雷身亡。四是出奇制勝,直搗黃龍。該方式適用于新型案件,或者有新事實、新法律、新理論和新判決時,原有辯論說理已顯多余,足以釜底抽薪、一擊制勝。
2.多重設防,百折不撓
辯論的聽眾,不僅僅有原告及其代理人(其中有法律功底深厚的律師、社會經驗豐富的老百姓、死纏爛打的訴訟老戶等),還有不同背景的法官(民、刑、行政背景,或者新、中、老資格法官)。零意外的庭審可以說是百里挑一,90%的庭審都會冒出新問題待你回應,若無法應對就得庭后說明或協(xié)調,既繁瑣耗時又拉長了戰(zhàn)線。因此庭審中,一定要對關鍵問題從多個角度(實踐做法、法律規(guī)定、政策要求、同案裁判等)做好辯論方案,以應對少則兩三回合多則數(shù)次庭審的法庭攻防,否則在庭上無言以對,在旁人看來就是你不占理,輸了。當然,在攻防中可以通過霰彈打靶、揚長避短、聲東擊西、適時示弱(故意聽不清、暫不回應)等方式暫時轉移話題,贏得思考時間;但也要逮住對方事實和法律錯誤等疏漏,在其庭審松懈、反應不及強勢出擊,壓制其氣焰。要做到上述攻防自如,進退有據(jù),需要有百折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和笑看風云的心理素質。
3.開宗明義,百姓語言
相對于國土資源工作的專業(yè)性和案件的復雜性,法官、原告、旁聽群眾往往是門外漢,要讓其聽懂并支持,一定要使用簡煉、概括、明確的百姓語言,一個字能說明白的絕不用兩個字。文字表述不清楚,就用表格、數(shù)字、比喻、類比、常識等說明,從而理清部門職責、法規(guī)的適用范圍、生效與否等,以及行政行為的性質、程序的強制性還是選擇性等。
最后,若在質證論辯中遺漏了事實或辯論意見,可以在最后陳述中簡要說明。
為防止時間沖淡庭審記憶,有效銜接一審與二、再審的應訴策略,做好庭審筆記至關重要,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庭審筆記的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庭審要點,如攻防問題及對策、未決問題、待補充材料或說明、不利問題等;二是庭審圖景,包括庭審戰(zhàn)術、意外與旁聽情況、首長出庭、原告或律師風格、法官審理思路與態(tài)度等,關涉案件的未來走向和最終結果。長遠來看,庭審筆記更是記錄庭審經驗教訓的第一手材料,是提升專業(yè)能力和嫻熟應訴技巧的私人特訓教材。
在應訴中,往往會遇到三類問題:一是新類型案件審理思路;二是應訴程序性問題,如舉證范圍與自認、行政首長出庭、代理人資格、共同被告等問題;三是重大案件審理方向協(xié)調(此類協(xié)調要壓縮到最少,否則會耗損行政機關的公信力、權威和形象,等到真正大禍臨頭時就無人相救了)。上述問題,最好通過定期會商、上門對接、法院集中反饋等方式達到一致意見。特別要關注現(xiàn)今行政訴訟的異地管轄制度(往往是兩三年輪換一次管轄法院,此時更需要初次、其中、年度對接),否則若遇法院不解實情,就十分被動了。
最后,應訴技巧只是迫不得已而在庭審中用之,絕不能迷信于此而忽視依法行政,否則就是舍本逐末,最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