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重陽
【摘要】目的 探討自擬補陽逐瘀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卒中恢復期的療效和臨床體會。方法 將腦卒中恢復期患者90例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和針灸按摩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其基礎上給予自擬補陽逐瘀湯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和總結臨床體會。結果 2個療程后,兩組的NIHSS、FMA和Barthel等神經功能指標比較,差異顯著(P<0.05);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采用自擬補陽逐瘀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能顯著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疾病預后。
【關鍵詞】腦卒中恢復期;補陽逐瘀湯;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4..02
腦中風亦稱為腦卒中,是一組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腦血管缺血或出血,導致腦神經組織功能損傷的臨床綜合征[1]。腦卒中起病急、變化快、病情嚴重,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導致的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發(fā)展的趨勢。較多腦卒中患者度過急性期后,常遺留有肢體活動、感覺、語言、吞咽等神經功能障礙,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尚無較好的方法。隨著中醫(yī)藥的繼承和研究發(fā)展,以中醫(yī)為主的治療在腦卒中恢復期得到廣泛的開展[2]。近年來,我們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給予以中藥口服和針灸為主的中醫(y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中醫(yī)內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門診及住院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齡52~78歲,平均62.4±5.6歲;腦卒中病史2周~3月,平均1.2±0.4月。腦血栓形成68例,腦出血12例;肢體運動功能障礙78例,平均肌力3.2±0.5級;感覺功能障礙13例,語言功能障礙9例,吞咽神經功能障礙7例;合并高血壓病67例,高血脂癥36例,糖尿病21例,腦血管畸形或血管瘤13例。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患方知情同意的治療方法,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①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具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經頭顱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病程2周~3月,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和感覺、語言、吞咽等功能障礙;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3],出現(xiàn)神志昏蒙、口舌歪斜偏癱、言語晦澀甚至失語等主癥,頭痛頭暈、視物偏斜、飲水嗆咳、肢體乏力等次癥。②排除標準: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心腦肺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衰竭;藥物過敏史,凝血功能障礙;神志或智力障礙,不能配合該研究者。
1.3 方法
①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包括控制血壓和血糖、調血脂、抗血小板凝聚、營養(yǎng)腦神經組織藥物等;制訂科學合理的膳食標準和運動處方,給予康復治療和生活指導。根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結合穴位針灸、艾灸和電針,選取太沖、水溝、風池、三陰交、大椎、內關、曲池、合谷、天柱、阿是等穴位[4];采用點、擦、拔、揉、扳、按、伸等手法,對頭頸、肩部、四肢及相應穴位,進行推拿按摩等中醫(yī)治療手段。1~2次/次,每次20~30 min。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自擬的補陽逐瘀湯治療。組方:黃芪50 g、當歸尾10 g、赤芍10 g、川芎10 g、紅花10 g、地龍10 g、天麻10 g、鉤藤15 g、川牛膝10 g、甘草5 g,辯證施治、隨癥加減;血壓較高加生牡蠣20 g、夏枯草15g,血脂異常加草決明10 g、山楂10 g,頭暈甚者加丹參12 g、葛根10 g,口角歪斜加僵蠶6 g、全蝎3 g,肢體偏癱加桑寄生20 g、防風3 g,語言不利加石菖蒲10 g,大便不通加大黃10 g、玄明粉6 g,煩躁不安加白芍10 g、加生龍骨20 g,夜臥不安加夜交藤12 g,痰濁者加半夏10 g、膽南星6 g;1天1劑,分早晚水煎服;1個月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期間注意患者病情變化和藥物不良反應,及時作出相應處理。②2個療程后,觀察和比較治療前后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偏癱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MA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shù))等指標。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神經功能指標變化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NIHSS評分、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的神經功能指標均明顯改善,觀察組的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藥物不良反應的比較
觀察組出現(xiàn)5例(11.1%)、對照組出現(xiàn)4例(8.89%)上腹部不適、納差等消化道癥狀和輕度皮疹等不良反應,經處理后好轉,未影響療程;無藥物過敏、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不良反應。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率,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 論
腦卒中恢復期的治療主要以“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預后能力”為目標,臨床上主要采用飲食控制、治療原發(fā)疾病、營養(yǎng)腦細胞、抗血小板聚集、康復訓練等措施,但療效并不理想。隨著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中醫(yī)治療在腦卒中恢復期的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腦卒中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屬于“中風”范疇,是一種本虛標實之癥,主要病因為機體中氣不足和肝腎虧虛,或情志內傷和飲食不節(jié),引起血瘀內阻、血行不暢和氣機不通所致病,主要有風痰瘀血、氣虛血瘀、瘀血阻絡等證。腦中風的恢復期的中醫(yī)辨證分型為氣虛血瘀證,病機為血瘀阻絡和氣行不暢,氣虛不能推動血行和血不能榮,使氣血瘀滯脈絡,導致肢體偏癱等功能障礙[5];治療原則為補氣活血、化瘀通絡,依照陰陽、虛實、寒熱和實際病情的順逆轉歸,保持氣血運行暢通和陰平陽秘,使臟腑功能恢復如常。endprint
自擬的補陽逐瘀湯是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發(fā)展而來的。組方中黃芪具益氣固表、斂汗固脫、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氣虛乏力、中氣下陷、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等癥;重用黃芪為君藥,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祛瘀通絡[6]。當歸尾具補血養(yǎng)血、活血祛瘀、調經止痛之功效,用于瘀血積滯、血虛萎黃、經閉不通、虛寒腫痛等癥;方中當歸尾為臣藥,以助君藥祛瘀血、通經絡。赤芍具清熱涼血、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功效,川芎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行氣開郁之功效,紅花具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效,地龍具清熱息風、通經活絡、利尿平喘之功效,方中的赤芍、川芎、紅花和地龍為佐藥,輔以補血養(yǎng)氣、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天麻具平肝息風、定驚止痛之功效,鉤藤具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功效,川牛膝具活血通經、祛風除濕、利尿通淋之功效,方中的天麻、鉤藤和川牛膝為使藥,輔以活血祛瘀、疏通脈絡、流利關節(jié)。諸藥合用,重用黃芪補中益氣,使氣旺血行;配伍當歸尾、赤芍、川芎、紅花入肝,疏肝祛風、活血祛瘀;輔以地龍?zhí)炻?、鉤藤和川牛膝等活血息風、通經活絡,共奏補氣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效。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中的皂苷、黃酮類等藥效成分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消除纖維蛋白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擴張血管,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壓和血糖,有效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7]。當歸尾中的藥效成分藁本內脂可抑制平滑肌痙攣,抗血小板凝聚,增強機體免疫力,可抑制腦缺血后半暗帶的腦神經細胞的凋亡、促進損傷后神經組織再生、保護腦缺血損傷,促進功能缺損的腦神經的恢復。赤芍具有較強的抑制內皮素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可抑制動脈血管損傷后內膜的增生,保護腦神經組織;川芎嗪能透過血腦屏障,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增加語言中樞的血壓灌注量,改善失語癥狀;紅花甙可擴張血管和降低血壓,黃色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改善微循環(huán);地龍可激活纖維蛋白溶酶原,催化纖維蛋白溶解,抑制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和血液粘度,改善血管彈性,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諸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8]。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神經功能指標的改善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顯示出較好的療效;而藥物不良反應較輕較少,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在西醫(yī)康復和針灸按摩等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自擬的補陽逐瘀湯加減口服治療,能顯著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藥物不良反應較輕,是一種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的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建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中風的療效及對血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34):3833-3834.
[2] 施海斌,蔣 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腦卒中105 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111-112.
[3] 王印青,劉 紅.腦卒中的早期康復治療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159-160.
[4] 朱彬彬,黃春榮,蕭韻雅.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恢復期腦卒中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6,32(2):34-35.
[5] 關志紅.補陽還五湯用于腦中風病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6,14(7):30-31.
[6] 金建哲.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腦中風恢復期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4):48-49.
[7] 沈自強.黃芪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 30(19):117,122.
[8] 馬繼紅.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5,37(5):454-455.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