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
【摘要】目的 觀察探討臨床應用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腦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4年01月~2017年06月收治的急性腦出血患者312例作為此次實驗對象,按照1∶1比例分為接受不同治療方案的兩組(對照組、觀察組)。結果 兩組患者通過治療,其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觀察組指數(shù)變化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對于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亞低溫療法更符合急性腦出血治療所需,在利于腦出血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以及炎癥的消退。
【關鍵詞】急性腦出血;亞低溫療法;神經(jīng)功能;炎癥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4年01月~2017年06月急性腦出血患者312例。根據(jù)入院時的臨床體征,包括突然發(fā)病、嘔吐、頭痛、有神經(jīng)功能障礙等,再結合影像學檢查診斷為急性腦出血。所有研究對象均滿足以下準入原則:(1)有高血壓過往史;(2)出血部位明確且典型,一般為丘腦、腦干、腦室、基底節(jié)區(qū)和小腦半球等;(3)非繼發(fā)性腦血管疾?。唬?)排除海綿血管畸形病和腦腫瘤(可通過增強MIR確定);(5)無凝血功能障礙[4]。所有患者被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56例。對照組男89例,女67例,年齡48~71歲,平均年齡為(59.5±9.6)歲;觀察組男91例,女64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為(63.3±10.5)歲。兩組患者組間例數(shù)相同,性別以及年齡均值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急性腦出血對癥支持治療。包括降顱壓、降血壓以及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治療。
觀察組:急性支持治療的基礎上本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加行亞低溫治療儀治療?;颊呷朐汉箢^部置冰帽,控溫毯維持患者體溫,以33~35℃之間為宜,連續(xù)治療72 h。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期間(治療前以及治療1、2周)采集急性腦出血患者的外周靜脈血(3 mL)并進行血漿離心分離,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IL-1β,IL-6,IL-8,hs-CRP含量。另外進行急性腦出血患者神經(jīng)功能改善以及生活質(zhì)量改善評分評定,分別參考NIH-SS、Barthel指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實驗數(shù)據(jù)均經(jīng)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組間NIH-SS、Barthel評分變化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2周后具體NIH-SS、Barthel評分結果。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指標評分結果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指標評分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P<0.05)。見表1。
2.2 組間血清相關指標結果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相關血清指標結果。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相同指標結果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IL-1β,IL-6,IL-8等指標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 論
腦出血(ICH)是我國神經(jīng)科常見的疑難癥之一。在亞洲國家發(fā)病率較高,據(jù)研究顯示有25%~55%的腦卒中患者患有腦出血,且治療六個月后的致殘率高達80%,對我國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有極大的威脅。因此研究腦出血的治療方案和技術,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3]。
亞低溫療法+常規(guī)療法更符合急性腦出血治療所需,在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炎癥問題上具有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周柏玉,鄧艷群,劉 南,等.急性腦出血三種治療方法療效比較[J].人民軍醫(yī),2004,47(3):128-131.
[2] 張建斌,于立剛,代 艷.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亞低溫治療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0):35-37.
[3] 翟安林,袁 淼,茍志勇,肖文峰,王 帆.亞低溫療法輔助顱內(nèi)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預后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14,54(03):68-70.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