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朗讀訓練的效率。促使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根據句式處理好停頓與情感,根據作者意圖處理語調語速,根據學生經驗安排朗讀示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有感情;培養(yǎng);促使;引導
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讀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文基本能力。所以說,不管是哪一個學段,小學語文老師都會特別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鍛煉提高朗讀能力的過程中,小學生的知識會得到相應積累,思維得到拓展,情感得到熏陶,并最終促成了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朗讀訓練開展得比較好的班級里,學生的各項語文綜合能力相對就要更強一些,反之則要弱一些。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shù)的語文教師都會認真研究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方法,都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朗讀訓練的效率,產出最佳的訓練效果來。而提高小學生朗讀訓練效率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促使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在課堂教學上,小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文本當然是課本收入的文章了。小學生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讀,自然要很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既要做到掃除文字上的障礙,更要做到深入領會作者的意圖和情感。在有感情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就會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與感染。但是,要求小學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需要的是語文教師創(chuàng)設適宜的朗讀情境,給予正確的朗讀示范并教給相應的朗讀技巧。這樣一來,小學生才能在正確地訓練渠道中獲得不斷地進步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形成較高的朗讀能力。
一、 根據句式處理好停頓與情感
有很多語文老師喜歡組織小學生進行全班朗讀,因為這樣的朗讀給人以聲音洪亮、童聲清脆、整齊劃一的美好感受。誠然,小學生的齊讀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了班級校園的氛圍。但是,我們也別忘了經常性的齊讀容易養(yǎng)成小學生唱讀的習慣,造成了讀時熱鬧非凡,而實際上卻是朗讀效果不佳的尷尬局面。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句式處理好停頓與情感,要求小學生確確實實地把不同句式下的情感和語調朗讀出來,要做到善于根據標點符號來處理語氣上的停頓。這樣的話,小學生才能在朗讀中得到必要的語言訓練,不斷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進而深入地去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得到情感的熏陶,使得課堂的朗讀產生應有的效益。
在低中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編者在編排教材的時候是很注意小學生朗讀的。比如說,有的單元注重陳述句的訓練,要求學生能夠較好地讀出逗號、頓號、省略號、句號等在長短、語氣上的差別;還有的單元注重疑問句的訓練,要求學生讀出不同情況下問號的情感及音調上的處理;等等。所以說,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低中年級認真做好句式朗讀的訓練的話,相信小學生會在訓練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當然了,我們也可以經常性地把一些經典的句式朗讀范本拿出來讓學生進行回顧,比如說,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稱象》一課,語文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注意疑問語氣的讀法;而在同樣是一年級下冊的《夏夜多美》一課,則要注意應用感嘆語氣的讀法;還有《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卻是要側重逗號、句號的讀法;等等。
二、 根據作者意圖處理語調語速
根據句式和標點符號朗讀課文,更多地屬于朗讀技巧上的范疇,是客觀上的東西。而根據作者意圖處理語調語速則需要學生主動深入地領會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是主觀上的東西。前者更注重的是語文教師的朗讀指導,而后者則更注重學生自己的體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做好學生朗讀前的分析指導,比如說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經歷、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等,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做好朗讀前的準備工作,完成情感的蘊蓄過程,為學生準確地把握文本的意思作相應準備。同時要注意的是,這些朗讀前的準備工作更多地要強調學生的主動感悟,而不是教師的灌輸說教。
在理解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基礎上,語文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相應的語調語速,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處理不同語段、不同情境時聲音上的輕重緩急。比如說,朗讀優(yōu)美景色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調語速,而朗讀那些情感豐富深刻的語段又該用什么樣的語調語速,等等。比如說,在指導學生朗讀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長城》一文的時候,語文教師就應該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長城相關資料搜集以及教師多媒體展示介紹等辦法,先使學生對長城的歷史以及她對于中國人民的意義有清楚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在熟悉課文之后準確地讀出長城的雄偉氣勢,并且很好地感受到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發(fā)出來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三、 根據學生經驗安排朗讀示范
小學生如果能夠較好地處理好文本中的停頓與情感,并且能夠比較妥善地處理語調語速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說他們具備較高的朗讀能力了。對不同類型的文章,他們也應該能夠做出相宜的處理,把文章讀得聲情并茂。但是,要說到讀出獨特的感受的話,還是要看重學生的個人經歷。關于這一點,初中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心聲》,就很準確地點到了這個問題。
《心聲》一文中,主人公李京京因為與公開課課題《凡卡》中的主人公經歷相似,特別渴望能夠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但是,因為他是老師眼里的差生,所以沒有能夠獲得在課堂上朗讀的機會。最后通過他的努力爭取,他終于獲得了在公開課上朗讀的寶貴機會。而他也因為有著對課文深入獨到的領會,把課文朗讀得聲情并茂,獲得了聽課領導的一致好評。這篇課文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朗讀的技巧是要和人生的體驗、情感的共鳴相結合的。所以,在訓練學生朗讀技巧的同時,小學語文老師還要更多地注意引導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尤其是要注意根據學生的不同人生經歷,根據他們的經驗安排相應的朗讀示范,使得學生們的人生經歷能夠形成互補、完善。
參考文獻:
[1]孔淑萍.披文入境激情朗讀醉情山水陶冶性情[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2.
[2]王海燕.淺論小學語文的有效朗讀教學策略研究[J].青春歲月,2015.
[3]付輝堂.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朗讀現(xiàn)狀及實施策略的案例研究[J].速讀旬刊,2016.
作者簡介:
黃美華,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