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媛媛
摘要:現(xiàn)階段的高中英語教育,越來越強調對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實用能力的發(fā)展,以便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文在對研究性學習的提出與其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幾種有效的實施途徑,希望可以給各位同行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習;教學
將研究性學習方法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是近年來才出現(xiàn)的,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在教學中發(fā)揮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勢,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值得高中英語教師思考的問題?!陡咧杏⒄Z課程》中也明確表述:高中英語課程不僅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和技能,也要求學生在學習和應用過程中磨練意志、發(fā)展思維和提高個人文化素養(yǎng)。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顯得非常重要。
一、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三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應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在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尤其在英語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課程設計和實施都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傳統(tǒng)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是由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所決定的。
2.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
高中英語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確定研究主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英語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生能體驗、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既然研究性學習是一門以實踐為手段的教學方法,在把這種方法應用于英語教學過程中時,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搜集材料、整理信息、歸納理論知識,反之,在實踐中再次應用所得理論知識。即從實踐到理論,理論到實踐,將所學的英語知識在語言實踐中充分應用,以達到綜合應用英語的目的。
3.發(fā)揮學生的個性
作為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面對的不單單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有自己個性的群體。所以,在研究性學習中,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所學的知識并學以致用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而且在當今科技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逐漸普及的時代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應該順應科技的發(fā)展,讓學生在網(wǎng)絡中獲取更多的知識,而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高中英語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1.以學生的興趣為方向
只有感興趣才會有熱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興趣點,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實施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討論、自主學習。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模塊一 Unit 2 English aroundthe world 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英語歷史文化的興趣,設置一些問題,如:“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English?”“Can you find the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English?” 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課題討論,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談論的方向。 這種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印象,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2.以語法教學為媒介
高中英語教學目前的教學方式多以知識的直接呈現(xiàn)為主,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知識分散在多個單元之中,雖然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由易到難的掌握規(guī)律,但這種方式卻將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割裂,忽視語法學習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律,不僅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也影響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語法體系的完整性。
以情態(tài)動詞為例:最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常常借助語境來考查情態(tài)動詞的基本用法及其區(qū)別,因此在平時學習時準確理解和掌握情態(tài)動詞的基本用法十分重要。 情態(tài)動詞的用法復雜多變,在高考試題中,命題者常常利用語境和句子之間意義上的細微差別來考查學生對情態(tài)動詞的理解和掌握。 對于情態(tài)動詞,除了要求考生能夠準確掌握它們的基本用法外,還要充分利用高考試題所設置的語境來分析句子之間所體現(xiàn)的特殊關系。首先教師以幻燈片顯示兩個句子:Sorry Im late.I might have turned off the alarm clock and goneback to sleep again.My sister met him at the Grand Theater yesterday afternoon,so hecouldnt have attended your lecture.讓學生自己分析這兩個句子的前后結構不同,并分別對答案選項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通過分析得出:must have done:表示對過去動作的肯定推測,常譯作“一定做了……”,只能用于肯定句中。其否定形式為 cant / couldnt have done 疑問式為 Can / Could...have done?。然后教師進行及時地概括:用“情態(tài)動詞+have +done”結構表示對過去動作的推測,高考試題中常用過去時態(tài)或過去的時間狀語給以暗示。情態(tài)動詞的這一用法可以用 “對立統(tǒng)一”來解決。 這種形式的教學,既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也增強了他們自主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的關鍵,因此,在實施此種教學模式時,應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位置,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不應僅僅限制在課堂范圍內,從研究主題的選擇、資料素材的收集到課題的探究討論、課堂的合作交流,都應該由學生自主進行,使整個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例如,在學習高一英語 Unit 3 Celebration 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收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相關素材,要求學生做成報告的形式,在課堂上演講,這種方式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寧靜.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教學探析[J].科技世界,2014(01):286-323.
[2]許文典.淺探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教學[J].英語廣場,2011(04):138-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