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此課選自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我們把那些未經(jīng)過專門教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經(jīng)驗、概念,稱為“前概念”。現(xiàn)代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最有聯(lián)系的舊知識,用來固定或歸屬新知識的過程,是新知識在認知結構中進行同化或類屬的過程?!泵绹逃睦韺W家奧蘇貝爾也認為:“學生的新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前概念基礎之上的,前概念是影響學科學習的一個決定性因素?!?/p>
初中生歷史學科的前概念的形成主要源于影視文學作品、傳奇故事、知識的負遷移等,也有極少數(shù)形成于閱讀史書。因此,不同學生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下產(chǎn)生的前概念可能完全不同。這些前概念有時與正確的科學概念沒有沖突,只是有待完善和升華;有時則與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維方式大相徑庭。了解學生具有怎樣的歷史前概念,有利于使教學貼進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促進學生的理解。
下面筆者就以《連通世界的新航路》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如何利用“前概念”開展教學。
1.依據(jù)前概念,診斷學情,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
筆者課前以“你眼中的新航路”為題,收集整理關于新航路的前概念,從中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內(nèi)容。如,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西歐人第一次到東方的海路;歐洲人為了利益通往東方的海上路線;西歐人向東方探索金銀財富的道路等。
筆者發(fā)現(xiàn)在這些歷史前概念中,大多只涉及了事實概念這個層面,反映出初中生對新航路的認識只是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能說出基本史實,即人物—西歐人,地點—東方,事件—開辟海上通道,這些正確的前概念是學科學習的良好基礎和鋪墊,可使學生盡快掌握科學的概念。但在事實概念上也有不完善之處,沒有指出時間—15世紀末等。一些學生甚至出現(xiàn)了錯誤的前概念:新航路是“西歐人第一次到東方的海路”。這些錯誤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將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影響其對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甚至會歪曲新概念的意義,形成錯誤的思維,影響其知識體系的建構。
與此同時,筆者注意到少數(shù)學生的前概念中也包含了認識概念層面,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為了利益”“為了金銀”。這些認識雖然不完善,但它不是錯誤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完善前概念,培養(yǎng)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去分析歷史問題。這些前概念沒能反映出對新航路的評價,說明在學生的前概念思維方式中缺乏綜合、辯證認識的過程。
筆者根據(jù)前概念反饋的學情,調(diào)整了學習內(nèi)容,簡化事實概念的學習,即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線圖,將學習的重心放在認識概念的學習——分析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評析開辟新航路的影響,即著重分析為什么在15世紀末,西歐人會需要大量金錢?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影響。這與《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相呼應:學會“采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探究、解釋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運用辯證的、發(fā)展的觀點認識歷史進程,評估人們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該做什么。”
2.激活前概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前概念既能幫助教師了解學情,也能成為教學活動的起點。筆者在PPT上展示學生的前概念。學生在快速瀏覽這些前概念后,很快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同之處,多次提到“西歐”“東方”“金銀”“海路”等關鍵詞。教師適時引導,提醒學生,歷史的發(fā)生是有一定時間背景的,最終學生從前概念的關鍵詞中,提練出以下問題進行探究:
在15世紀末:
(1)西歐人為什么要去東方?
(2)西歐人為什么要大量黃金?
(3)西歐人為什么要走海路?
(4)西歐人為什么能走海路?
教師將這些問題陳列在黑板上,學生展開自學,根據(jù)教材提供的史料,學生較容易解決(1)(3)(4)問題:因為西歐人需要東方的黃金、香料等物品,而傳統(tǒng)商路被阻,而此時,地圓學說、指南針及造船技術的進步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最后留在黑板上的只有“在15世紀末:歐洲人為什么要大量黃金?”這塊難啃的骨頭。這也與教師預設的教學難點—分析開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不謀而合。學生的回答無序,且又相互沖突。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馬可·波羅卒于1324年,為什么在他去世后一個多世紀后,《馬可·波羅游記》才刺激了歐洲人對東方黃金的無限狂熱?即然早就知道東方有黃金,金銀可以購買商品,技術也不是問題,那為什么等到15世紀末才狂熱地開辟新航路呢?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中,西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造就了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時機,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此時,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中的圖片,學生明白,這是因為在這一個多世紀里,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新的生產(chǎn)關系(方式)。當時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需要資本(黃金)來擴大生產(chǎn),賺更多的錢,賺錢的欲望無極限,對金銀的渴望也無極限,分析得出開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難點的突破不是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學生的認知沖突形成內(nèi)驅力,主動探究得出的。這也為之后分析文藝復興、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做好鋪墊。
對于學生受思維方式的限制,而導致前概念中不曾顯現(xiàn)的認識概念,須由教師來補充,以便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全面評價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在本課中,前概念反映出學生對歷史事件評價的缺失,筆者延用學生提煉問題的方式,利用前概念中的關鍵詞,拓展出“新航路的開辟如何改變了西歐和東方?”“新航路的開辟是否只改變了西歐和東方?”這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評價新航路的開辟。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能夠根據(jù)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史料輕松地總結出新航路開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因此本課的重點落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會多角度地看待歷史問題的意識和學生的全球史觀。
3.優(yōu)化前概念,遷移知識,構建科學新概念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組織學生通過描述前概念,強化正確前概念,及時糾正錯誤前概念,升華樸素、不全面的主觀認識前概念這些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梳理或建立各概念間的聯(lián)系。最后,筆者明確歷史概念的基本構成要素主要有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時間、參加者、基本進程、性質、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等,再結合本課教學內(nèi)容,比照之前的前概念,請學生再來說說“心中的新航路”。學生就能得出比較科學的歷史概念:“15世紀末,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西歐各國為了追求黃金,經(jīng)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各地的航路。從此,整體世界開始形成?!?/p>
從學生的前概念到科學的歷史概念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所掌握的概念系統(tǒng)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未分化到分化,從分散到統(tǒng)一的變化過程。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學生不僅積累了歷史知識,同時增長了歷史智慧,習得了歷史思維方式。
下圖便是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概念的過程示意圖:
基于前概念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更加個性化、人性化,能較好地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表現(xiàn)欲和探究欲,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自愿、自主、自覺的學習習慣,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由于學生的歷史前概念具有個體性和穩(wěn)定性等特征,教師很難通過一兩節(jié)課就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同時,教師在備課時針對學生的各種前概念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也使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不少。但正如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所言:“學生具備的兩大功能,一是吸收,一是釋放。但是現(xiàn)在的教育,只知道學生是吸收者,只考慮給予學生,而沒有想到學生同時還是釋放者。學生所需要的,正是這種‘我的價值、‘我的作用、‘我的意義、‘我的存在。”這也許就是歷史教師們不斷克服困難,堅持基于前概念教學探索的動力所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輯/李夢迪E-mail:5148748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