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劉艷驕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針推系,北京,100029;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心理睡眠科,南區(qū)睡眠中心,北京,100053)
近年來,隨著對睡眠障礙疾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從天然植物中尋找預防、保健、治療的藥物和健康食品成為時尚,把消費觀念及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逐步轉向回歸自然。重慶境內(nèi)山巒起伏,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形以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高差達2 000米以上;區(qū)域內(nèi)江河縱橫、水量豐富、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多霧、無霜期長、濕度大、日照少、立體氣候明顯,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與垂直地帶性變化。重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中藥資源比內(nèi)蒙、青藏高原、新疆等中藥材產(chǎn)區(qū)更具有品種區(qū)系成分豐富、特有品種多的特點。重慶市有中藥材品種3 000多種,動物藥100多種,礦物藥100多種,中藥材總蘊藏約15萬噸,自然分布的藥用植物種類達500余種,占我國藥用植物種類的1/3,其中常年收購的藥材品種約350種,全國中藥材品種有1/2以上均產(chǎn)自重慶。
重慶的本草文獻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古代,主要來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等;一分部分是現(xiàn)代的,主要是1949年以后,對各地藥物的研究與整理,如《四川中藥志》、《長江三峽中草藥圖譜》、《中草藥大典》、《中華本草》等。
功效:《日華子本草》:“安心,定膽,益志,養(yǎng)五臟。治癲邪啼位,狂叫,驚悸,殺蠱毒氣,燲乳癰、發(fā)背及諸瘡腫,并治產(chǎn)后血狂運”[1]。
現(xiàn)代研究:百合除含有蛋白質(zhì)21.29%、脂肪12.43%、還原糖11.47%、淀粉1.61%,及鈣、磷、鐵、每百克含1.443 mg維生素B、21.2 mg維生素C等營養(yǎng)素外,還含有一些特殊的營養(yǎng)成分,如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這些成分綜合作用于人體,不僅具有良好的營養(yǎng)滋補之功,而且還對秋季氣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種季節(jié)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1.2 柏子仁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成熟種仁。
功效: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柏實,味甘平,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濕痹,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
2)《本草綱目》:“養(yǎng)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鞍刈尤市云蕉缓辉?,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
現(xiàn)代研究: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以χ2進行校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化學成分:含脂肪油,并含少量揮發(fā)油、皂苷及植物甾醇、維生素A、蛋白質(zhì)等。
2)藥理作用:柏子仁單方注射液可使貓的慢波睡眠深睡期明顯延長,并具有顯著的恢復體力作用。
3)臨床研究:據(jù)報道,以柏子仁、當歸等量制丸,每次9 g,3次/d,治療血虛之脫發(fā),效果滿意[2]。另有用柏子仁等治療變異性心絞痛、夢游癥、男性臟躁證等。
2.1.3 茶葉 來源:山茶科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Linnaeus) Kuntze的干燥芽葉。
功效:安神、明目、清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等。
現(xiàn)代研究:
所含成份及功能:1)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qū)θ梭w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chǎn)物過敏等功效。2)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復合物;茶湯冷后形成乳化現(xiàn)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xù),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3)礦物質(zhì):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zhì)。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于堿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堿性,保持健康。①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③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鈣的利用。因不溶于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4)維生素:①類胡蘿卜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末一起飲咽才可補充。②B群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5)其他機能成份:①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和消除口臭功效。②皂素抗癌、抗炎癥功效。③胺基酪酸于制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產(chǎn)生,稱佳葉龍茶可以防高血壓。
2.1.4 燈心草 來源:為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的莖髓或全草。
功效:1)《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安神,利水通淋”。
2)《西藏常用中草藥》:“清肺,降火,利尿。治心煩不寐”。
3)《本草衍義補遺》:“治急喉痹,小兒夜啼”。
4)《藥品化義》:“燈心,氣味俱輕,輕者上浮,專入心肺;性味俱淡,淡能利竅。使上部郁熱下行,從小便而出。主治咳嗽咽痛,眼赤目昏,淋閉水腫,小便不利,暑熱便濁,小兒夜啼,皆清熱之功也。世疑輕淡之物,以為力薄而忽略之,不知輕可去實,淡主于滲,惟此能導心肺之熱,自上順下,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其力獨勝”[3]。
現(xiàn)代研究:莖髓含多種菲類衍生物,已分離得到:燈心草二酚(Effusos),6-甲基燈心草二酚(Juncusol),燈心草酚(Juncunol)等。實驗證明本品具有利尿、止血作用。
2.1.5 費菜(景天三七) 來源:景天科景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功效:治療心悸不寐,養(yǎng)氣定神活血,止血,寧心,利濕,消腫,解毒。
現(xiàn)代研究:費菜取液有擴張動脈血管,興奮心臟,解毒、降壓、鎮(zhèn)靜、活血止血、安神定氣等作用。費菜能縮短血凝時間(劉學杰,2007);對食管癌細胞超微結構有破壞作用(付煜榮,2008)。KangTH(2000)研究表明,在細胞循環(huán)G1期細胞數(shù)量一定范圍內(nèi)時,生物堿抗細胞分裂增殖效應與細胞的增加有關系,其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提高肝炎患者存活率。景天植物中黃酮類水溶性總苷有保肝降酶作用(韓敬,2005)。景天多糖能激活免疫細胞,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且對正常細胞無毒害(韓敬,2005)。常兆蘭(2002)認為景天庚醛糖作用于蜂毒中磷脂酶A和透明質(zhì)酸酶,能消腫止痛、解毒和阻止毒素擴散。KimDW(2004)發(fā)現(xiàn):橫根費菜甲醇提取物可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腫脹、大鼠足跖腫脹及多佛波酯治療引起小鼠耳腫,亦可降低環(huán)氧對細胞的殺傷作用。養(yǎng)心草膠囊通過升高載脂蛋白A(apoA),提高脂蛋白脂酶(LPL)、卵磷脂膽固醇?;D移酶(LCAT)活性及高密度脂蛋白亞組分(HDL2-C)水平和降低載脂蛋白B(apoB)水平,調(diào)節(jié)血脂(吳符火,2006)。
2.1.6 茯苓 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的干燥菌核[4]。
功效:1)《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2)《服茯苓賦并引》:“服茯苓可以固形養(yǎng)氣,延年而卻老者。久服則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顏如處子,神止氣定”。
現(xiàn)代研究: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最高可達75%,為一種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鏈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斷支鏈成β(1→3)葡萄糖聚糖,稱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稱為茯苓多糖(PPS),具抗腫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進及抗腫瘤作用。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對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能使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并有鎮(zhèn)靜的作用[4]。
2.1.7 福建觀音座蓮 來源:是蕨類植物門、觀音座蓮科、觀音座蓮屬植物。
功效:《中國民族藥志》:“根莖主治乳腺炎,產(chǎn)后腹痛,神志不安,乳房紅腫疼痛,神經(jīng)分裂癥”[5]。
2.1.8 高粱 來源:禾本科、高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功效:燥濕祛痰,寧心安神。
現(xiàn)代研究: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莖稈等。其中子粒中主要養(yǎng)分含量: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纖維2%~3%、淀粉65%~70%。蛋白質(zhì)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11%,其中約有0.28%的賴氨酸,0.11%的蛋氨酸,0.18%的胱氨酸,0.10%的色氨酸,0.37%的精氨酸,0.24%的組氨酸,1.42%的亮氨酸,0.56%的異亮氨酸,0.48%的苯丙氨酸,0.30%的蘇氨酸,0.58%的纈氨酸。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纈氨酸的含量略高于玉米,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于玉米。其他各種氨基酸的含量與玉米大致相等。高粱糠中粗蛋白質(zhì)含量達10%左右,在鮮高粱酒糟中為9.3%,在鮮高粱醋渣中是8.5%左右。高梁稈及高粱殼的蛋白質(zhì)含量較少,分別為3.2%及2.2%左右[4]。
[1]尚志鈞.日華子本草蜀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河北省衛(wèi)生局.全國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G].石家莊:河北省衛(wèi)生局翻印,1972:373.
[3]賈所學.藥品化義[M].李延昰補訂;王小崗,鄭玲校注.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2.
[4]四川省中藥志協(xié)助編寫組.四川中藥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5]衛(wèi)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國民族藥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