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陳宇鵬
(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在近代西方倫理思想史的學術印象中,康德倫理學強調義務與內在自律,而情感主義和契約論以及黑格爾道德概念體系并沒有把道德秩序作為一種自覺意識層面的對象來理解。就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的道德論證而言,人們一般認為,黑格爾所談到的對道德的服從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秩序,體現(xiàn)為國家、市民社會、家庭等倫理實體對個體的外圍性的力量,因而這種道德秩序的建構模式是外在的。但這一觀點僅僅立足于黑格爾哲學中絕對理念的頂層設計,并沒有重視黑格爾在道德論證上的方法論原則。在方法論上,黑格爾對于辯證邏輯與觀念論的應用,賦予道德秩序特有的內在運作法則和自由精神情結。
我們一般認為,個體出于感性的欲求而采取的行動是屬于人內在的自由,而約束我們對欲望進行克制的規(guī)范秩序則是外在的限制。這種內在自由和外在限制的分立原則,成為把握黑格爾道德秩序理論的出發(fā)點。其中,對欲望的控制體現(xiàn)為對自然秩序的排斥。因而,道德自我意識的產生要求消除自然秩序的影響。所謂自然秩序,是指人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道德本性之前,以動物性的方式看待自身和他人,認為人們的生活和意識受到無限的物欲力量所支配。當人意識到自己是區(qū)別于自然秩序的個體性存在之后,就能夠以道德的世界觀建立人的自我規(guī)范和交往規(guī)范,從而使自己能夠擺脫自然秩序的服從者這一身份,不再受欲望所支配,體現(xiàn)為道德秩序的自覺建構。
在將道德領域中的自我意識附著于個體自我尺度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黑格爾認同康德的觀點??档轮赋觯骸白杂晒倘皇堑赖侣傻拇嬖诶碛?ratio essendi),道德律卻是自由的認識理由(ratio cognoscendi)?!盵1]2這就是說,在精神自由和道德秩序之間,前者是后者的存在依據(jù),而后者是前者的認識形式。在黑格爾倫理學的知識譜系中,理性是自由意識的發(fā)源地,而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就意味著,黑格爾把非理性的欲望因素看作限制精神自由本性的東西,而道德自我的自由精神則與那種來自于自然秩序的外在支配是毫不相干的。
盡管黑格爾在道德秩序的內在規(guī)定上與康德不謀而合,但黑格爾的道德秩序理念產生于對自然秩序的影響力的拒斥,道德秩序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人的理性特征,而康德是基于純粹內在體驗性的基礎上加以把握。具體而言,康德的道德觀只是使本來就符合道德律的自然沖動被意志禁止了,同時康德還要求意志產生出符合道德律的沖動和欲求。這就是說,行為本身是由欲求推動意志去做的,但現(xiàn)在意志既要禁止自然欲求,又要產生對善的欲求。這就好像是說人的欲求有兩種功能指向,一個是產生自然欲求,另一個是產生道德欲求。黑格爾指出:“意識并不是認真地在揚棄欲求和沖動,因為,欲求和沖動正就是自身實現(xiàn)著的自我意識。但是欲求和沖動也不應該被壓抑掉,而應該符合于理性……這就是說,道德行為直接就是沖動和道德間的實現(xiàn)了的和諧……既然沖動和欲求都有它們自己固定的規(guī)定性和獨特的內容,那么與其說它們符合于意識,倒不如說意識符合于它們。”[2]158這樣一來,康德所講的道德秩序只是將一些欲望克制住了,但沒有任何東西從道德行為中實現(xiàn)出來。這種所謂的克制,就是局限于純粹義務本身的和諧,其結果只能是在克制中消除了自然外在的感性欲望與道德意志的沖突??档滤f的善,要么是個體在自己的精神內部與自然欲望抗爭中對欲望的禁止;要么是意志對自然欲望的允許,這樣道德與否就只是個人的內在體驗。而黑格爾認為欲求的功能指向是唯一的。因此,黑格爾把康德的意見概括為:自我意識禁止了那些符合自然欲求的意識,不禁止那些不符合天然欲求但符合善良意志的意識。
康德為了強調內在體驗具有道德的絕對性,將這種內在體驗上升到絕對命令的原則高度,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因為即便是普遍性的命令,依然是形式化的表達。而且更為尷尬的是,由于外在的現(xiàn)實的道德秩序難以顯現(xiàn),那種基于“克制”狀態(tài)下的和諧以及由此規(guī)定的幸福,缺乏真實的社會秩序加以保障,其結果就是道德行為主體的幸福愿望是不確定的??档逻@種內在體驗式的幸福,道德與幸福的一致性難以在社會中普遍化地實現(xiàn)。在此意義上,黑格爾認為,康德把道德秩序作為內在體驗會導致“福德配稱”在實現(xiàn)過程中出現(xiàn)邏輯悖論,基于創(chuàng)造良好道德秩序的意識不斷克服著自身的感性欲求,但是最后的結果卻是道德意識的和諧與現(xiàn)實幸福的分裂。與康德不同,黑格爾的道德秩序建構,在哲學體系上經由絕對理念的外化,因而使得個體的自我意識在克服自然欲求之后,重新通過精神活動由內在的意志建構出的觀念化和對象化的道德秩序。在觀念化、對象化道德秩序的保證之下,道德的行為一方面能夠獲得個體實現(xiàn)內在本性的幸福,另一方面則能夠獲得相應的世俗世界的財富、地位等幸福。如果僅僅把道德秩序作為內在的東西加以考察,那么福祉就只能寄托在信仰上;如果把道德秩序作為觀念外在化,那么國家就能夠作為維系道德秩序的實體。
由此,黑格爾的道德秩序彰顯了客觀精神,體現(xiàn)了客觀性,這種客觀性既受到絕對理念外在化的保障,也在“同時把實體理解為主體”的意義上凸顯個體自我意識的能動性建構特征。當我們說某樣東西具有客觀性的時候,往往是說無論我們參與與否事情都會如此發(fā)生,如同物理化學實驗中材料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那樣。但黑格爾所說的客觀性并非這種理解,從道德秩序的建構來說,它是人的意志由受外在自然物引誘的被支配地位向自身內部決定的自由地位的轉變,因而這種建立出來的客觀性是人精神的自由性的體現(xiàn);從道德秩序的維持來說,它需要不受外物支配的意志個體真實存在,真實的自由精神是使道德秩序成為現(xiàn)實的原因。相反,如果維持道德秩序的人是受自然欲望支配的人而不是意志由自身決定的自由人,那么這樣的道德秩序在黑格爾觀念論看來并不是“真”的對象化觀念。
為了體現(xiàn)自由精神在道德秩序中的建構功能,黑格爾開啟了以從抽象善到具體善的建構路徑,同時消除康德在福德配稱上的悖論。這種道德秩序的建構過程意在表明,每個個體都處于宏觀整體之中,因此每個個體表現(xiàn)它所認為的整個宏觀秩序;個體精神之間彼此映照,從而將潛在于精神內部的道德秩序通過交往實現(xiàn)為能夠再次被認識的道德秩序。也就是說,雖然對道德秩序的認識和對道德秩序的建構在最終完成的環(huán)節(jié)之前,并不是時間上同步的,但個體只能夠在認識和建構的交替實現(xiàn)過程中將道德秩序建構出來,道德秩序的形成意味著個體自身道德精神的實現(xiàn)。
1.道德秩序的建構原理:從抽象善到具體善
道德秩序的建構過程就是抽象善到具體善的過程,體現(xiàn)為對不自由的社會秩序的認識,對自身自由本性的認識以及對實現(xiàn)出來的觀念化道德秩序的認識等連續(xù)性的環(huán)節(jié),這反映出個體自身道德精神的完成過程。抽象善指基于抽象法理論,人與人無差別的生而平等的自我實現(xiàn)權利。它保障著自由本質作為潛在的尚未實現(xiàn)于外在世界的東西,不會被不自由的社會秩序所限制;具體善則指人完成了自我實現(xiàn)之后,人能夠獲得的現(xiàn)實幸福與保障該幸福獲得的社會秩序是一致的。因此,從抽象善到具體善的過渡,首先是用基于個體自由本性一致的平等原則構建抽象法權;其次是借助于每個人通過對自由本質的自我實現(xiàn),把所有人所呈現(xiàn)出來的道德精神整體確立為外在化的道德秩序;最后是在兩者的結合中把握倫理的生活實體。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則主要從建構的角度來強調,作為整體的所有人通過道德行為對道德秩序的現(xiàn)實建構。
2.道德秩序建構的中介:良心
從抽象善到具體善的演化過程,體現(xiàn)出善的內部規(guī)定活動,而“這種內部的規(guī)定活動就是良心?!盵3]133因此,良心是動態(tài)化的功能。因為精神的自由不是受到自然欲求的支配,所以出于某個具體的沖動和欲求的意志被否定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善就不能通過具體的行動體現(xiàn)出來,反而成為停留于抽象而導致的無欲無求的不作為。良心的作用就是在自由精神的基礎上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由于這種規(guī)定是個別意識自己對自己的規(guī)定,因此意識一方面擁有了某個特殊的目的,但又不會因為這種特殊性而使之成為對自由本質的限制。
良心將抽象善具體化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要在不受自然欲求支配的意識內部分化出一個特殊的目的,這個目的暫時只有這個個別者自身清楚。打個比方說,這樣的目的并不是指“出于饑餓而做一份能獲得食物的工作”的目的,而是類似于“這里的人看起來需要更多的住房,我決定解決這個問題”的目的。潛在于意識內部的規(guī)定要在第二階段實現(xiàn)出來,在第二個階段,良心致力于實現(xiàn)潛在于意識內部的規(guī)定,并把這一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通過這種表達使特殊目的以普遍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但由于語言的使用是通過公共性的語詞實現(xiàn)的,因此語言既可以是恰當?shù)牡赖滦拍?,也可以是謊言和偽善。對語言的不同使用向度,一方面取決于個別意識的道德成熟階段,另一方面取決于宏觀的道德秩序的完善與否。根據(jù)黑格爾的理論,在道德秩序建構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對語言真實性的錯信、猜疑和誤解。第三個階段則是通過行為把已經公開的決定轉化為現(xiàn)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包含意識內部的目的,也包含它說出的話語。作為實現(xiàn)出來的東西,這一行為否定了語言的普遍性,重新?lián)碛辛顺鲇趥€體的特殊性。在這一階段,體現(xiàn)出黑格爾關于良心的真實價值,“真實的良心是希求自在自為的善的東西的心境?!盵3]139
于此,良心實現(xiàn)自身,并將抽象善轉化為具體善。從抽象善到具體善的過渡中,良心能夠始終維持其真實的狀態(tài),個體也就實現(xiàn)了其具體善;從外在來說,這一過程導致觀念化道德秩序的建成;從道德秩序內容的角度來說,它展現(xiàn)為個體的道德實踐。
3.道德秩序的建構目標:現(xiàn)實的幸福
從抽象善向具體善的過渡的必要性,充分體現(xiàn)為對現(xiàn)實幸福的訴求。抽象善指潛在的人的自由本質,這種自由本質意味著對自然欲望的排斥和克服,因此抽象善直接地體現(xiàn)為純粹的義務,“善最初被規(guī)定為普遍抽象的本質性,即義務?!盵3]136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宏觀秩序中,個別的意識認為自然的欲求和道德的目的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部分,前者的實現(xiàn)導致了所謂物質幸福,后者的實現(xiàn)則被稱為價值追求。個別精神一方面認識到它的本質是自由,因此其自我實現(xiàn)應當是價值追求。但是從宏觀的層面來說,追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個體并不是必然能夠獲得幸福的。黑格爾指出:“自然也許讓它幸福也許不讓它幸福……道德意識只能見到有采取行動的動因,卻不能因采取了行動而獲得實現(xiàn)的幸福和分得完成實踐所應得的享受?!盵2]143可見,從個人層面來說,如果僅僅在抽象善的層面理解道德秩序,就會導致人們普遍認為道德實踐和物質追求是彼此沖突的。從宏觀角度來看,則會使人在進行自由本質的實現(xiàn)過程中受到損失和感到痛苦。因此,需要通過建構對象化的道德秩序以保障具體善的現(xiàn)實性,這一點也是獲得現(xiàn)實幸福的必要路徑。
在黑格爾進行道德秩序的建構問題上,美國的學者伍德指出,“黑格爾是基于觀念論者或建構主義者關于理論與現(xiàn)實之關系的圖畫來解決哲學悖論的?!盵4]4所謂觀念論的立場,就是把人的生命、肉體、體驗等統(tǒng)一作為觀念的素材,就如同理化試驗中將對物質的操作當作獲取數(shù)據(jù)的素材那樣。不同的是,理化試驗得出的結論是某個公式或定律;而人的思維則是能夠把感性素材和知性公式統(tǒng)一起來的思辨功能,因此人的思維所符合的“公式”就不再是像知性那樣,是對感性過程的抽象概括,而是對“思維的內容”和“思維的思辨本質”用類似于統(tǒng)合感性素材和知性公式的方式綜合起來。觀念論把感性材料當作觀念世界中最抽象的素材,這些感性材料必然符合的物理機械規(guī)律和化學化合規(guī)律則是它們的本質。同樣,人的精神能夠把素材和本質用概念結合在一起,形成具體觀念。黑格爾以同樣的思路把人的精神當作感性材料一樣的對象,通過對精神“自由”這一本質的把握,使作為素材的精神和作為精神本質的自由以概念的方式結合。就精神的本性而言,它是自由的;就把握精神的方式與把握科學的方式一致而言,這又是客觀的。這兩者的結合就需要以觀念論的論證方式為基礎。黑格爾把道德秩序作為對象化了的觀念物,而不是像康德那樣把道德律作為人行為的內在準繩。這樣就使得道德秩序成為觀念實在,從而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觀念實在的作用是保障善行不會遭到壞的結果。
按照黑格爾的觀念論指向,事物的物質屬性只是我們觀念所做的區(qū)分,我們意識能夠認識的實際上只有意識認為的面包和意識認為的饑餓感,并沒有意識之外的實際面包和實際饑餓感。從邏輯上來說,意識不能認識到的東西也就不能被意識到,如果說不能被意識到的東西是存在著的,也就意味著意識通過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它“不能意識到”的東西,那說明這個東西還是能被意識到的,只是暫時沒被意識到。因此,黑格爾通過道德秩序的建構是在觀念上將個體意識的外在決定方式扭轉為內在自身決定方式。觀念論中的每一個個體并不是指物質性的生命肉體,而是指個體的意志。這種意志本身就是自由的,只是它并沒有認識到這種自由才受到自然欲求的支配。當意志能夠認識自身的本性并依據(jù)自由建構這種道德秩序時,自由的意志就是絕對理念。正如馬勒茨所說,“黑格爾否認意志是一種能力,也否認自由是一種可以通過經驗心理學的辦法來理解的實體。它毋寧是自由本身;意志不能與自由相互分離?!盵5]276
在道德秩序的建構過程中,黑格爾將人的理性本質放在類似于知性認識中感性素材的地位,將基于理性的人的意志自由(并不是基于感性欲求的任性)放在類似于知性認識中公式定律的地位。由于這里的素材不再是被動的感性素材,而是能動的精神,因此道德秩序本身不限制精神的自由,就如同物理化學的公式并不限制物體的運動那樣。依照這一思路,黑格爾一方面在精神性的世界中構建思辨理性符合于思辨理性自由本質的道德秩序,另一方面又考慮到精神是通過物質生產和感性的肉體呈現(xiàn)自身的。因此,就像阿維納瑞說的那樣,“他尋求一種能夠保存他畢竟承認的先天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所包含的片面真理的立法的有效基礎?!盵6]102
觀念論立場對于道德秩序構建的意義在于使全部的生命體驗由混沌不明轉為顯現(xiàn)。構成人的生命之流的基礎是支配且構成生命但本身并沒有意義的感性體驗,這些感性素材如果沒能通過名相或者公式等觀念化的思維進行把握,那么生命本身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整個世界都無法被認知,每個人的生命都只能是在各種沖動和體驗中的盲目和混亂。正是由于觀念化的意識,整個世界在意識中明亮起來,人才得以在這種明亮中通過意義尋求善和道德秩序。從結構方面來說,物質世界和生命本身都是觀念化的產物,因此對它們的認知也就是對觀念的認知,從而兩者的認知結構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無論理化科學還是道德秩序,在認識和對象兩方面都同樣是觀念,只不過這些觀念出于人類意識的不同完善程度上。因此,黑格爾在構建道德秩序時,借助于把整個世界觀念化,從而把科學研究的方式作為考察人類思維本身的方式。從把人的意識作為觀念化的對象進行認識來說,借助于觀念論,黑格爾將最底層的感性素材發(fā)展為觀念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秩序。感性素材相當于某物的“是什么”,而觀念化的道德秩序則相當于某物“被知道為是什么”。因此自然秩序就意味著人的精神處于混亂的自然支配狀態(tài),道德秩序則意味著觀念對觀念的支配,從而體現(xiàn)了人的精神的自由。
此外,觀念論是黑格爾辯證法得以展開的前提和基礎,辯證法取消了傳統(tǒng)意義上命題判斷的對與錯的區(qū)分,把命題判斷意義上的錯誤視為辯證法意義上的他者視角所提供的從屬于整體的部分信息。也就是說,當我們把一個時代所有人的彼此有差異的精神視為一個整體時,這個整體是超越了“對錯”觀念的,這種整體造成每一個在這一時代的個體只能“如此”行動而實現(xiàn)目的。這并不是說出于個體的命題判斷就會因為辯證法“又對又錯”或無所謂對錯,而是說在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的時候,通過行為體現(xiàn)的個體意識觀念的交流過程自然地推動著自然秩序向道德秩序的發(fā)展。舉例來說,各行各業(yè)都不得不通過他人收集信息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求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這一過程一方面借助觀念化的意義,另一方面使出于個人沖動和欲望的自然秩序向出于觀念和意志的道德秩序變化。
在康德的邏輯體系中,使計數(shù)發(fā)生的個體對象和對象所歸屬的種類是不同性質的兩樣東西,前者是經驗的,后者則是先驗的。而在黑格爾的邏輯體系中,正是通過將對象性的個體和對象的本質等同,黑格爾才實現(xiàn)了以觀念化和對象化的方式建構道德秩序。胡塞爾堅持康德一致的立場,認為“‘A(種類)’和‘所有A’在含義上并不是同一的?!盵7]463也就是說,同樣是在觀念化的意義上理解感性素材,康德胡塞爾的立場是把個別體驗構成的流動生命和觀念化的由名相所表示的意義世界分開。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則需要將這兩個概念在含義上等同才能實現(xiàn)的,因此他認為,“現(xiàn)實的普遍性并不意味著事物的所是在實際上有數(shù)量的無限,而是指該物所是在效果上由于處于觀念之中而以普遍的方式存在。”[8]143這就是說,個別的體驗一旦被觀念化的思維認出,就自然地具有了普遍的性質。正是因為能夠具有這樣的普遍性質,道德秩序才能夠以對象化的方式實現(xiàn)出來,而非僅僅存在于體驗之中。
總的來說,黑格爾以觀念論作為理解和闡釋人類精神的維度,把基于康德的二元論道德觀扭轉為對象化的道德秩序。這就意味著人類的精神所尋求的不僅僅是道德體驗,更是道德體驗在道德行為中能夠確保被獲得的秩序建構。唯有當?shù)赖轮刃蜃鳛橛^念對象化之后,人們才能夠不必以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去進行道德行為,而是在進行道德行為的時候通過道德秩序對現(xiàn)實世界懷有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