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已圓滿結束。在實地調(diào)查過程中,以往因各種原因未能登記的藏品得以科學登錄,這其中,也包含了銅鏡。太原市原有登記在冊的銅鏡主要集中在晉祠博物館、雙塔寺文物保管所、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此次除對以上三個收藏單位的銅鏡進行認真登錄核定外,太原市博物館對庫存的原太原文物商店購買的銅鏡逐面進行了登錄;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對庫房進行了清庫整理,近年來出土銅鏡悉數(shù)登錄。本文以太原轄區(qū)范圍內(nèi)出土的典型唐代銅鏡為例,通過對銅鏡類型、紋飾的解讀,詮釋唐代銅鏡特點,以饗讀者。
唐代是中國古代銅鏡發(fā)展的高峰階段。據(jù)史料記載,當時揚州、太原是全國的制鏡中心?!缎绿茣さ乩碇尽份d“揚州廣陵郡(今揚州市),大都督府……土貢:金、銀、銅器、青銅鏡……”,白居易《新樂府·百煉鏡》中“百煉鏡,镕范非常規(guī),日辰處所靈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史手自封”,韋應物《感鏡》“揚州青銅作明鏡,暗中持照不見影”都有揚州鏡的記載。而在《新唐書·地理志》有這樣的記載:“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開元十一年為府。土貢:銅鏡、鐵鏡、馬鞍、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龍骨、柏實人、黃石鉚、甘草、人參、礬石、礜石”,可見當時太原的銅鏡被列為土貢物品之第一。
中國古代的土貢制度,到唐代趨于完備,成為一種有法令明文規(guī)定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唐代土貢規(guī)定,各州所貢需為本地土產(chǎn),其價值不得超過五十匹絹之市價。陜西師范大學文媛媛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唐代土貢研究》中,列舉了《通典》《唐六典》《新唐書·地理志》中對唐代各道土貢情況的記載?!锻ǖ洹匪d河東道太原府土貢為“銅鏡兩面,甘草三十一斤,礬石三十斤,龍骨三十斤,葡萄粉屑,柏子仁”。淮南道廣陵郡(揚州)土貢包括“銅鏡十面”;《敦煌縣博物館藏地志殘卷》中記載“河東道太原府的土貢為‘甘草,龍骨,銅鏡’”?!盎茨系缽V陵郡,揚州的土貢為‘鏡,席’”;文章對《唐六典》卷三《戶部郎中員外郎》、《新唐書》卷37~43《地理志》記述唐代十道270州府唐代前、后期土貢物品以列表的形式進行了對比、檢索之后發(fā)現(xiàn),僅有淮南道之揚州與河東道之太原府的土貢品中列有“銅鏡”。
縱觀唐代有記載的所有土貢,僅揚州、太原兩地有銅鏡,故太原可以說是唐代生產(chǎn)銅鏡的另一個中心。太原雖然沒有像揚州那樣在歷史上留下大量的詩歌來贊美銅鏡,但太原青銅鑄造歷史早在春秋時尹鐸修筑晉陽城時就已顯現(xiàn)。據(jù)《通典·食貨九·錢幣下》記載,唐代時河東郡的絳州,在天寶時“天下置九十九爐鑄錢,絳州三十爐”,可見河東地區(qū)銅的儲藏量之大和冶煉技術之成熟。太原人喬琳在其《太原進鐵鏡賦》中以“晉人用鐵兮從革無方,其或五金同鑄,百煉為鋼。雕鐫而云龍動色,磨瑩而冰雪生光,燦成形于寶鏡,期將達于明王”來描述太原鐵鏡。2001年,在晉源區(qū)晉源鎮(zhèn)明太原縣城西門外的太原果樹場內(nèi)唐開元十八年(730年)溫神智墓[1]曾出土一面鐵鏡,殘徑11厘米,雖殘破,但卻是太原出產(chǎn)鐵鏡的一個實物例證。
從太原轄區(qū)范圍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出土銅鏡來看,共有27面,主要保存在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21面)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面),出土地主要集中在晉陽古城周圍。銅鏡形制圓形12面,菱花形8面,葵花形5面,方形圓角以及亞字形各1面。紋飾上,瑞獸銘文鏡1面,素鏡9面,龍紋鏡2面,花鳥紋銅鏡13面,其他2面。有直徑近30厘米的八花枝大銅鏡,也有直徑僅4.3厘米的鳳鳥紋小銅鏡。由于均為出土器物,部分銅鏡銹蝕嚴重,現(xiàn)擷選幾面典型銅鏡,與大家共同欣賞。
1.光流四瑞獸銘帶鏡(圖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8年太原市東太堡車管所出土。直徑10.2厘米,重181.9克。圓形,圓鈕,連珠紋鈕座,內(nèi)區(qū)環(huán)飾四瑞獸環(huán)鈕而奔,瑞獸間點綴纏枝葡萄。外區(qū)飾楷書銘文“光流素月,質(zhì)稟玄精,澄空鑒水,照回凝清,終古永固,瑩此心靈”。句子首尾用點號分隔,卷緣。這一類銅鏡的流行時期約在隋至初唐。
圖一 光流四瑞獸銘帶鏡
銘文鏡在西漢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銘文多是祈求高官厚祿,表達相思之情,夢想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隋至唐初,銘文鏡內(nèi)容繼承漢代以來善頌善禱的禎祥內(nèi)容,以四言句為最多,五言句次之,都屬駢體詩文式,用詞典雅。除此鏡所載外,還可見“練形神冶,瑩質(zhì)良工。如珠出匣,似月??铡.斆紝懘?,對臉傅紅。綺窗繡幌,俱含影中?!薄百p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是自明心”等銘文。字體均為楷書,與漢代銅鏡多用篆體或各種減筆字不同。
2.雀繞花枝菱花形鏡(圖二) 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藏。1998年太原市西鎮(zhèn)村出土。直徑9.85厘米,重206.5克。八瓣菱花形,內(nèi)切圓形,圓鈕。鈕外四鳥四折枝花相間環(huán)繞,二鳥展翅,二鳥靜立。四鳥之間有形狀稍不相同的兩組折枝花。菱花緣內(nèi)四蜂蝶與兩葉一苞的折枝花相間排列。
圖二 雀繞花枝菱花形鏡
這種雀繞花枝鏡在太原出土有4面,均為八瓣菱花形,其中3面圖案基本相同。另一面銅鏡(圖三)直徑13.4厘米,重660克,1988年太原西鎮(zhèn)出土,為伏獸鈕,二雁飛舞,二雁抖翅。四鳥之間同樣為形狀稍不相同的兩組折枝花。邊緣為云紋。
圖三 雀繞花枝菱花形鏡
圖四 八花枝葵花形鏡
圖五 龍紋鏡
圖六 雙鳥銜綬鏡
雀繞花枝鏡是花鳥紋銅鏡的一種,出土或傳世品都比較多,流行于盛唐時期。主題紋飾為禽鳥在花枝間環(huán)繞。形狀多為唐時新出現(xiàn)的菱花形、葵花形。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菱花鏡,是近代考古學上對鏡形為菱花形銅鏡的專指,這種銅鏡鏡緣為尖狀花瓣組成,一般為八瓣或六瓣,為唐代新出現(xiàn)的鏡形,是對以圓形為主傳統(tǒng)鏡形的突破。而唐代詩人韋應物《感鏡》詩中“鑄鏡廣陵市,菱花匣中發(fā)”,劉禹錫《和樂天以鏡換酒》詩中“把取菱花百煉鏡,換他竹葉十旬杯”中的菱花,則應是指銅鏡的質(zhì)地晶瑩光亮,而非指鏡的形狀。
3.八花枝葵花形鏡(圖四) 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藏。2002年太原果樹場出土。直徑29.52厘米,重1900克。八出葵花形,圓鈕,鈕外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花蕾相間環(huán)繞,外圍一周繩索紋。主題紋飾為各種不同形狀的大花枝相間環(huán)繞。素緣。此鏡是太原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尺寸最大的銅鏡,呈銀白色,光亮可鑒。
花卉紋鏡是唐代流行的一種鏡式,它的出現(xiàn),使得銅鏡紋飾告別了先秦以來主要以動物紋、幾何紋、神人車馬紋為主的裝飾風格。花枝鏡是花卉紋鏡的一種,主題紋飾為簇生狀花枝,以四花枝、六花枝、八花枝鏡為多。形制有圓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圖案緊密瑰麗,深受人們喜愛。流行于盛唐和中唐時期。
4.龍紋鏡(圖五) 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藏。太原出土龍紋鏡2面,尺寸(8.3厘米左右)、厚度(0.8厘米左右)、重量(100克左右)、紋飾基本相同,其中1面破損,碎為五塊。均為六出葵花形,圓鈕,龍身呈“S”形盤繞,曲頸回首向?qū)氈椋ㄧR鈕),后肢一直伸,一曲伸,不與龍尾相糾結。背部有鰭,龍須飄揚。周圍點綴六朵流云。
唐代龍紋鏡有“千秋”銘盤龍鏡和云龍紋盤龍鏡。千秋鏡與千秋節(jié)有關。《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僚于花萼樓下。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王公已下獻鏡及承露囊,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暇三日,仍編為令,從之”。千秋節(jié)當天,皇帝向群臣賞賜銅鏡,并用“千秋”二字作為銅鏡的名稱,故也稱“千秋鏡”。唐玄宗還寫了“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后,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的詩句(《千秋節(jié)賜群臣鏡》)。唐詩中席豫的《奉和敕賜公主鏡》“令節(jié)頒龍鏡,仙輝下鳳臺。含靈萬象入,寫照百花開。色與皇明散,光隨圣澤來。妍媸冰鑒里,從此愧非才”之詩句,明確指出賞賜的為龍鏡。云龍紋盤龍鏡雖然沒有銘文的標識,但其鏡形、花紋與千秋銘文盤龍鏡基本相同。
5.雙鳥銜綬鏡(圖六) 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藏。1998年太原果樹場出土。直徑15.2厘米,重720克。八瓣菱花形,圓鈕,內(nèi)切圓形。鈕外兩側各站立一鳥,口銜飄舞的綬帶,鈕上下各一盛開的花枝。菱花緣內(nèi)二蜂二蝶與兩葉兩苞、四葉一苞的折枝花相間排列。
此為雙鸞銜綬鏡的一種,是唐代最為流行的代表鏡形之一。所見大部分為鸞鳥銜綬。此種以鳥銜綬者少見。
6.三鸞云山鏡(圖七) 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藏。1995年太原花塔取土場出土。直徑14.9厘米,重298.7克。八出葵花形,圓鈕,內(nèi)切圓形。鈕外兩側各一站立鸞鳥,曲頸相對,展翅翹尾,一腳露出四爪,一腿曲肢。鈕下方一鸞鳥立于仙山之上,展翅覆羽。仙山之下及左右為云海。鈕上為仙山,山兩側各一朵祥云飄逸。鏡緣上折枝花與云紋相間環(huán)列。
圖七 三鸞云山鏡
鸞鳥鏡一般以二鳥相對者為多,或二鸞二鳥,三鸞者很少見。
圖八 素鏡
7.素鏡 素鏡因鏡背無紋飾,在銅鏡中往往被忽視。但在太原出土的唐代銅鏡中,素鏡占有較大比例。從形狀上看,以圓形為主,方形圓角以及亞字形各1面。素鏡中以圓形弦紋鏡居多,尺寸多在7.6~8厘米之間,重量在100克左右,包括單弦紋和重弦紋鏡兩種,其中太原市考古研究所保存的這面重弦紋素鏡(圖八)比較具有代表性,圓鈕,窄緣高隆。拋光較好,器表呈銀白色。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保存的這面方形圓角素鏡(圖九),圓鈕,窄平緣,雖銹,但仍可見器表呈銀白色。
圖九 素鏡
8.寶相花鏡(圖一○) 現(xiàn)保存2面,均為晉源區(qū)文物旅游局藏。2001年太原果樹場出土。一面殘,直徑13.6厘米。僅存一半,從殘存鏡體看,應為六出葵花形,圓鈕,主題紋飾為兩種共六朵蓮花相間環(huán)繞。圖案與洛陽邙山大渠68號墓、遂平縣修復汝河堤岸月兒灣工地出土的寶相花鏡相似,唯鈕座不同[2]。一面為圓形,直徑16.2厘米,圓鈕,因未清理,僅從稍微顯露出的鏡背可以看出,紋飾為六朵寶相花。
圖一○ 寶相花鏡
寶相花為中國古代吉祥紋樣,一般將蓮花、牡丹、月季等有具有美好象征意義的花朵作為基本紋樣進行藝術處理,變成各種不同形象的花型,造型富麗、華貴,故稱“寶相花”“寶仙花”,隋唐時期盛行。
9.三鳥紋小銅鏡(圖一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0年太原金勝一電廠工地出土。直徑4.3厘米,厚0.6厘米,重40.3克。圓形,圓鈕,鈕外為三只展翅飛翔的雀鳥,間以三朵花葉。銀白色。此為太原市目前出土銅鏡中尺寸最小者。此種小型銅鏡,在以往發(fā)表的資料中有見[3]。
圖一一 三鳥紋小銅鏡
太原出土的唐代銅鏡,除光流四瑞獸銘帶鏡為唐初期外,多數(shù)為唐中期作品,以花鳥鏡和素鏡為多,未見神仙人物鏡、瑞獸葡萄鏡等唐中期流行鏡式。鏡的形狀除圓形外,唐代新出現(xiàn)的菱花形、葵花形鏡形均有發(fā)現(xiàn),且占有一定比例。但截至目前,尚未見有唐末出土的銅鏡,有待考古發(fā)掘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
[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晉源鎮(zhèn)三座唐壁畫墓》,《文物》2010年第7期。
[2]《洛陽出土銅鏡》圖140,文物出版社,1988年;劉文明《熔鑄的盛唐文化——駐馬店市博物館藏唐代銅鏡擷英》,《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年第8期。
[3]《豪放浪漫的隋唐銅鏡——民間古代青銅鏡賞析(五)》,《收藏界》2015年12期,總第168期。